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海南省文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科期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12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古诗文阅读

(一)根据《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和《高中文言文助读(1-5篇)》回答4-8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曲:理亏

B、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论:商讨

C、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穷厄:陷于困境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无征:没有应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B、今君乃亡赵走燕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C、虽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国君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B、班固,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修成的《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D、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司马迁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如蔺相如在秦廷所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有理有据地分析,有时咄咄逼人地斥责。

B、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由于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

C、苏武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后来被放逐到北海牧羊。北海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D、《张衡传》重点介绍了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从材料、形状、外观、构造到工作原理和实践功效,由外到内,从大到小,面面俱到。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5分)

②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班超投笔从戎》)(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蓦山溪
汪莘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问湘灵,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9、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0、这首词上阕和下阙表达出词人一种矛盾的心理,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6分)

(三)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①《雨霖铃》一词中刻画分别时痛苦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定风波》一词中, “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诗句是:“________,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举国体制”淡出正其时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以双重的巨大喜悦落下帷幕的。除了主办成功的喜悦,还有“金牌丰收”的喜悦。于是,一些人士很振奋地说,累累金牌证明体育“举国体制”非常有效,中国竞技体育应当继续高举“举国体制”大旗走下去。我们对此万难苟同,并深以为在此次金牌盛宴之后,中国应当告别“举国体制”,启动体育领域的全面改革。

竞技体育领域不是孤立于当代中国变革版图的孤岛体育改革拖不起也等不起了!

不可否认,中国人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是很荣耀、很兴奋的事情,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加中国作为体育大国乃至世界强国的自豪感,可谓意义重大。不过,金牌是有成本的。因为中国的竞技体育一直实行传统计划经济框架下的“举国体制”,所以,金牌投入主要依靠纳税人的钱,依赖国家资源。虽然官方对金牌项目所涉成本一直未予公布,媒体对单块金牌成本的估算,也曾出现从六七千万元至7亿元的不同说法,难以证实或证伪,但现代竞技体育竞争激烈,中国为实现“奥运增光项目”多年来耗资不菲,此次北京奥运会拿下51块金牌更是代价高昂,应当是不争的结论。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在赛场上、在电视机前为金牌激情难抑的普通公众,对为金牌付出如此代价是没有心理准备的。

进一步说,投入与产出也并不对称。“举国体制”着眼于层层选拔、封闭培养专业运动员,在占用了大量资金后无法对大众体育形成带动力。国家培养的金牌选手们可成为各种商品的形象代理,但巨额现金收益主要属于运动员个人及其教练团队;所属机构或有机会“利益均沾”,少部分还可能会成为未来训练的补充资金,但经济上回报出资人的可能性等于零。广大公众的兴奋和赞叹成了夺金的主要收益,而金牌达到一定的量则兴奋感必然降低,体现为令人遗憾的边际收益急剧下降。

中国正处在增长方式转换的关键期,服务业发展和内需市场启动都在呼唤体育产业的崛起。然而,“举国体制”以垄断方式盘踞了竞技体育的主要资源,堵塞了商业体育的发达之路,体育产业的成长受到严重抑制。排球、篮球、网球这些本来表演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其商业价值都未能充分开发;在“举国体制”身侧半官半商踽踽独行的足球,也只能在制度畸变中可悲地沦为谈资笑料。

体育“举国体制”犹如经济领域的计划体制,早已弊端重重,效率低下,弃计划、选市场势在必行。是项改革之所以一拖再拖,千难万难,主要在于“金牌之忧”。因为“举国体制”,一直被视为可在短期夺金的有效安排,改革“举国体制”的可能成本就是短期金牌损失。不过,感受北京奥运洗礼、手握51金之后,公众的金牌情结大规模释放,制度关注正在上升。不仅改革的成本已经下降,改革的时机也已完全成熟,改革的压力也加大了。

当然,改革需要策略。国有体育格局强大固化已有经年,“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并不可行。比较理性的办法应当是首先大幅缩小“举国体制”的范围,结束竞技体育领域的国有垄断局面,同步推进商业体育、振兴体育产业,让市场机制成为竞技体育兴盛的基石。政府则主要做该做的事,把钱和力用到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的发展上;进而随着“举国体制”淡出,顺应“大部制”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重启十年前受阻的政府体育部门职能转型。

改革的过程,应当是中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重建的过程。其重心之一,就是冷静地看待金牌价值,让体育回归本位。已经摒除了自卑感的中华民族,不需要用不断增长的金牌数字来证明自己。中国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携手、中国从“金牌大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1)本文认为中国应当告别“举国体制”,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竞技体育一直实行传统计划经济框架下的“举国体制”,主要依靠纳税人的钱,依赖国家资源,耗资过大。

