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文综

广东省阳春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阳春一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24.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齐桓公为保住郑的太子地位。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郑,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这反映了战国时

A.宗法观念彻底崩溃          B.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

C.分封制在不断衰落          D.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

25.秦始皇亲近法史,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       D.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

26.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27.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28.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源%库

A.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29.雅克萨之战(1685—1688年)是17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  )

广东省阳春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   B.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

C.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

30.读表1,据此可知(  )

表1 西汉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

项目数量(钱)备注
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
支出田租(上交实物)283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
人头税(上交货币)406
徭役与兵役2200部分兵役,农民亲身应役,
其他以货币代役
开支4918以战国时期的数据为参考
2732
祭祀等300

A.西汉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           B.西汉农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

C.西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D.西汉农民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广东省阳春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31.右图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局部)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

A.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B.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

C.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源%库

32.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33.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对唐朝如此描述:中国人买卖公平。当债权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他写下借条记下这笔借款。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如其描述属实,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唐代财产私有得到政府有效保护        B.唐政府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保护

C.唐政府为外国人提供专门的保护        D.外国人对唐政府的评价有失公允

34.《都城纪胜》记载,南宋都城临安“街坊巷市,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据此可知,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坊市制度开始打破

C.商业经营不受限制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35.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40. (31分)晋商、徽商是明清商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材料二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为缙绅),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三 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即使有相当规模的积累,到某一临界点便呈萎缩后退态势,更无进一步深入产业领域,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可能。它并不建筑在社会购买力不断增长的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只能攀援于国家财政政策提供的非常空间,既要与政治权力同流合污,也要时时受到政治权力强烈的干预和百般勒索,机体脆弱,命运无常。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6分)
  2. 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资金去向。(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9分)
  3. 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4分)你认为材料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怎样的启示。(6分)

4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土地租佃制出现的背景。(9分)

材料二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济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金币。”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奉成祖“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议变其夷习”的使命,率领强大的船队多次(七次)远航亚、非沿岸各国。……以其浩大气势与精锐部队,平定了骚扰海上贸易的强盗海贼如消灭海盗陈祖义,结束了东南亚国家间的纠纷与动乱如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赣之以安业”。所到诸国,通过诏谕方式对各国大量“赏赐”丝绸、瓷器、金银等物资;各国以“贾方物”形式把当地土特产品犀、象、琥珀、胡椒等传入中国。

郑和下西洋,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完全被打通,明王朝“国威远播”,对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洋各地(东南亚地区)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有关郑和的传说和遗迹如“三宝山”“三宝洞”等,形成了“郑和崇拜”。

——摘编自谢本书主编《历史文化资料研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东南亚地区崇拜郑和、纪念郑和的历史原因。(12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2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周惠王(天子)想废掉太子,由于齐桓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保住了太子郑的地位,由此可见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力量的增强,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衰落,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分封等级制度的进一步遭到破坏,此时宗法观念遭到破坏,但并没有彻底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中太子郑保住了其地位,并不能反映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不断衰落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齐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材料不能反映它是最强大的国家,故D错误。

25.【答案】A 【解析】材料“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可见秦始皇并非只用法家来维护统治,同时也用其它的方法来维持,可见法家思想也有局限性的,故A项正确;在秦朝,儒家始终没有获得正统的地位,也没有太多发展的空间,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考古史料没有涉及坑儒的史实,故C项错误;提供的史料只是说明秦始皇用儒家的方式劝诫官吏,但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制度,故D项错误。*源%库

26.【答案】D 【解析】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措施只能是一定程度上防止君主乾纲独断,故A项错误;“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能够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最终由皇帝决断,权力并没有下移,故C项错误;“必集百官议之,······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表明这一管理是为了集思广益,防止决策失误,故D项正确。

2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可以看出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但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得出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但不是王安石科举经历所反映的,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中原与西域间互有人员往来与交流,故A项正确;“边疆”与材料“西域”不是同一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主题是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故C项错误;材料还涉及中原之士前往西域,故D项错误。

29.【答案】B 【解析】清前期封建专制制度已落后于世界,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为反击沙俄侵略有效地集中了力量,故B项正确;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清朝中国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故D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表中供给官府的主要是赋、役两项(283+406+2200=2889)只是农民收入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从表中收入与支出的数据(8500—283—406—2200—4918—2732—300=—2339)看如果农民不亲自服徭役与兵役就入不敷出,故B项错误;表中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如果农民亲自服徭役与兵役,就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故D项正确。

3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份地契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并双方签字,官府盖印,说明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田主的土地所有权,故A项正确;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主要也是保护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错误;加盖官章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农业,未提商业,故D项错误。*源%库

3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的窑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表明铜官窑经营者注重营销,产品远销世界多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该窑为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表明其产品远销世界多地,但不能说明主要面向海外销售,故D项错误。

3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买卖公平”,不涉及财产私有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惩罚,并处……罚金”,官府为民间的借贷给予认可保护,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人买卖公平”,不仅仅针对与外国人相关的贸易,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人买卖公平”,是基于“债务人……抵赖……会受到官府……惩罚,并处……罚金”等历史事实得出的结论,较为准确,故D项错误。

3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街坊巷市”得出坊市制度开始打破,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四时皆然”结合前面分析得出宋代商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但仍受政府监管,还是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得出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D项正确。

35.【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多以丝织为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受到压制,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D项错误。

40.【答案】(1)原因:地处交通要道;距边境较近;依赖明朝政府的政策。(6分)

(2)去向:官场消费、公益消费、购置田产。(6分)

影响:强化了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任意3点可得9分)

(3)关系:商业发展既依赖于政治权力,也受制于政治权力。(4分)

启示:政府要积极制定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为商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商业持续发展。(6分)

【解析】(1)据材料一“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得出地处交通要道;据材料一“‘极临边境’优势”得出距边境较近;据材料一“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得出依赖明朝政府的政策。

(2)第一小问去向,据材料二“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为缙绅)”得出官场消费;据材料二“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公益消费、购置田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得出强化了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3)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三“既要与政治权力同流合污,也要时时受到政治权力强烈的干预和百般勒索”得出商业发展既依赖于政治权力,也受制于政治权力;第二小问启示,要围绕着政府应该这样去做才能促进商业发展的角度来回答。

41.【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负担沉重,逃亡现象严重;地主兼并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改变赋税征收办法。(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推行和平外交,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南洋各地的社会进步;是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开辟了亚非航线,开拓了海洋事业;打通了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为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播了包括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先进生产技术等在内的中华文明;表现了郑和不畏艰险、敬业献身等优秀品质与超凡才能,诠释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等优良传统;东南亚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华侨集聚地,华人族群有着深厚的故国情结和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任意答出四点得1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和均田制的破坏,根据材料一中“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得出农民负担沉重,逃亡现象严重,根据材料一中“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得出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改变赋税征收办法。

(2)根据材料二“平定了骚扰海上贸易的强盗海贼如消灭海盗陈祖义,结束了东南亚国家间的纠纷与动乱如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得出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根据材料“通过诏谕方式对各国大量‘赏赐’丝绸、瓷器、金银等物资;各国以‘贾方物’形式把当地土特产品犀、象、琥珀、胡椒等传入中国”得出郑和下西洋,推行和平外交,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南洋各地的社会进步;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完全被打通,明王朝‘国威远播’,对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为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开辟了亚非航线,开拓了海洋事业;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包括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先进生产技术等在内的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表现了郑和不畏艰险、敬业献身等优秀品质与超凡才能,诠释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等优良传统;东南亚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华侨集聚地,华人族群有着深厚的故国情结和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