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学介绍>大学动态

西南政法大学院校代码及专业代码

什么是院校代码?院校代码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唯一识别码),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跟人的身份证号一样,具有唯一性,方便家长与考生查询学校信息。

西南政法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西南政法大学院校代码是[]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类别门类名称门类代码学科名称学科代码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全日制研究生哲学01哲学01
中国哲学010102全日制研究生哲学01哲学01
外国哲学010103全日制研究生哲学01哲学01
伦理学010105全日制研究生哲学01哲学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马克思主义理论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马克思主义理论05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马克思主义理论05
政治学理论030201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政治学02
中外政治制度030202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政治学02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3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政治学02
国际政治030206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政治学02
行政管理120401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公共管理04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20402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公共管理04
教育经济与管理120403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公共管理04
公共管理硕士125200专业学位管理学12公共管理硕士52
国民经济学020201全日制研究生经济学02应用经济学02
金融学020204全日制研究生经济学02应用经济学02
国际贸易学020206全日制研究生经济学02应用经济学02
劳动经济学020207全日制研究生经济学02应用经济学02
金融硕士025100专业学位经济学02金融硕士51
国际商务硕士025400专业学位经济学02国际商务硕士54
工商管理120200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工商管理02
会计学120201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工商管理02
企业管理120202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工商管理02
财务管理1202Z1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工商管理02
人力资源管理1202Z2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工商管理02
审计硕士025700专业学位经济学02审计硕士57
税务硕士025300专业学位经济学02税务硕士53
法学理论030101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法律史030102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法律逻辑学0301Z4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3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3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刑法学030104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诉讼法学030106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诉讼法学030106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民商法学030105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知识产权法学0301Z2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经济法学030107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8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国际法学030109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外国语言文学02
英语笔译055101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翻译硕士51
翻译硕士055100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翻译硕士51
新闻学050301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传播学050302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新闻与传播硕士055200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与传播硕士52
侦查学0301Z3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侦查学0301Z3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警察科学0301Z5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应用法学0301Z1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应用法学0301Z1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人权法学0301Z6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法律硕士(法学)035102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律硕士51
法律硕士(法学)035102非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律硕士51
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律硕士51
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非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律硕士51

西南政法大学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位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中央直辖市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重点大学,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恪守“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西政校训,坚持“教学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凝练出“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已形成以法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

西南政法大学位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中央直辖市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重点大学,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一、历史沿革  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当时的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贵州大学法律系、云南大学法律系,正式成立西南政法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首任院长是抗日民族英雄、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

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学校。

  学校先后经历了由中共中央西南局、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的管理模式。

“文革”期间曾一度被迫停办。

197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恢复招生。

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在全国政法院校中率先开办法学及哲学、国际共运史3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专业招生人数占全国招生人数的二分之一。

1979年,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及全国首批刑事侦查专业本科生。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全国首批试点单位。

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4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置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同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共有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3种类型;同年10月,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西南政法大学协议。

  二、发展现状  历经67载励精图治,学校恪守“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西政校训,坚持“教学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凝练出“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已形成以法学为主,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哲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现有沙坪坝校区、渝北校区和宝圣湖校区,占地面积共3000余亩。

其中,渝北校区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心,沙坪坝校区为继续教育和干部培训基地。

  学校现设有民商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用法学院(中国仲裁学院)13个学院,并设置国际教育学院统筹管理来华留学生工作、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新创业学院统筹管理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有招收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港澳台侨联合招生、香港免试生、澳门保送生及自主招生资格 。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3000余人 。

学校举办的“天伦杯”全国政法院校辩论友谊赛是国内高校影响力较高的辩论赛事;学生辩论队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冠军、全国“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冠军、“创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辩论大赛”冠军。

学生创业团队先后获得重庆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金奖。

校艺术团曾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世界合唱比赛银奖、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胜奖等多项殊荣。

学生在排球、田径、篮球、武术、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全国比赛中也屡创佳绩。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

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00余人,包括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

  我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个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

是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现有经济法学科和诉讼法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法学、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安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及公共管理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我校设有23个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6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

  学校现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司法鉴定中心是十大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之一,也是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鉴定机构。

  学校建有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市高校咨政中心,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示范性众创空间,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协同共建研究基地(23个)。

自2012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15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8项、省部级项目757余项、横向课题530余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8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2亿余元。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以来,学校承担了重庆市直辖以来所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府职能部门权力清单的全面清理评估工作;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商务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关系;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设置“中国大法官讲坛”、“中国大检察官讲坛”,获得良好的社会赞誉。

人权研究院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法治研究基地;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是中国法学会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在中国法学会所属一级法学研究社团中,我校教师有近20人次担任副会长以上职务,近100人次担任常务理事或理事。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目前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英国、美国的高校合作举办本科、硕士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5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开展93个学生交流项目;入选教育部“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在美国西北部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积极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和中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入选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大力拓展境外留学生的资格。

  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法学一级学科评估位列全国第五。

2017年9月,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评价网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联合发布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排行榜,我校法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与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均位列第2。

在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行榜中,我校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高校的法学学科被认定为六星级。

在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我校名列中国政法类大学排行榜第二位。

  三、培养人才  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雄厚的办学实力、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以及广大学子在国家建设中的突出贡献。

  67年来,学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是全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最多的高校。

一大批毕业生已成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骨干,许多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

目前有近10位西政校友担任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60余位校友担任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

曾任或现任国家首席、一级或二级大法官和大检察官的西政毕业生共计近40位。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等全国知名高校法律院(系)或研究机构中,均有西政学子执掌教鞭或从事研究工作,全国许多法学院院长为西政校友。

在中国法学会组织的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中,先后有18位西政校友入选。

在2011年中国校友会网权威发布的“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排行榜中,西政因校友和教师入选人数众多,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10强。

  2012年10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来校视察时高度评价:“西南政法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推动了国家的法制昌明。

”  2015年4月18日,中国法学会会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乐泉在重庆市法学会调研座谈会上指出:“久负盛名的西南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政法战线的重要骨干,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一核心要求,着力“双一流”建设,学校面临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全校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正在积极作为,务实进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进一步发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职能,立足西南,协同全国,面向世界,促进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