B、普通公众夺金的心理迫切,对夺金要付出如此代价,没有心理准备;当金牌达到一定的量后,兴奋感必然会降低。

C、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中占用了大量资金,却又无法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投入与产出并不对称。

D、“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的主要资源的垄断,使体育的商业价值都未能充分开发,体育产业的崛起受到严重影响。

(2)请指出文中划线句“竞技体育领域不是孤立于当代中国变革版图的孤岛”中“孤岛”一词的含义。(3分)

(3)作者主张如何改革“举国体制”?请分条陈述。(不超过80字)(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取材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这幅画。

B、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C、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E、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2)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4分)

(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 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 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 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 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 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唤起了大众对汉字的热情,起到了传承文字,规范汉字,受到广泛关注。

B、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不仅能提高交际能力的技能,而且可以由此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C、古老的地名也是文化遗产,人们希望曾经在古诗词中被诵读的那些美好地名“徽州”“浔阳”“兰陵”等能够重新点亮我们的记忆。

D、今天来到山东展区,又喝到了熟悉的日照绿茶,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和熟悉的乡音,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

16、下列交际语言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乐意。

D、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17、在下面以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的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①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②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③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科期考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表述绝对,原文只是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表述错误,漏掉了限制性信息,原文是“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变未然为已然,原文说的是“也可以变成”。另外“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表述与原文不同,原文是“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二、古诗文阅读

4.B 【解析】“论”应为“判罪”的意思。

5.D 【解析】 A项,“之”,前者主谓之间;后者助词,的。B项,“乃”,前者副词,竟然;后者副词,于是,就。C项,表比较,比/表范围,在……方面;D项,都为“用”之意。

6.B 【解析】 班固,东汉人。

7.B 【解析】 蔺相如的承诺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8.①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②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来获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

9.C (“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2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2分)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2分)

11、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③一蓑烟雨任平生

④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B (B选项的内容并不是作为“中国应当告别‘举国体制’”的论据,说“当金牌达到一定的量后,兴奋感必然会降低”,与论证当前正是进行改革的好时机(“正其时”)联系更为紧密。)

(2)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犹如经济领域的计划体制,孤立于普遍实行的市场体制之外。(意思对即可)

(3)①结束竞技体育的国有垄断(或:大幅缩小“举国体制”的范围);②同步推进商业体育、振兴体育产业;③政府把钱和力用到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的发展上;④重启政府体育部门的职能转型。(答对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没有进行概括,照抄原文,字数明显超过80个字的,应酌情扣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1)AE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于文无据。E项,作者并没有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作者主张在旧城多划保护区,并且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采取个例分析。

(2)年幼时,“我”感受了槐树巨大的荫庇和恩惠,(1分)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1分)。搬出了四合院以后,“我”则对槐树有了新感受,能从槐树中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生的苦涩。(2分)(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童年时对巨槐的感受可从文章第2段内容中加以概括,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则可主要参考第3段进行总结。

(3)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自己从小到大(1分)都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胡同四合院生活(2分)有深深的眷恋(或热爱) (1分),这样写,使文章更加令人回味,更真切地抒发眷恋情怀,也可以点明主旨,使表达更富有文采,同时起到与题目照应的作用(2分)。(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古语云“诗言志”,作者用诗句总结全文,自然有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就是对以槐树为代表的北京胡同四合院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还有结构上的功用,即呼应标题。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4.C

【解析】②⑤⑥句运用正确,①③④句运用错误。

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这个词的主语是人,而1句是说“文物”,故错。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2句用此词形容社会生活,是对的。

改换门庭:1.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2.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3句是说“他”改变人生道路,不可以用此词。

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句中的两部作品不存在“实行”的问题,更不存在“冲突”与否的问题。故4句错用。

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此句是说老师的教导(言论)特别难得。5句运用正确。

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句中是说把王石谷等四人作为“准则”或榜样来学。6句运用正确

15.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应在“规范汉字”后加“的作用”;B项,语义重复,应去掉“的技能”;D项,并列不当,“乡音”不能“看到”,应将“和”改为“,听到了”。

16.D 

【解析】题中,A项“略尽绵薄之力”表示尽力,是谦辞,不可用于评价对方。B项“殷切期望”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或领导对下属,用于同学之间不合适。C项“莅临”特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用在此处不合适。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由“薄”而“厚”,再由“厚”而 “薄”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六、作文(60分)

18、【审题】

对于这个题目,审题立意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一个文体:“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以深挖: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参考立意】

①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②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

③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