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学介绍>大学学费

2023浙江中医药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各专业学费:英语专业5300元/年;生物科学专业5300元/年;生物技术专业5300元/年;医学信息工程专业6000元/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000元/年;临床医学专业6900元/年;;具体看以下表格:

浙江中医药大学各专业学费收费标准一览表(2023参考)

注:数据来自于2022年招生计划(仅供参考),一般学费无太大变化。如有变动,以学校官方最新消息为准。

2023浙江中医药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专业名称学制学费
机器人工程(蜀山校区)四年5400
英语四年5300
生物科学四年5300
生物技术四年5300
医学信息工程四年6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6000
临床医学五年6900
医学影像学五年6900
口腔医学五年6900
预防医学五年6900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四年6000
中医学五年6900
针灸推拿学五年6900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6000
药学四年6000
中药学四年6000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四年6000
康复治疗学四年6000
医学检验技术四年6000
医学实验技术四年6000
医学影像技术四年6000
卫生检验与检疫四年6000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四年6000
护理学四年6000
市场营销四年5300
公共事业管理四年5300
健康服务与管理四年5300
儿科学五年6000
助产学四年600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年6000
中医康复学五年6000
中医骨伤科学五年6000

浙江中医药大学各项奖助学金目录及资金对象申请条件

奖学金

学生在校期间可申请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学校设立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復元·卓越”奖学金、“康恩贝”自强奖学金等各类社会奖助学金。

助学金

按照国家政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学校专门设立资助经费专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出国(境)等发展性资助、爱心基金及各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等途径获得资助。多途径奖助学体系使资助育人工作得到充分保障。

浙江中医药大学介绍

浙江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正式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9月滨江学院迁建工程(富春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占地千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设有滨文校区和富春校区。
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也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位。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共12个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拥有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526人(含独立学院),其中本科生11288人、硕士生1795人、博士生178人、学历留学生265人。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123人,正高职称303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0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卫生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浙江省教学名师7人、浙江省名中医43人。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立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博士点14个,覆盖中医、中药2个一级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二级学科;硕士点48个,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6个一级学科和生物化工二级学科以及自主设置的听力学等7个目录外硕士点;具有临床医学(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开设本科专业26个,分属医、理、工、管、文等5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新兴特色专业、国际化专业14个;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拥有国家教学团队1支、国家精品课程9门、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先后两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毕业生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居全国中医院校前茅。
学校学科特色明显,基础扎实,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医临床基础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42个,其中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重中之重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建有以血液病为重点研究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10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2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4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办有《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浙江临床医学》2种学术期刊,其中《学报》是全国对外发行最早的中医学术刊物之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被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先后与丽水市、磐安县、甘肃省渭源县等地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
学校积极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优势,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德国、英国、巴西、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等29个国家与地区的76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了56个国家与地区的国(境)外学生,先后聘请了40余位外国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学校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等3个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单位,也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教育及其国际针灸水平考试基地,建有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基地。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习近平、张德江、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
当前,全校师生正秉承“求本远志”校训,坚持“学生为本、学术至上”理念,弘扬“大医精诚、锐意创新”精神,致力于建设以中医中药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优势突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9月底)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