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市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殷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遗骸蔽野,寂无人烟。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廪盈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等使。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太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殷侑传》)

【注】①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②三镇: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帝年号。

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在奉命出使回纥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叛贼,丞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为怀。

D.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离亭燕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至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蓼屿:指长满蓼花的高地。③低亚:低垂。

  1. “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哪个字用得妙?请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意蕴丰厚,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的结局。

(2)《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振东

“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

“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

“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侯三乞求道。

“好吧。”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侯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卖一百斤油馍能多赚四斤油馍钱,自己一天至少卖二百斤油馍,就能赚八斤油馍钱,一个月就是二百四十斤油馍钱,日积月累,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他就找到了修秤师傅,乞求师傅给他修杆一斤短六钱的秤。

三天后,侯三喜滋滋地取回新修的秤,瞒着妻子悄悄地试了试,果真一斤短六钱。侯三窃喜,就着猪头肉,抿了二两赊店老酒。

说来也怪,侯三用了一斤短六钱的秤,非但没有吓跑食客,还引来相邻几条街上的居民来买油馍。侯三见状,生意做得越发卖劲,油馍炸得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传百,侯三的油馍铺名声大噪,吸引了镇上三粉、竹木、骡马等市场上的许多客商来吃油馍。侯三和妻子见食客太多,就扩大了门面,又雇了三个伙计,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下来,侯三手里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也许是劳累过度的缘故,侯三的妻子染上了重病,侯三虽四处寻医问药,但所到之处,大夫都说他妻子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让他尽早准备后事。妻子从大夫和丈夫的言谈举止和表情上看,猜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侯三叫到床前,缓缓地说:“当家的,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我走后,你要好好经营咱的油馍铺。这几年,你知道咱这生意为啥恁好吗?”

侯三见妻子病成这样还惦记着生意,十分感动,紧握妻子的手,愧疚就写在了脸上:“老婆,实在对不住,我原来想着你一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了怕你坏事,有件事就一直瞒着你。那年,咱不是修了杆秤吗?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正是用了这杆秤,咱的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

妻子听后,并未感到惊讶,相反倒很平静。她摸摸索索地从枕边摸出一个红布包,递给侯三,“你看看这是啥?”

侯三倒有点儿惊异,不知道妻子这葫芦里卖的啥药,接过红布包,感觉沉甸甸的,心说莫不是妻子藏的私房钱,这会儿有病快不中了,就拿了出来。侯三急不可待地解开布包,不禁大吃一惊,包里竟是一个新秤锤。

看到丈夫愣在那儿,妻子提了提气,说道:“有件事我也一直瞒着你,那时给你说,你也听不进去。这秤锤就是你修的那杆一斤短六钱的秤锤,咱使的那杆秤,是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一斤涨六钱的秤……”

“咋能这样?”侯三惊叫道。

妻子一阵咳嗽,等喘匀了气,接着说:“我了解你的心性,所以当年你修了新秤后,我悄悄嘱托修秤师傅又修了一个一斤涨六钱的秤锤,为这我还给他加了二十个钱。你验秤时,用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锤,等你不在时,我悄悄地换上了一斤涨六钱的秤锤。这一换,就换到了现在。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正是咱家的油馍秤头儿足,人们才愿意上咱家来买油馍,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呀!”

侯三惊得说不出话,好久,才抱着妻子的头,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

妻子过世后,侯三把那个秤锤用新布包好,他要把它当成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秤”作为标题,一语双关,富于艺术性。作品不仅以此为线索展开情节,塑

造人物形象,而且揭示了主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B.小说以侯三央求修秤师傅按自己的要求修假秤锤开头,又以侯三把那个假秤锤包好收

藏结尾,结构严谨,且表明侯三对这个秤锤喜爱有加。

C.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

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D.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形象虽个性鲜明,但都不诚实。侯三修假秤锤欺骗顾客,妻子换假

秤锤欺骗侯三,修秤师傅两次造假还多赚人家三十个钱。

E.小说后六段4次写到侯三的“惊”,人物心理活动微妙复杂,言简意丰。作品语言朴

实而富于表现力,如愧疚写在脸上,泪珠子碎在脸上。

(2)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侯三的妻子虽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出场,但她却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概括侯三妻子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的意蕴很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由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随着剧

情的深入发展,赞许和批评的声音不绝如缕。

②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

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忙。

③乌克兰局势陡然升级,乌克兰的坦克摆出一副武力清剿的样子,而俄罗斯也是枕戈待旦,

在俄乌边界俄方一侧部署了4万大军。

④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有的感

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⑤巴西足球世界杯决赛,在加时赛后半段德国队打进一球领先后,不甘失败的阿根廷队困

兽犹斗,全力出击,作殊死一搏。

⑥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人们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

