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学介绍>大学动态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童贻刚

童贻刚,教职称:教授,育背景:1984.9-1988.6,复旦大学,遗传专业,学士。1988.9-1991.6,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7.9-2000.6,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4-2005.4,加拿大UBC大学,博士后(获得Micheal Smith奖)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童贻刚

工作经历

1991.7-1997.8,北京军区总医院,主治医师

2005.5-2018.5,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2018.6---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学术兼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细菌与古菌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噬菌体学组组长)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杂志编委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29日,被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21年6月17日,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教育背景

1984.9-1988.6,复旦大学,遗传专业,学士

1988.9-1991.6,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7.9-2000.6,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3.4-2005.4,加拿大UBC大学,博士后(获得Micheal Smith奖)

工作经历

1991.7-1997.8,北京军区总医院,主治医师

2005.5-2018.5,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2018.6---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学术兼职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细菌与古菌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噬菌体学组组长)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杂志编委

Virologica Sinica杂志编委

Journal of Bioterrorism and Biodefence杂志编委等

主要研究领域

生物安全、微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高通量测序、超级耐药细菌、噬菌体学

实验室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以童贻刚教授课题组为主体成立了生物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拥有较为先进、配套齐全的病毒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用中大型仪器设备,如共聚焦显微镜和超速离心机,以及大型高性能计算机、MiSeq 测序仪、iSeq测序仪等。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透射和扫描电镜、冷冻超薄切片机、质谱仪等可供分析测试,将在项目的研究中发挥强大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的支撑作用。2020年团队,对现已上市的两千多种药物进行筛选,发现多种抗新冠病毒活性的药物。2019年童贻刚教授牵头申报了生物安全学科,现已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童贻刚教授长期从事病原体高通量检测鉴定以及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工作,长期参与历次国家和军队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获得相关领域的肯定。先后在Nature、PNAS、柳叶刀传染病、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宋立华团队长期从事病原体的检测试剂和疫苗研究,先后获得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工程疫苗及快速检测试剂,排名第三)、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新技术和装备,排名第七)、2015年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呼吸道、肠道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及防控技术研究,排名第二)等奖项。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