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贵州省黔南州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黔南州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I卷阅读题70

现代文阅读9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要3题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德治思想的源头可

追溯到尧舜时代。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

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

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

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

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

补充。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

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朱熹从仁心的角度解释德治。仁心表现

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

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通过书: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

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与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不无关联。德治思想从确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

“礼法并治、德主刑辅”的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当今社会,依法治国作为基本

国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

否定“以德治国”。古代社会提倡德治并非不讲法治,而是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

济。我们要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为“依法治国”打下“以德治国”的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选自2015年源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德治思想”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舜时期,《诗经》中不少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思想的诗

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

B、敬德,勤政爱民,以祈求上天佑护,使民众归附,是“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德治思想的体

现。

C、德治思想提倡“明德慎罚”,就是不专以刑杀立威,主张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起

来,先教后罚,以刑辅德。

D、德治思想在孔子看来,就是要以礼乐为核心治理国家,突出教化的作用,达到社会秩序

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陆贾强调“治以道德为上”,他们都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进

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

B、董仲舒主张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不能只靠刑罚手段治理国家,这为汉代德

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C、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等人在德治思想的影响下,缓刑用仁,

谨慎治国,实现了天下大治。

D、在宋代理学形成时期,朱熹从仁心的角度解释德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这为德

治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理学烙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周孔之教”重要组成部分的德治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大大丰富了其内涵,

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太宗“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等治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C、宋代理学家借书: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倡导教化,整肃人心,对后世“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国家意识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D、古代社会所提倡的加强教化,礼法并用,宽猛相济的主张,对于当今社会治理具有积极

的借鉴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4-7题

(一)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

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曰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

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曰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曰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曰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9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曰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 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曰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作者:明代·王世贞)

(二)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战之大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作者:西汉·司马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言取璧者,情也 情:真实意图

B、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柔:委屈容让

C、一胜而相如族    族:家族

D、而僇相如于市    僇:通“戮”,杀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宾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仪,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

B、(一)文否定原有材料证明的史实,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6,

令人信服。

C、古代中国,“右”尊“左”卑,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位在廉颇之右”。“左迁”即表示贬官。

D、(二)文选自《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第3 页(全卷共8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王世贞与司马迁看法不一样。

B、王世贞同司马迁一样,也认为蔺相如有智有勇。他在渑池与秦国的较量,对廉颇的忍让,

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C、王世贞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

D、王世贞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不是实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才是真实意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5分)

资*源%库(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登太白峰[1]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2]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3]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4]去,何时复更还?

注:[1]太白峰:太白山。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高矗云霄,终年积雪。

[2]太白:指太白星,这里喻指仙人。[3]泠风:和风。揖源铱武功:指武功山

8、诗歌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请试作简要赏析。(5分)

9、前人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

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请结合这首诗对李白这一创作风格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能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瑟的秋景,同时书写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

悲怆情怀的诗句是:“        ,        。”

(3)《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的关系的名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优要尤题。(25分)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

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

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

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

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

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梁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

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

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

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

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

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

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静。终于,

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1吗?你是马列主义教

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1死都不怕还怕

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

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

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

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

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

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

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

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

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

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B、作者走夜路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他为碰到好鬼赵家三大爷而庆幸,于是他在文中

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以致谢意。

C、莫言似乎特别钟情于故土上那片红高梁,在本文中,我们又看到了那片红高粱,它们依

然是那样神秘,沉寂中充满着躁动。

D、人鬼之间,孰善孰恶,孰亲孰疏,并无定规。为人者,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曰为鬼者,与人

为善,死不赖账、讲信用。

E、“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

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请分析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请就文中画线语句的内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4)本文的构思是典型的欧窑亨利式结尾,“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尾在前文

有多处暗示,请找出至少四次暗示,并作简要分析。(8分)

II卷表达题80

语言文字运用(20

1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贵州省黔南州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13、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专家提醒我们,虽然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的依据,但在使用微波炉

时一定要按说明书操作,切忌不要盲目乱用。

B、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结果出乎所有观众的预料,不仅赵薇落选了,汤唯也落选了,此前知

名度不是很高的巴德玛得奖了。

C、出访10天,到访10个国家,辗转7座城市。国外媒体评价,习主席此访不仅会对亚太、

对世界发展产生重要而深6的影响,更会成为中国外交新的里程碑。

D、昨晚,湖南大剧:歌声激昂,音乐磅礴,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演艺集团主办

的湖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黄河颂》交响合唱音乐会在

这里进行。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中国大众消费真正的崛起,首先在于中国民众消费能力的扩张。正是这一消费基础体温的

升高,才让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大众消费飞上了天。在此意义上,“双11”的狂欢与胜利,显然不