人爱好不同而大相径庭,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各有千秋,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

不同风格的诗歌。

  1. ②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③⑥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

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

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

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

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1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你可能不知道,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惠存着。

B.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处不大通畅,我斗胆加以斧正了。

C.老师问我这位作报告的老人是谁,我告诉他,是我家令尊大人。

D.我觉得你的回答比较靠谱,不过我还是有疑惑,希望赐教。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舌尖”即舌之尖端,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舌尖上的中国》用味觉来体验一个国家,新颖而独特。这里的“舌尖上”指美食或品味美食。例如:“舌尖上的未来”,描述的是;“舌尖上的快乐”,指;“舌尖上的浪费”,是指责浪费食物的现象。随着使用频率的提升,“舌尖上”指代的意义范围扩大,有时会由食物转向语言、言论,如“别让调节收入分配成为‘舌尖上的方案’”,说的是

  1. 为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某校将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华诵·经典唐宋

诗词诵读”大赛。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

言简意赅、有文采。60个字左右。(5分)

60

五、写作(60分)

17.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市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B(原文中“恐怕是数一数二”表猜测,“另外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也并不是定论)
  2. C(选项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解错误,原文是“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3. C(“道德绑架,让人不得不转发”错误。原文说“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5.B(“朔”还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6.C(“认为应……宽大为怀”理解有误,原文是说殷侑主张对“助逆”的王廷凑宽容,而对李同捷则要专力讨伐。)

7.(1)殷侑一直站立着不动,(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毕,可汗责备他傲慢,扬言要扣留他而不让他回朝。【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宣谕:宣布命令;晓谕。:傲慢。宣言:扬言,宣扬。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凡是有关朝廷的得失,(殷侑)都加以陈述论奏,(终)因言辞激烈切直,而被调出京城任桂管观察使。【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悉:都,全。以:因,因为。出:出任,一般指京官外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殷侑,陈郡人。殷侑年幼时,立志努力学习。等到长大成人,通晓经书。贞元末年,凭借精通《五经》科举登第,他精通历代礼制沿革。元和年间,多次升迁后任太常博士。当时回纥请求和亲,朝廷于是命令宗正少卿李孝诚奉命出使宣布朝廷的旨意,让殷侑任副职。到达回纥的朝堂后,可汗起初接待殷侑一行唐朝使者时,摆出了大量手持兵器的士兵,还要唐朝使者向他称臣而且他也不予答拜。殷侑一直站立着不动,(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毕,可汗责备他傲慢,扬言要扣留他而不让他回朝。同行的人都很恐惧,殷侑对回纥的使者说:“可汗是我们唐朝的女婿,要坐着接受唐朝使臣的礼拜,是可汗失礼,而不是我们使臣傲慢。”可汗畏惧他的直言,最终不敢胁迫。后来殷侑升任谏议大夫。凡是有关朝廷的得失,他全都加以陈述论奏,(终)因言辞激烈切直,而被调出京城任桂管观察使。(后又)召入任卫尉卿。文宗即位不久,沧州李同捷叛乱,而王廷凑也帮助叛逆者,打算派兵攻打镇州,(文宗)下诏叫五品以上官员到都省共同商议对策。当时皇上坚决要打败叛贼,宰相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认为王廷凑在河朔再次叛乱,虽然他依附凶恶之徒,但仍没有明显的表露,朝廷应暂且容忍,专一讨伐李同捷。文宗虽未采纳殷侑的建议,但是还很赞赏他。太和四年,加授他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当时大的战乱之后,遗弃的尸骸遍野,荒寂没有人烟。殷侑刚到任,只有一座空城而已。殷侑过艰苦的生活,吃清淡的食物,和士卒同劳共苦。一年以后,流民们用襁褓背负婴孩返回。殷侑上表请求借贷耕牛三万头,来提供给流民,于是皇帝下诏度支赐给他绫绢五万匹,用来购买耕牛供给流民。数年之后,这一带人口增长,粮食还有了盈余,人们也都不再逃亡了。当初,这里有州兵三万,全部靠度支供应给养。殷侑治理一年而赋税的收入就能自己供应给养的一半,两年后给养费用全部自给自足,(殷侑)请求度支停止供给。殷侑还多方面鼓励百姓耕地种田,当地的百姓和官吏都很高兴,上表请求为他立德政碑。因功加授检校吏部尚书。六年,殷侑被召入授任刑部尚书,充任郓曹濮观察使。自从元和末年以来,朝廷收复了李师道十二州,又将其分为三个潘镇。因朝廷致力于安抚不驯服的官兵,所以将赋税的收入,全部留在地方用于供养其军队,连一贯钱一尺帛,也不上交朝廷。殷侑认为除军需之外财物有多余,却仍不上交赋税,那就是非法行为,于是上表请求自太和七年起,每年向上交纳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米五万石。开成三年(殷侑)去世,(朝廷)追赠他司空的官衔。

