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三)语文试卷

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测试(三)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05月31日】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三)语文试卷尽管古代中国家庭在生活方式、习惯、作风上各有特点,但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则是古代中国家庭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古代中国的家庭礼法,是由家庭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活动的一系列的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的。每个人都要严格地按照礼法行事,这是实现家庭内部整合、保证和谐家庭生活正常运行,借以维护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生活也不例外,父子间、夫妻间如何相处,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三)语文试卷古代家庭礼法起源于商周,到了汉代基本定型,宋代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演变。总的来说,古代家庭礼法是根据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原则来制定的,是具体体现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生活行为规范。所以,各地区、各家庭的礼法,大同而小异,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罢了。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三)语文试卷不管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所以对违反家庭礼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一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制定了对违反礼法者的严厉处罚的《郑氏规范》中,也强调了传统的中庸之道,“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中”。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中说得更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父子不忍,则乖天伦;兄弟不忍,则成吴越;夫妻不忍,则鱼水反目。”就是说,大家相互之间都要忍让,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法是有弹性的。忍,就是对人要宽容,要讲忠恕之道。这是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三)语文试卷不过,古代中国家庭的礼法之所以长期被人们接受、实行,主要并不是由于它具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礼法是建立在人情伦理特别是亲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的基础上的。这从礼制、礼仪的原则就可以看出:“亲亲”“疏疏”,即亲属关系越近,相互间的礼节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相互间的礼节越简单。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三)语文试卷古代中国家庭礼法,也是适应家长专制型家庭和大家族家庭价值取向的产物,所以它较片面地强调妇女、卑幼的顺从。只有实行这些礼法,才能使家长专制家庭、大家族家庭减少冲突,正常生活。如果家长专制型家庭要转变为民主型的家庭,这些礼法就要相应变革了,所以,清末民初的革新志士猛烈抨击传统的家庭礼法,这是很自然的。

(选自《古中国生活》,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人际交往、家庭生活活动的有关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

B.脱胎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原则的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起源早,定型于汉变化于宋。

C.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大同小异,违反礼法的家庭成员一般会受到相应形式的处罚。

D.以人情伦理为基础是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能够被人们长期接受并奉行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成为古代中国家庭家风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这跟古代中国家庭的特征有重要关系。

B.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虽然有严惩违反家庭礼法者的规定,但也追求中庸,主张对违反家庭礼法者尽量宽大处理。

C.作为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忠恕之道”也适合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都要“忍”。

D.第四段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被接受和施行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有弹性,还在于它有人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中每个人严守家训则家庭和谐,社会中每个人严守国法则社会安定,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在当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B.从一般的家庭礼法看,亲属关系越近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简单。

C.违反家庭礼法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家庭礼法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家庭礼法对家庭成员的约束力。

D.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需要“因时而变”,不然可能会受到“猛烈抨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事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来&源: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

A.20世纪50 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文章第三段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

C.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5.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欠你一碗刀削面

雁 戈

最近,黄校长老是失眠,以前沾着枕头就能睡,现在拿枕头蒙了头也睡不着。尤其是在外面吃饭回来,黄校长更是像烙烧饼一样,能把自己一直烙到天亮。

这天,黄校长又是一宿都没睡好,天刚麻麻亮就起了床。他轻脚妙手把粥熬在锅里,看了一眼还在睡梦中的老伴儿翠玉,又轻脚妙手出了门。

到得街上,老远看到一个人跟他打招呼,黄校长一时没看清,忙迎上去说话。一看,不由愣了,面很熟,却记不起在哪儿见过,更叫不出那人的名字。那人的穿着打扮不像本地人,但他说话却是地道的本地口音。

“黄校长,早啊?”

“你也早,你也早。”黄校长尴尬地应付着。

“记不得我了,黄校长?”那人边说边递给黄校长一支烟,“我还欠您一碗刀削面哩!”

“欠我一碗刀削面?”黄校长迟疑了一下,讪讪地把烟接了过来。

“是啊!”那人抬头作回忆状,“应该是五六年前的事吧,我们一起在镇上的刀削面馆吃早饭,我的钱包丢了,是您替我开的钱。我一直记着哩!”