能简单地等同于消费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    。毫无疑问,随着“十三五”期

间中国人均收入的翻番,重塑中国经济版图的消费力量还将不断加码,不断抬升“双11”新纪录

的中国消费温度很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风向标。

A、消费者更应被视为中国消费能力的释放、激发与导流。

B、消费者更应被视为中国消费能力的激发、导流与释放。

C、更应被视为中国消费能力的激发、导流与释放。

D、更应被视为中国消费能力的释放、激发与导流。

15、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一划线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6分)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可以放大心灵的半径。因为读书我们触摸到人性的复杂与迷乱

    ,    ,    ,    ,    ,    。走出平面的生活而趋向立体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超维空间,对世界更有一分悲悯和包容,有一个更大的自我,活得更为通透与自由。

16、金秋十月,你校准备在高一年级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希望同

学们积极报名参加。(字数不超过30个字)(5分)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蓝色金刚石和红色金刚石被同时从深山开采出来。红色金刚石希望变得完美,于是进入加

工作坊,承受“千刀万剐”,成为一颗璀璨的钻石。蓝宝石拒绝被雕琢,它熬过了数千个寂寞的日

夜,有一天,一位矿石爱好者被它与众不同的造型吸引,花高价买下了它。很快,它进入了博物

馆,每天能听到数千人的赞美之语。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曰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曰榆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答案

1.B(原文为“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

2.C(应是“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的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3.A(“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说法错误。)

4.C 族:灭族

5.C “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著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还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

6.D 王世贞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真实意图,借此来窥视赵国才是虚情。

7.①译: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返、奈何、直各一分;整体句意2分)

2.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亲戚、所以、高义各一分;整体句意2分)

8.诗歌首联写到诗人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顶峰(2分),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写出了太白山的高峻(2分)。

9.前人的评价是说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2分)。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太白星和他交谈,为他打开天门,诗人举起双手,向明月飞升;忽而回首人间:一旦别武功山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呢?结构大起大落,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追求,以及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分析4分)。

10.(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1)D C(选D得3分,选C得2分。)A“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错,不能把小说中的虚构等同于迷信。 B,“他为碰到好鬼三大爷而庆幸”文中无信息;作者“在文中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的目的是说明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E“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句子短促,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知此处其实更多是为了表现“我”的恐惧。

(2)①渲染幽森恐怖的气氛。土路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庄稼茂密、月光朦胧,偶尔传来夜游动物的叫声,让人感觉到凉森森的,营造了一个幽森、静寂、恐怖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的恐怖心理。环境越幽森,人走在这样恐怖的土路上,越提心吊胆,心里越恐怖。③为后文写“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作铺垫。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夜行,“我”才会想起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故事。

④这段写夜景恐怖的环境描写与后文的“奇遇”形成对比。夜晚虽恐怖,但奇遇的鬼并不可怕,从而说明鬼并不可怕,真正害人的还是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3)①这段话属于人物语言描写(1分)。

②这段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赵家三大爷心地善良不害人、死不赖账讲信用的性格特点。他心地善良,死不害人,他虽然死了,但他与生前一样,不吓唬人;讲信用、死不赖账,他的钱不能用,就用玛瑙烟袋嘴抵债(3分)。

资*源%库 ③这段话从侧面表明“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美,突出了主题(2分)
(4)这是典型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笔法,在小说结尾时突转,使文章精彩巧妙,出奇制胜,于平静处掀起波澜,引人深思,前文暗示主要体现在:
①“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一个“闪”字写出了赵三大爷身份的特殊。
②“穿得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
③“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鬼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钱不能用。”那是冥钱,阳间当然不能用。
⑤“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冰冷”一词也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⑥“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惊讶”一词也可知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⑦“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父亲的怀疑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了鬼魂。
⑧“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可见父亲内心的疑惧,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写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8分)

12.A (膺yīng 绮qǐ藩 fān )

13.B(A、不合逻辑,删除“切忌”或“不要”; C 、递进关系倒置;D、“音乐会”与“进行”搭配不当

14.D

15、因为读书,我们感受灵魂的崇高和智慧;因为读书,我们发现历史的真实和遮蔽;因为读书,我们化解了生命苦痛与忧伤。

16.汉字大比拼,全民齐开考。

17.从红色金刚石角度可以立意:(1)完美源于艰辛的磨砺(2)风雨过后见彩虹;(3)为理想不懈奋斗。

从蓝色金刚石角度可以立意:(1)保持个性,保持真我;(2)等待,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从矿石爱好者的角度可以立意:独具慧眼识英才

还可以从“人各有志,各得其所”等角度立意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