(二)古代诗歌阅读

8. “浸”字好(1分)。浸指浸染,写江水浸染着整个碧空看不到在哪里断开(2分),从而展现出水面茫茫,无边无际,水天相接,浑然一色的开阔博大的壮丽图景。(2分)(如选其它字可酌情给分)

9.①对如画般美景江山的喜爱之情。②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深沉感慨。③对南宋时局命运的担忧。(答对一点给2分)

(三)名句名篇填空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AE(A,3分,E,2分,B,1分,C和D不得分)(B.“喜爱有加”评价不当,结尾交代侯三的做法表明侯三幡然悔悟,以此为鉴,“传家宝”是反语,作品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揭示主题。C.没有自然环境描写,肖像描写也不明显,只有一处,“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 D.“都不诚实”的评价,不符合文学鉴赏的审美标准。侯三的“欺骗”无疑是要否定的;侯三妻子的“欺骗”是“美丽的欺骗”,不能说不诚实;修秤师傅的行为,就生活而言,是不能肯定的,但就艺术而言,是允许的,且是必要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再说,作品中的修秤师傅是次要人物,是为完成主要人物形象服务的。)

(2)①层层设置悬念。如小说中侯三修了一杆一斤短六钱秤生意反而做得更红火,读者就急切地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小说。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侯三的妻子说出了换秤的真相,令侯三吃惊,也让读者感到意外。③明暗线双线结构。明线是侯三修秤生意做的红火,暗线是侯三的妻子更换秤是生意做的红火。两条线在结尾合拢,使文章结构严谨。(每点2分)

(3)①善良、讲诚信。当得知丈夫想用不公道的秤赚钱时,就偷偷的更换了秤。②处理问题有智慧、讲方法。她偷偷地更换秤,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从而避免了和丈夫发生正面冲突。③精明,懂得生意经。她用一斤多六钱的秤做生意,明着是吃亏,实际上是掌握了“薄利多销”的内涵,是她的精明之处。(每点2分)

(4)①“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是说公道自在人心,不可用欺骗的手段来蒙蔽他人。侯三的妻子在临终之前对侯三说这句话,其实是对侯三的委婉的批评。

②“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谁好谁坏?孰优孰劣?只要经过心中这杆秤,分量就出来了。侯三的生意之所以火起来,是因为顾客心里明白他们家的秤是足量甚至超量的。

③“人人心里都应该有一杆秤”,这杆秤不仅要公正的称量别人,更要公正的称量自己。侯三妻子深知为人要诚信,生意人更是要如此,用欺骗的手段,骗人一次,不能骗人一世。

④若“人人都能用好自己心中的那杆秤”,这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作品通过侯三夫妻形象的对比意在弘扬诚信做人的传统美德。(每点4分,答出任意两点给8分。答出寓意,给2分,文本分析给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A解析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声音微弱而细长。人浮于事:指人员的数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枕戈待旦:形容时刻准备投入战斗。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困兽犹斗:比喻身处绝境仍要拼命抵抗。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截然不同。

13.C【解析】A.成分残缺,存在……的问题;B项不合逻辑,“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与“选择前者(社会经济发展)”矛盾;D项设置了表意不明类语病,“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

14.D【解析】惠存:敬辞,请别人保存。斧正:请别人该文章。令尊:指对方的父亲。雅正:指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的敬辞。

15.①未来人们的美食 ②品味美食的乐趣 ③不要让调节收入成为言论上的空话(答对1点2分)

16.参考答案一:有的豪放壮阔,如奔涌的长江狂泻不已;有的清新自然,如淙淙的泉水欢腾跳跃;有的低沉晦暗,如漫天的飞沙遮天蔽日。

参考答案二:孟浩然《过故人庄》田园生活、白水青山的美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惊涛拍岸的雄壮,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纵酒狂歌的热闹。

【解析】5分;注意题干显在信息要求是唐宋诗词,材料隐含信息是前后的提示,前有“画面”和冒号,后有代词“这”和“画面”。要求举出至少三个画面,每个画面1分,注意符合要求(特别是主题必须是画面、必须是唐宋诗词,不要写错常识内容);语言有文采并形成排比1分,语言简明、连贯1分。字数60字左右,缺少或超过太多扣1分。如果写的唐宋诗词明显不是画面的特点,或写的唐宋诗词人物和句子对应错误;或不是唐宋诗词,而是其它时代的人物和诗词;或当作仿写题,仿照“它们虽篇幅短小,却画面鲜明”来写,皆不给分。)

17.(略)(参照2016年天津卷)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