黄校长也抬头作回忆状——

在抬牛镇,刀削面馆只有一家,早、中、晚三餐都有得卖,而且只卖刀削面。兼办酒席还是最近一两年的事。五六年前,黄校长的老伴儿还没住到学校来,他倒是经常去吃刀削面。但大多是街上的熟人抢着开钱,他替别人开钱的时候还真不多。所以,他很快便认出了眼前这个人。

“原来你就是抬牛镇鼎鼎有名的农民企业家王总啊?”黄校长一把握住对方的手,连说,“久仰!久仰!久仰!”

“我也只是在外边赚了点小钱。”王总不好意思地笑笑,把手抽回来,看了看表说,“今天我要去县里办件事,晚上回来,我请您吃刀削面。”说话间,一辆小车在王总身边缓缓停下。王总一边钻进车里,一边朝黄校长挥手,“晚上七点,刀削面馆,不见不散。”

就这一耽搁,黄校长回到家时,翠玉已经炒了两个菜。一盘花生米,一盘小白菜,还外加两个咸鸭蛋。黄校长拿起一个咸鸭蛋,在桌上把一头磕破,却小心地将它立在翠玉面前的桌子上。

“我不吃蛋。”他说。

“又咋的了?”翠玉关切地问,“还在为昨晚的事闹心?”

“能不闹心吗?昨儿的事还没辙,今晚又有人请吃饭。”黄校长夹了一片小白菜放进嘴里。

“谁呀,这么早?”翠玉问。

黄校长把刚才的事儿一说,翠玉不由瞪大了眼,叹息道:“现在的人啊,都快成精了,拐弯抹角都能扯上你。也不晓得找你啥事,依我看啊,打个马虎眼,别去了。”

黄校长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人家好歹也是咱们抬牛镇的名人,总得给人家一点面子。而且他还记得我请他吃过一碗刀削面,这说明他也是个有心人嘛!你先暗地里探一探,看他家里或者他的亲戚家里,有没有读书的,有没有找工作的,或者……有没有犯啥事儿的?咱心里得有个底。”

翠玉听黄校长讲了一番道理,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连碗都没洗就找她的圈子探消息去了。但她探回来的消息却并无多大用处,总结起来无外乎就三点:很有钱;很讲义气;也很有酒量。

晚上出门前,翠玉硬让黄校长喝了半碗芹菜汁,说是可以解酒保胃。然后她又让黄校长掰着指头把他们的约法背了一遍——少喝酒,多吃素少吃荤,酒后还要喝碗粥——才让黄校长出了门。

然而,黄校长去得快,回来得也快,他竟然还赶上了新闻联播的尾巴。

“这么早就回来了?”翠玉明显有些不习惯。

“是啊!”黄校长见新闻联播已经结束,一头倒在床上,立即打起呼噜来。除了新闻联播,黄校长看啥电视节目都打瞌睡。

翠玉赶忙轻脚妙手地去关了电视,又轻脚妙手地把厨房收拾干净,才进了书房就着一张单人床合眼睡了。睡到夜半时分,隔壁隐约传来黄校长在床上烙烧饼的声音,她忙跑过去宽慰。

“咋的了?又遇到难题了?”

黄校长似乎被翠玉吓了一跳,腾地从床上坐起,连连摆手:“没有没有。”接着却把手搁到肚皮上揉了揉,有些难为情地说,“就是肚子有点饿了。”

“肚子饿了?”翠玉的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是啊,今晚就吃了一碗刀削面。”黄校长说。

“啥?就吃了一碗刀削面?”翠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

“是啊——”黄校长淡淡地说,“他说他欠我一碗刀削面,所以就还我一碗刀削面。”

翠玉看看黄校长不像撒谎,忙进厨房煮了一碗速冻水饺。黄校长稀里哗啦连汤吃了个一干二净,倒头又打起了呼噜。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

A.小说把故事的发生设定在“天刚麻麻亮”这一特定的时间点,一方面是为后面人物的活动作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不正。

