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奋斗中学2015—2016年第二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只是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12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D.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性的园圃。

B.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C.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18世纪,欧洲的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B.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C.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中西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俭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亡奔高丽,俭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俭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俭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及萧铣败,高祖使徇岭南。

武德五年,俭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时太宗为雍州牧,以俭是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甚亲敬之。

俭明辩善容止,凡有献纳,绅之士莫不属目。时黄门侍郎王有密表附俭以闻,俭而不言,坐是出为安州都督,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俭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俭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奖鉴人伦,谙姓氏。高祖崩,摄司空,营山陵制度。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俭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二十一年正月薨,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朱鸢:隋朝交趾(今越南)郡下辖九县之一。②陵迟:衰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俭与交游坐:停留。B.内离外蹙:窘迫。

C.俭而不言寝:扣压。D.谙姓氏雅:非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俭受到皇上重用的一组是(3分)

①及萧铣败,高祖使徇岭南 ②素有才望,甚亲敬之 

③凡有献纳,搢绅之士莫不属目 ④摄司空,营山陵制度 

⑤乃诏俭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 ⑥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俭重视亲情。高俭被贬到岭南,岭南有瘴疠,母亲不能同行,于是留下妻子侍奉老母;又顾念妹妹无所依靠,卖掉大宅安置妹妹,并分掉余财。

B.高俭遇事能正确决断。钦州宁长真率众攻打丘和,丘和想要投降,高俭却认为敌人不能持久,而城中守军足以抵挡他们,丘和接受他的建议,后来果然击败了敌军。

C.高俭治理地方兴利除弊。他在蜀地任职时,能够根据当地的陋习加以训导,使当地的风俗得以改观;疏导水渠,使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还重视文教,使学校得以复兴。

D.高俭力矫流弊。当时家世已衰败的崤山以东人士,仍依仗旧门第,在女儿嫁给他族时索要丰厚聘礼,他建议皇上修正天下姓氏,并在研究史传的基础上撰成《氏族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清 平 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8词的上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说明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两句是“。”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 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使他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D. “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E. 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2)“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 分)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4)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② 三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 ,要有所区别。

③ 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

A.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 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依“天人相应”养生原则,春天宜多吃温性的食物,进食冬瓜、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15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5分)

本报讯(记者樊未晨)由北京市教委开发并建设的北京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网今日正式开通运行。网站的开通,是北京市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的新模式,为北京与有关地区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发挥首都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北京市教育支援合作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促进相关地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同时,网站设有20余个栏目,并对每个受援地区开设了专属频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全面展示北京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工作的推进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猴子被一条河拦住去路。水上的独木桥说:“我很瘦,在上面不好走,要小心!”猴子说:“知道。我从没走过这么窄的桥,但有信心。”于是猴子像杂技演员一样伸开前肢用来平衡,小心翼翼,双脚交替前行,一步步挪到了对岸。

另一条河上也有一座桥,比独木桥宽三倍。桥说:“我很瘦,在上面不好走,要小心!”猴子说:“知道。我走过比你窄多了的独木桥。”于是想也不想,跳上就走,哪料,才走几步就掉入了水中……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015-2016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D到明清进入没落期错,原文无此信息。2 C一直没有发生变化错,原文说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3BA欧洲的园林中范围有误,“随处可见”理解错误,原文是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曾是一种时尚C项,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错,原文说它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D项,说的是中国园林创作过程中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4A解析 坐:因获罪。5B解析 是说高俭受时任雍州牧的太宗亲近敬重;是说高俭的建议很有分量;是说皇上很关心高俭。6D解析 不是他建议皇上修正姓氏,而是皇上下诏修正姓氏。7(1)不久适逢天下大乱,朝廷政令断绝。高俭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北还的心情更加迫切。译出大意给2分;”(适逢)”(音信,书信)”(更加)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高俭)还趁着闲暇之日荐举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儒生讲经论史,劝勉激励后辈学生。译出大意给2分;”(趁着)汲引”(荐举,提拔)”(同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1)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3)通感或移就。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回答炼字也得分。)【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9表达了作者惜春、留春和爱春、盼春的感情。(2分)词的上片紧急” “言春天的短暂之意跃然纸上,表达出惜春、留春之意;(1分)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婉转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1分)下片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和爱春之情。(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A2分,答E3分,答B1分;答CD不给分。(B项,张贤亮是中学肄业三年之后才来到甘肃的,并非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甘肃。C项,原文说张贤亮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他自己介绍说阅读《资本论》让他活了下来,而非找到归属感。D项,据原文和链接材料,未提及他获得自由后创造了大量诗歌;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一说法不合文意。)

2)参考答案:①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②文革之后,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③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共3点,每点2分)

3)参考答案:①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③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共3点,每点2分)

4)参考答案:①对社会深层的反思,使他创作了大量令人喜爱的系列读物;②在与别人的交谈中,会不自觉地发出有为哲学的感叹;③反思之余,更有具体的行动,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产生价值;④力求通过具体工作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唯物论要从物质世界进行探究,也就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具体行动;二是人物的这种行为对我们的启示。探究时,可以结合材料从人物的行动、思想、做法及目的等方面着手,据材料对人物的交代综合概括。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B 解析(春兰秋菊:比喻各有所长,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13C (A有歧义,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B重复赘余,删掉“进食”或“吃”。D莫言的作品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搭配不当。)14A15北京教育对口支援合作开启新模式。(或“北京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网正式开通”)

16①干旱则因成灾缓慢常常受到忽视②但人类活动(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一旦这种修复能力被破坏(答对1处1分,2处3分,3处5分)

