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学介绍>大学学费

2023赣南师范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2023年赣南师范大学各专业学费:金融学专业4270元/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4270元/年;法学专业4270元/年;社会学专业4270元/年;社会工作专业4270元/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4270元/年;;具体看以下表格:

赣南师范大学各专业学费收费标准一览表(2023参考)

注:数据来自于2022年招生计划(仅供参考),一般学费无太大变化。如有变动,以学校官方最新消息为准。

2023赣南师范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专业名称学制学费
机器人工程(蜀山校区)四年5400
金融学四年4270
国际经济与贸易4270
法学四年4270
社会学四年4270
社会工作四年4270
思想政治教育四年4270
教育学四年4270
学前教育四年4270
小学教育四年4270
教育技术学四年4270
汉语言文学四年4010
汉语国际教育四年4010
英语四年4270
翻译四年4270
日语四年4270
商务英语四年4270
新闻学四年4270
历史学四年4010
数学与应用数学四年4530
物理学四年4530
化学四年4530
应用化学四年4530
地理科学四年4530
地理信息科学四年4530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四年4530
生物科学四年4530
应用心理学四年4270
应用统计学四年4530
材料化学四年4530
电子信息工程四年4790
电子科学与技术四年479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4790
环境科学四年4530
园艺四年3750
会计学四年4270
市场营销四年4270
人力资源管理四年4270
旅游管理四年427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年4790

赣南师范大学各项奖助学金目录及资金对象申请条件

奖学金

国家、省政府和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素质拓展奖学金等奖(助)学金;社会各界和个人在我校设立了中国新长城自强奖(助)学金、“南海奋进”奖学金、“加大”优秀学生奖学金、“1%工程”助学金、“江锋”励志奖学金、“为民”圆梦奖学金等奖(助)学金。个人受奖(助)金额从几百元至1万元不等。

助学金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每年按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建立各类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构建了一套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并举,“绿色通道”和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学校按照国家政策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服务工作。学生享受各类资助受益面近35%。

赣南师范大学介绍


赣南师范学院位于江西南部、京九线上享有“南国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生态家园、稀土王国、世界钨都、脐橙之乡”等美誉的赣州市,是一所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学科门类较全、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良好的省属本科师范院校。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评价学校“在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等方面处于同类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前列。”
  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时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改为赣南师范学院,招收了本科生。1964年恢复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此后校名多次更改。1984年恢复为赣南师范学院。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2009年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办学57年来,学校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用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合格毕业生。
  学校设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脐橙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9个教学学院,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88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00余人。
  学校学科齐全,涵盖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中国史4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其中,社会学为省高校高水平学科。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化学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55个二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育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和工程硕士(农业工程)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艺术硕士涵盖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广播电视、戏曲等6个领域,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和文理学科为特色,文理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地方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培养扎根基层人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学生融合教育实践》2个项目分别荣获2014年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近两届江西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6项一等奖。现有68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历史学2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中央苏区史2门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有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另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教育体制改革示范项目1个、特色专业7个、品牌专业14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4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教学团队5个、优质课程17门、精品课程9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以及省级示范性硕士点2个、研究生创新基地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研究生优质课程4门。
  学校办学主体在黄金校区和白塔校区,占地133.2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余元,图书馆藏书208万余册,校园信息化水平较高。建有承担继续教育和科技培训任务的章贡校区、江西省重点中学“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以及210个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1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80余人,近四分之一的专任教师为博士。近年来,学校培育、引进了一批在国内相关学科领域取得较大贡献、享有较高声誉的学术领军人才,现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等19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0余人,形成了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以质取胜,致力推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元互动对接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近五年,在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有4300余人次获奖。其中,荣获伦敦残奥会金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竞赛特等奖或一等奖190余人次;连续5年应邀参演“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在硕士研究生、教师、公务员、“村官”等各类考试中考取率逐年大幅攀升;毕业生就业率、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多年保持较好水平。
  学校组建了1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包括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近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80余项。曾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二等奖、2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1项2013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牵头完成的1项成果被省政府推荐参评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先后制订1项国家标准《脐橙》、13项《赣南脐橙》系列地方标准;近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立项总数与经费总额在全国“师范学院”中名列前茅。《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学校紧密结合江西特别是赣州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培育了以满足地方基层教育事业为主导的教育学科集群、以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化学化工与生物技术学科集群、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为主导的历史人文学科集群,在此基础上凝练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办学特色:一是高举师范大旗,全力打造服务基础教育“三个中心”,即赣南及周边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心。二是紧扣地域资源和社会需求,打造了以“五个一”为代表的学科科研特色(一面旗——中央苏区研究,一棵树——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一家人——客家文化研究,一抔土——稀土镁合金功能材料研究,一条虫——血吸虫病防治新技术研究)。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两种育人资源,培育形成了赣南师范学院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等10余个国家的有关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举办了我国在西非设立的首个孔子学院——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
  学校形成了“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全校上下正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和江西高等教育“一个目标、两大转变、五个一流”的部署要求,大力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和赣南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深入实施品牌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科学治校四大战略,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突出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升级,为“十二五”实现更名大学目标、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师范大学而不懈努力!
(相关数据截至2015年4月)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