B.“依我看啊,打个马虎眼,别去了。”翠玉劝说黄校长不去参加饭局,主要是她担心黄校长

喝酒影响身体。

C.小说以黄校长“失眠”开头,以黄校长“打起了呼噜”结尾,前后呼应,耐人寻味,暗示

了小说主题。

D.小说围绕“一碗刀削面”,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良好社

会风气和人与人真诚互信的呼唤。

8.王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9.翠玉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第一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对以上文言语段,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第二

齐宣王见颜斶【chù,人名】,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选自《古文观止·颜斶说齐王》

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由对话构成,语言生动风趣。

B.战国时代,士子大多浸染弃义逐利、虚矫诡妄的习气,表现出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为猎取高官厚禄,屈身君王权势之下,颜斶就是如此。

C.颜斶面对骄横的齐王毫不退让,针锋相对,义正辞严。

D.颜斶旁征博引地用秦攻齐的军令,巧妙地论证了士比王尊贵的观点,展现出他雄辩的辞锋。

第三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B.古代祭祀用马、牛、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郎,唐代口语,是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D.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13.翻译下列句子。(每题5分,共10分)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14~15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4.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 (5分)

15.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句,表达了人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

(2)《李凭箜篌引》中形容乐声清脆和缓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包含了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愁绪。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不可贪图安逸享乐的道理。

II表达题(80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后唐庄宗李存勖用几十年的奋斗灭燕、灭梁,可谓筚路蓝缕

B.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谆谆教诲下,如坐春风,内心充满喜悦。

C.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出口欧美这一条路,而应试图打开国内市场。

D.老皇帝病危,皇太子之间勾心斗角,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帝业不绝如缕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表示,今年中秋期间,市属11家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将举办“品乐”“临水”“赏秋”三大中秋主题游活动,并且公布了十处赏月佳地。

B.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口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人口负增长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应该在很遥远的将来——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看法。

C.近日,在大连海边,一名男子不幸溺水,一位正在附近拍婚纱照的新娘见状冲过来,跪地抢救这位陌生男子近半小时,感动了在场市民称她是“最美新娘”。

D.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奋斗,__不同于西方__靠内部的工业化,__靠对其他国家的殖民和掠夺崛起;__不同于其他许多经历过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曾经完全丧失了历史的连续性,被迫在经历了完全的殖民化过程后再独立。中国___付出过惨痛的代价,__它的历史的连续和现代化的国家转型一直在持续。

A.①不仅② 只③ 也 ④既 ⑤/ ⑥那么 B.①/ ②既 ③又 ④也 ⑤虽然 ⑥但

C.①不但② / ③ 还 ④ 而且⑤因为 ⑥所以 D.①既②仅 ③ / ④并且⑤不是⑥而是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空2分,共6分)

在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膳食纤维与矿物质元素七大营养素中,矿物质占身体重量的比重不超过5%,______ 。矿物质参与人体各项的酶活动、体液平衡及能量补给等生化反应。 ____ ,会影响到免疫功能或内分泌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也可能造成情绪失衡、抗压性减弱、记忆力衰退或对环境不适应等现象。但这些元素人体无法自行制造,___。因此,人类的食物里要含有均衡且足够的矿物质。

21.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了“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下图是该调查所反映的内容。请把下面的图表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三)语文试卷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容)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测试(三)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定型于汉变化于宋”错,原文:到了汉代基本定型。)

2.B(“对违反家庭礼法者尽量宽大处理”无中生有。)

3.C(强加因果。“违反家庭礼法的现象并不少见”与“礼法的弹性”关系在原文中未谈及,从事理上讲,二者可能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C 解析A应该堪称岭南史学界。B无心理描写。D没有直接记录。(3分)