五、写作(60分)作文审题解析:这是一则关于“猴子过桥”的寓言材料。材料中涉及到猴子、独木桥、宽桥三个对象。两种看似无关的不同宽窄的桥,因为猴子的过桥行为而产生了因果关联。猴子是这则寓言中的主角,其挪过了窄桥却跌落于宽桥的结果,在看似不符合生活逻辑的矛盾中,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寓意,于是出现了三个审题立意的视角:

从猴子角度立意:为人处事要小心谨慎,不能麻痹大意;态度决定一切,不能掉以轻心;要居安思危;做事不能凭经验主义;要听取别人意见。

从环境角度立意: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从正面与反面的角度切入题旨:凡事皆要谦虚谨慎,居安要思危,要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反之掉以轻心易遭挫败,经验主义害死人,骄傲自满易翻船,等等。

参考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高俭年轻时有才识器度,广泛涉猎文史书籍。隋军征讨辽,当时兵部尚书逃奔高丽,高俭因为和他有交往被牵连治罪,贬为朱鸢主簿。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岭南有瘴疠毒气,母亲不能同行,于是留下妻子侍养,家中供给不足。又挂念妹妹无所依靠,于是卖掉大宅,买小宅让她居住,分掉余下的资财,轻装而去。不久适逢天下大乱,朝廷政令断绝。高俭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北还的心情更加迫切。

交趾太守丘和任他为司法书佐,当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打丘和,丘和要出门迎降,高俭劝说道:宁长真兵力虽多,孤军深入远道而来,内部不和外面窘迫,不能长久坚持。况且城中强兵足以抵挡他们,为何要受别人牵制?丘和听从了他的建议,就命高俭任行军司马,水陆并进,迎击攻破敌军。等到萧铣失败,高祖派高俭带兵巡行夺取岭南。

武德五年,高俭和丘和上表归附朝廷,多次升迁后任雍州治中。当时太宗任雍州牧,因高俭是文德皇后的舅舅,向来又有才能声望,非常亲近并敬重他。

高俭聪明善辩举止优雅,凡是进献的供给采纳的建议,官员们没有不注目的。当时黄门侍郎王有密表交付高俭让他上报,高俭扣压下来没有上报,由此获罪出任安州都督,又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风俗轻浮,害怕鬼怪厌恶疾病,父母生病有危险的,儿女大多不亲自侍奉,在杖头挂上食物,远远地喂食。高俭根据情况加以训导,风俗顿时改观。秦朝时李冰治理蜀地,导引汶江,开创了灌溉的便利,使现在位于水畔的土地,一顷价值千金,富强的人家,经常侵占夺取。高俭又在原来水渠外进行疏决,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高俭还趁着闲暇之日荐举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儒生讲经论史,劝勉激励后辈学生。蜀中的学校大为复兴。

贞观五年,高俭被召入朝廷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高俭善于识别任用人才,精通熟悉姓氏。高祖驾崩,高俭代理司空,经管山陵事务。当时,朝廷舆论认为崤山以东人士喜欢自我夸耀,尽管家世已经衰落,但仍依仗他们的旧门第,女儿嫁给其他姓氏人士,一定要索取丰厚的聘礼。太宗厌恶这事,认为对教化很有损害,就下诏高俭和御史大夫韦挺等修正姓氏。于是广泛收集天下各姓的谱牒,并依据史书考证其中的真伪,褒扬举荐忠贤之人,贬黜邪恶之人,撰成《氏族志》。

贞观二十年,高俭有病,太宗亲往他的住宅问候。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俭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例文走过人生的独木桥

在常人眼中,经历过困厄之境的人往往能安然度过宽松的环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同一只过独木桥的猴子,它认为自己经历了狭窄的独木桥,必然能顺利通过比那独木桥宽三倍的桥,但事与愿违,它还是掉进了水里。这不禁令人深思,究其原因,是骄傲之心在作怪——当人们经历困厄之后,面对相对宽松的环境会产生骄傲的心态。这就告诫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戒骄戒躁,唯有如此才能安全通过人生的每一座独木桥。

然而在生活中,拥有困苦经历的人却往往喜欢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对未来似乎拥有必胜的把握。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龙椅尚未坐热,就被闯王李自成在农民起义的热浪蒸腾中推下尘埃。绝世美女陈圆圆甚至还未来得及舞上一曲霓裳羽衣舞,八旗子弟就已已入了关。《阿甘正传》中的阿甘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的确,生活充满了未知数,正如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关云长,自恃有经验、有阅历便刚愎自用、漫不经心,那颗骄傲之心就会变成茧,将曾经的英雄困死,他“败走麦城”的悲剧完全是自己亲手酿下的一杯苦酒。

过去的光环早已褪色,只有用谦虚与谨慎在路上不断开拓,才能铸就新的辉煌。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毕生谦虚谨慎,一次他演出时,照例得了满堂彩,但有一个提出异议:阎惜娇上楼时七上八下,而梅大师是八上八下。梅兰芳虚心地接受了意见,一时成为梨园美谈,正是这种谨慎与谦虚的精神,才使他被世人铭记并享誉世界。以大师为榜样,我们更应放下那颗骄傲之心,用谦虚与谨慎伴随自己一路同行。

在前进的道路上,挣开骄傲的包裹,用一颗谦虚与谨慎的心装扮自己,才会在未来大放异彩。正像李玉刚在歌舞诗剧《四美图》中所唱的那样:每个人都在营造长生殿,每个人都会遭遇马嵬坡。的确,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里恩爱缠绵,甚至许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但唐明皇被骄傲之心冲昏了头脑,最终“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只落得盛世颓堕、美人长恨的悲剧下场。可见,被骄傲之心冲昏头脑的人,注定将被历史抛弃。

放下那一颗骄傲之心吧,只有保持谨慎与谦虚,我们才得以迈向成功,才能顺利通过人生的每一座独木桥。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