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备考>历史

高考历史儒学发展知识点

儒学的发展一直都是高中历史的重点内容,所以高考一定会有相关的问题出现。高考必中网小编为大家最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分为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和关于儒家发展的疑难点两个重点部分,相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儒学发展知识点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考历史中关于儒学发展的疑难点:

1、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继承、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

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发展: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程朱理学与陆王新学的异同

(1)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其分歧只是理学范围内的分歧,其在基本思想主张方面有一致性,其思路也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其区别之处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分别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

(2)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是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

3、明清之际君主批判与启蒙运动中的君主批判的不同?对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和孙中山对君主专制的态度与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有何不同?

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主要侧重于对君主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限制君权的设想,它在当时文化专制统治下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因此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而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思想家主要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集中力量批判了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对未来资本主义提出了很多构建,如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他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描绘了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对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期康有为主张通过改革的方式用君主立宪来代替君主专制。20世纪初期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摧毁君主专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主要原因在于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4、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1)儒学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高考必中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高考历史法国大革命知识点总结2016高考历史国庆阅兵相关考点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考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2016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整)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