5.①引用了同时代的王力及刘节儿子等人对刘节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引用传主自己的言论、介绍他的著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③叙写传主不同时期的真实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6.①坚持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文革”期间,刘节遭受了非人待遇,他以平常心、宽恕心对待;艰难岁月中,以顽强的毅力,矢志不移,坚守人格和学问的纯净。②安贫乐道,保持乐观心态。离乱岁月里,他背井离乡,勉强度日,却能保持乐观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③治学严谨,不被传说迷惑,钻研,求真。他主张治学要求真、自信,也用一生践行著这一主张,对于学术,认真考据,不为政治风浪左右。(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此外,若答“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尊师重道”“对子女教育民主、宽容”亦可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C(A“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正”不正确;B“担心黄校长喝酒影响身体”不正确;D小说中并无太多的“心理”描写)(5分)

8.①知恩图报;②很讲义气;③真诚正直;④善于经营;⑤不从世俗。(答对3点给4分。)

9.①推动情节:通过她与黄校长的对话;②衬托人物:通过她对王总的调查;③强化主题:通过她的所思所为,与王总的行为形成对比。(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

10.A (3分)

11.B “颜斶就是如此”错。他不慕利禄,不畏横强,洁身自爱。(3分)

附译文: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

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

12.B “古代祭祀用马、牛、猪各一头叫‘太牢’”错,应该是牛、羊、猪各一头。(3分)

13.翻译:(每题5分)

①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关键点:“破灭”,灭亡/被灭亡;“兵”,武器/兵器;“赂”,割地贿赂/割地送给。每错一处扣1分。)

治理国家靠礼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关键点:“为”,治理/管理;“让”,谦让/谦逊;“是故”,因此/所以。每错一处扣1分。)

14.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啼鸣的杜鹃;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景物2分,手法3分,共5分)
15.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2分)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2分)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2分) (每点2分,共6分)
16.(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昆山玉碎凤凰叫(3)春花秋月何时了(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7.C【解析】C项,望文生义。目无全牛:指解牛时,看到的不是整头牛,而是牛的各部分之间的空隙。形容对事物了如指掌,处理起来极其准确熟练;也形容技艺高超,得心应手。A项,筚路蓝缕: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也作“荜路蓝缕”。B项,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D项,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似断未断;像只有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情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也形容声音微弱;但未中断。原作“不绝若线”。

18.B【解析】A项,表意不明,偷换主语,“公布”的主语应是“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C项,结构混乱,“感动了在场市民称她是‘最美新娘’”应改为“感动了在场市民,他们称她是‘最美新娘’”。D项,“古镇的形成……具有……历史功能”搭配不当,“古镇的形成”应改为“古镇”。

19.B

20.答案:①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②一旦人体缺少足量的矿物质③必须从饮食中摄取 (答对一处2分)

21.吸烟易引发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在得知吸烟的这些危害后,被调查者有将近六成人表示不会吸烟,但仍有四成以上的人选择吸烟。

【解析】图文转换类图示题,图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是否吸烟”的调查,一部分是对吸烟危害的展示。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吸烟的危害有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而对是否吸烟的回答中,有59%的人选择了“否”,41%的人选择了“是”。考生只需把这些信息表述清楚即可。

22. 参照2016年云南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均分45分。

作文阅卷评分细则(仅供参考)

一、审题

非洲谚语强调“但”后面的内容,即: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它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

席慕容的话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生之路有些地方可以依靠别人,但有些路必须自己单独去走、体验,即使路上有坎坷、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是人生必走之路,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成长之路。
  两则材料说法各有侧重,可以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也可以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但不能完全把两则材料对立起来看待、理解。
二、判分
  1. 判分原则
  坚持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公平公正、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从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全面评价,重点评判文章的立意和语言。
  2. 判分等级
  一类卷54分以上;二类卷48~53分;三类卷42~47分;四类卷36~41分;五类卷24~35分;六类卷24分以下。
  3. 评分表解
  分类 赋分 切题 立意 结构 记叙文 议论文
  一 54~60 切题 独到、深刻 精巧、严谨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的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48~53 准确、正确 完整、有特点 主旨与材料“神似”,有“灵犀”相通,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能够“分析”,能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或“剖析”或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42~47 基本切题 基本正确 基本完整 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某一含义,故事平淡,写人叙事能力一般 观点能从材料中来,但论证不很充分,虽略有“分析”,也有一定的层次或条理,但内在逻辑不够严谨
  四36~41 略有牵强 满足于简单“解读”材料,或一味“例证”,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证明某一“含义”
  五24~35 不切题 牵强贴标签 逻辑层次不清 或机械扩写,或简单续写,或故事虚假,记叙描写能力薄弱 立意貌似从材料中来,但整体论证已经越出材料或含义范围,且文章基本是观点加材料
  六 24~0 不正确 无章无法 另起炉灶,胡编乱造,故事低俗,表达能力很差 观点或立意完全不与材料沾边,不会论证,没有条理或逻辑
  4. 几点说明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35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特别提醒,不能只从立意上简单评分。一方面,同一角度中的立意表达有高下之分;另一方面,即使同一立意,也要看文章写得如何。
  5.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复查组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无标题,扣2分。
 附:例文

