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学介绍>大学动态

中国传媒大学院校代码及专业代码

什么是院校代码?院校代码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唯一识别码),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跟人的身份证号一样,具有唯一性,方便家长与考生查询学校信息。

中国传媒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中国传媒大学院校代码是10033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类别门类名称门类代码学科名称学科代码
产业经济学020205全日制研究生经济学02应用经济学02
国际贸易学020206全日制研究生经济学02应用经济学02
传媒经济学0503Z3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管理科学与工程01
国际商务硕士025400全日制研究生经济学02国际商务硕士54
工商管理硕士125100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工商管理硕士51
工商管理硕士125100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工商管理硕士51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3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法学01
政治学理论030201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政治学02
国际关系030207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政治学02
行政管理120401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公共管理04
公共管理硕士125200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公共管理硕士52
公共管理硕士125200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学12公共管理硕士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马克思主义理论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马克思主义理论05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全日制研究生法学03马克思主义理论05
文艺学050101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中国语言文学01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中国语言文学01
汉语言文字学050103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中国语言文学01
中国古代文学050105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中国语言文学01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中国语言文学0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学04汉语国际教育硕士53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外国语言文学02
欧洲语言文学050209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外国语言文学02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外国语言文学02
英语笔译055101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翻译硕士51
新闻学050301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新闻与传播硕士055200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与传播硕士52
传播学050302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编辑出版学0503Z4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出版硕士055300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出版硕士53
传播学050302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新闻与传播硕士055200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与传播硕士52
新媒体0503J2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广播电视学0503Z2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设计艺术学1305L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设计学05
新闻与传播硕士055200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与传播硕士52
艺术设计135108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互联网信息0503J4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新媒体0810J2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信息与通信工程10
互联网信息0810J4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信息与通信工程10
广播电视学0503Z1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传播学03
新闻与传播硕士055200全日制研究生文学05新闻与传播硕士52
广播电视135105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广播电视135105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计算数学070102全日制研究生理学07数学01
应用数学070104全日制研究生理学07数学01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电子科学与技术09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信息与通信工程10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信息与通信工程10
电子信息085400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电子信息54
电子信息085400非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电子信息54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信息与通信工程10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
数据科学与技术0812Z1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
电子信息085400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电子信息54
电子信息085400非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电子信息54
设计学087200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设计学72
艺术与科学1301J3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学理论01
动画艺术学1305Z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设计学05
数字媒体艺术1305Z2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设计学05
艺术设计135108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电子信息085400全日制研究生工学08电子信息54
艺术设计135108非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文化产业1301J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学理论01
艺术管理1301Z4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学理论01
广播电视135105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艺术史论1301Z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学理论01
艺术批评1301Z2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学理论01
传媒艺术学1301Z3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学理论01
音乐学1302L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音乐与舞蹈学02
声音科学与艺术1302Z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音乐与舞蹈学02
音乐13510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音乐135101非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戏剧与影视学130300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戏剧与影视学03
戏剧戏曲学1303L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戏剧与影视学03
广播电视艺术学1303L2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戏剧与影视学03
美术学1304L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美术学04
戏剧135102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电影135104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广播电视135105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美术135107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电影135104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广播电视135105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戏剧戏曲学1303Z1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戏剧与影视学03
广播电视135105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广播电视135105非全日制研究生艺术学13艺术硕士51

中国传媒大学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已正式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

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

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

目前,学校设有6个学部、1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直属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8个专业硕士类别,87个本科专业。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我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300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截至2017年10月,共有教职工20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正高级300人,副高级442人。

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包括:3名双聘院士,3人入选“长江学者”,4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分别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还有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等。

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增强。

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学校建有艺术研究院、传播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和文化发展研究院,建有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文化部国家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基地、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基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输部级重点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全国高等教育质量检测评估研究基地。

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学校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动画与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影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教学中心,播音主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2009年学校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27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知名传媒高校加入“联盟”。

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

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