 孤独的人是高贵的金泓
  有学生发邮件给我,他说他喜欢课余翻阅《红楼梦》《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名著,不晓得明星八卦,也不关心成绩排名,和同学们往往话不投机,觉得自己很孤独。我回信告诉他,有一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它错了,应该是“孤独的人是高贵的”。
   一些人总把“孤单”与“孤独”混为一谈。孤单,基本上指形体而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会产生精神上的寂寞、思念,往下走,便是无聊;往上而去,才是孤独。但很多人其实上不了那个层次。孤独,基本上是精神层面的。因为有些人,即使他置身于人群中,他也是孤独的。比如鲁迅,在一个满是沉睡者的铁屋子里,仍要孤独地呐喊几声。
   孤独,意味着与众不同。当一个社会,“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时,你仍然保留清白保持清醒,你可能被世俗边缘化了,但你却拥有了一颗高贵的灵魂。有些人,在人生之路上,注定要孤独前行,独自承担一切。北宋仁宗时,有个宰相叫吕夷简,位高权重,滥用私人,朝廷腐败不堪。百官都巴结阿谀他,偏偏有个人向皇上连上奏折,检举吕夷简。那个人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检举的下场自然不妙,他被贬官,还差点丢了性命。但是范仲淹仍然无怨无悔,他说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千多年后,他的同乡林昭实现了这个诺言。林昭,北大才女,在大饥荒时,她调查民情,写信给中央领导反映民间疾苦。结果,她被视作“反革命分子”,被捕入狱。在狱中,她仍用血书为自己辩白。最终,她于1968年被枪决,年仅36岁。
  无论范仲淹,还是林昭,他们当时面临的困境,是芸芸众生们也面对的,但为何只有他们站了出来,并且说了出来?因为他们胸中有一种叫良知的东西,不断撞击他们的心坎,使得真理如杜鹃啼血般唤出。当年,范仲淹的朋友劝他不要做“一只专门叫唤的乌鸦”,只管自己吃喝便好;林昭的亲友也劝她不要做“碰石头的鸡蛋”: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是孤独的。然而,时过境迁,大浪淘沙之后,他们的精神终于闪出了高贵的光芒。
   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人在庸庸碌碌,有人在纸醉金迷,而我,更愿意泡一杯茶,思考一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写点文字。那封回信的最后,我写道:“做一个精神明亮的孤独者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行路人生
  我在天光初透的草舍醒来,只有我一个人。我踌躇着,不知是在这里等待抑或独自上路。我面对着苍茫荒野,大声道:“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那么你告诉我,该孤独上路还是结伴而行?”荒原里一片岑寂。猎猎风声似要撕魂裂魄。
  “你的心意我无从知晓。但我势必选择孤独上路。”你的声音冉起,震得我惊喜交加。我溯着你的声音之源,忆起你笔下祥林嫂的凄惨与抗争。
  你说,凡是一人有了新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若呐喊于生人前,而生人不语,既非赞同,也无反对,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你于是以之为寂寞。我了解你的抗争。在那样一个黑暗年代,你以笔为戟,独自上路,竟生生地把黑暗撕出一片光明来。国人在光亮中惊醒。你走得比世人都快了些,你路上的寂寞亦如夜夜搓揉灵魂的猛兽。你的孤独只被你在拈笔一笑中了然。你用笔,用鲜血,勇担当一切的勇气,为世人引路。你身后的一群人,也因此走得更快,更快。我对着荒野,微笑着说:“先生,你是勇者。”
  “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必定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我坐在地上,听着海子微微的吟诵。
  你说,我不愿与他人在熙攘中前行,我宁愿独自踏上心灵之路。无关快慢,无关远近,只愿收割路的幽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了解你这种“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心境。你在一曲排箫中走上自己的路途。一如那篱落菊花、梅妻鹤子。你以身奏的梵音,是诱人入梦的,只有执着于心灵之路的人才梦得进去。清茶布衣,麝香酴醾,乐得出世客的逍遥。
  荒野里回声渐起,从“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意思为:敲盘取乐山溪旁,贤人宽宏而大量。独睡醒来自言语,此中乐趣永不忘】到“从听世人权似火,不能烧得卧云心”;从“众人之途,当为远行”到“我与世界一同上路”。我在一片响声中释然。
  行路人生,总须有些甘愿领受寂寞独自开路的个人,他们走得快,经受的磨难也更多,但他们不仅觅得本心,也为后来的结伴行人开辟出小道。一群人相互扶持,势必走得更慢更远。正是这样一群人,垒起了人类文明的金字塔。
  我拾起背包,决定孤独上路。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章脉络清晰,开头写了自己的踌躇:“不知是在这里等待抑或独自上路”。中间用第二人称写了鲁迅和海子的启示,结尾再写“我拾起背包,决定孤独上路。”文章紧紧扣住题目“一个人走”与“一群人走”的关系来写。文章既展现了作者广阔的阅读面,作者对鲁迅、对海子都有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作品、对《诗经》等经典也有独到的体会;文章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比如“在那样一个黑暗年代,你以笔为戟,独自上路,竟生生地把黑暗撕出一片光明来。”“你走得比世人都快了些,你路上的寂寞亦如夜夜搓揉灵魂的猛兽。”等语句就非常形象生动,非常有感染力。(评分:52分)
  例文4
  孤独者,自远方
  孤独,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孤独是一条黑暗的铁轨,你永远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毁灭抑或光明。有人说:“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时代的先驱与社会的推进者是走得快的人。他们都是孤独者。
  为何?因为没有世俗繁琐的牵绊,没有与同伴内讧的机会,他们孤独向前,仅凭孤勇。
  梵·高孤独,身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孤独感尤其明显,人们无法理解他的作品。贫困、饥饿将他压迫得发疯,用手术刀为自己刻下最后一笔。但是一亿七千万的《向日葵》却证明他的水平比同期作者前进几许,他不是疯子。他只是一个孤独行前于其他画家的人。
  孤独者往往不能得到当时世人的理解,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高于现世,不能被固定的先入为主的民众所理解与支持。孤独的先行者便会从内心感到一种难以驱散的阴霾,只能埋首于他们孤独的事业之中。爱因斯坦性格孤僻,小
  时曾被老师责骂不可理喻,却提出了相对论这个伟大的观点;司马迁蒙受奇耻大辱,在众人不齿之下,含泪挥就一部坎坷壮阔的史诗;哥白尼坚持真理的火炬不会熄灭,提出的日心说不被世人理解,便用生命去推动真理的前行。
  所以,疯子是孤独的,天才也是孤独的。
  真正孤独者是坚贞于自己的内心,抵得住诱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居里夫人将奖牌当成给孩子的玩具,钱钟书谢绝记者采访,他们需要的是专心“坐冷凳”的孤独与安静。哪怕“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发明数不胜数,但他在晚年浮躁,喜爱名利,也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
  孤独者在引领技术走向,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民众的“同化”。人的性格中隐约有群体意识,会理所当然地少数服从多数,孤独者要不有舌战群儒的本领,就要有充耳不闻的本事。很多人本是一个人走,被呼喊几声,便成了芸芸众生的一员。所以孤独者“高处不胜寒”,少而珍贵,受到世人的敬仰或是不解。
  如果你想走得快,请一个人走吧。成就大业的人总得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苦心孤诣,不迷失于众。孤独者,自远方。
  点评:
  文章很好地诠释了“孤独”和“远方”以及他们的关系,通过时代先驱梵·高、爱因斯坦、司马迁、哥白尼等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得出了“疯子是孤独的,天才也是孤独的”的观点。又用居里夫人、钱钟书的事例说明孤独者“抵得住诱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并且用爱迪生来说明什么是正真的孤独者,全文观点新颖深刻,富有辩证性,材料丰富典型,有说服力,语言表达流畅。评分:(52分)
  例文5
  上路
  风继续肆虐,梨花飘落一地。一柄折扇,镌上寥寥数语,提上一把缭竹青灯,披起长袍,就这样,上路了。
  世上纷扰,诸事冗余,我孤身地出发,只影地前进。我认为无牵无念,方能如那风一般疾速地前行。我以为我是骄傲不可一世的。
  如果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
  陈鸥说,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程。我们各有各的路途,我唯有孑然一个,握紧心中一支未灭的烛火。我的生活很清净,一个人在晨风里起床,踩着一地的静谧,上课时安静地疾书,课间捧上一株青绿,于阳光下享受温暖的刺骨。我一个人奋斗,无所顾虑,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拍拍尘土继续上路。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冷静地人之自己的脑与心,淡然地在路途的跌宕里学会自己光合作用,唱歌给自己听,脚步飞快只因无所羁绊。我不过是想要走得快一些,再快一些,离我期待的远方近一些,更近一些。所以我选择孤单上路。
  而我终究发觉这是不必的。孤独的心太烈,快然却如长眠般清苦,而且始终其实是逆着风前行。因而我割裂了黑白的世界。
  相比走得快,我更渴求能走得远。
  路上是需要搀扶的。因而我终于愿意与你们并肩战斗。我接受着你们用你们的生命刻写在我生命力的华彩。当我跌倒了,你们为我停下自己的脚步,伸出手来,只为了搀扶我一把;当我又重新站起来了,你们用厚实的手掌推我一把,让我继续前行;我心里的烛火灭了,你们替我拭去烛泪,又添上更亮的火光;我的孤独寂寥,我们一起干干杯,都给吃掉了;我开始觉得,你们带来的温暖像为我双肋插上羽翼,我从而得以飞得更高远。那么,亲爱的,你们教会了我成长也教会了我爱,你们与我一并上路,然我看见了从未瞧过的世界。
  你们是我新的烛火。我的路因而更闪耀。
  携手的并进,就能相互勉励着走得更远。
  “从前啊,我以为我是神,我挥舞我手中的巨刃,斩下无数的光荣。我以为我能越走越快,我以为孤独是往前走最大的力量。风继续肆虐,而梨花落满地,却仿佛两个契机都不需要,仿佛那就是本能,我摒弃了孤寂,和我爱的人们一起继续上路。我看见我的折扇就此添缀了不同的色彩,我的长袍飘扬得更为优雅。所以我还能走得更踏实更绵远更光鲜,”我说,对着镜子里蓬头垢面的时间,“羁绊反而让我、让当下的我走得更远。”
  又或者,其实孤寂无罪,欢腾无罪,不同的只是我视野的尽头是否一直鞭长莫及。而我,当下,我宁可在我江郎才尽之前,在我与你们变得白头如新之前,为了能走得更快更远,而执子之手,悭然上路。
  点评:这是一篇融抒情和说理于一体的散文,文章用散文的笔调,写出自己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前半部分“一个人走”,后半部分写“携手的并进”,走得更远。全文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第一人称的运用,使感受的表达更真切,更形象。本文语言精练生动,比如“可以冷静地人之自己的脑与心,淡然地在路途的跌宕里学会自己光合作用”、“我心里的烛火灭了,你们替我拭去烛泪,又添上更亮的火光”、“你们带来的温暖像为我双肋插上羽翼,我从而得以飞得更高远”等语句,都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也加强了说理的形象性。(评分:53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