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广西马山县金伦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金伦中学2017年春季学期期中测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试卷上无效

4、选择题请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填涂,表达题请使用黑色笔迹的签字笔作答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从李煜词看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

李工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在话语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地再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有人指出,唯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古典诗词的这种精神世界,赋予了它们文学之外的又一层意义。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你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词作,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这样深得李煜词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愁这种情绪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李煜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绝大多数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之君的怜悯吧?

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博大无尽的宝藏矿山,是“精神成人”、“人文培养”中最理想的精神源头,从那里会汩汩流出滋润心田的泉水。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西谚云: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在我们这个文明悠久的东方大国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相信人们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真阅读,将会发现一个中国古典诗词才有的美的世界、情的长河,会在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启发中,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改编自《书屋》2011.8)

  1. 下列各项中,对“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1. 与官方的史书相比,古典诗词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诉求。
    2. 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国历史的真实风貌。
    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品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因此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4. 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与精神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 下列各项中,与刘再复对李煜词的理解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1. 李煜的人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巨大落差,其词有着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2. 李煜词所抒写的愁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3. 李煜词展示了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的痛苦,形成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4. 李煜词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1. 在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压制下,中国人缺少个性,不敢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2.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独辟蹊径,提出“以诗证史”的观点,主张从诗歌中窥视古代文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3. 在作者眼中,李煜词中展现的愁和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的愁不可相提并论。
    4. 喜欢并认真阅读古典诗词的人,会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与启发,去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蒲潇
      如今,人们仍在津津乐道于“两弹一星”的辉煌过往,然而鲜有人知道,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超过一半都曾受业于同一位大师。事实上,中国电子技术、地震预报、气象预测、国防工业等诸多重要学科的肇始,亦离不开这个名字。
      这个曾被历史遗忘了半个世纪的人正是叶企孙,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
      1898年,叶企孙生于上海南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目睹大批仁人志士为了脚下的土地倒在血泊中,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叶企孙在心里默默立下了一个志向,“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1913年夏天,15岁的叶企孙报考进入清华大学。5年后,叶企孙顺利通过毕业考试。载着祖国厚重的希望,他远涉重洋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直接插入物理系三年级学习。1920年9月,叶企孙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完成了普朗克常数值的精确测定,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中国人的姓名第一次被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学术著作中,那一年,他不过23岁。
      1923年,叶企孙回国,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科学家了。是继续从事自己的科研,去摘取稍加努力就能触碰到的科学桂冠,还是放弃所有,从零开始,在自己贫瘠的国家撒播科学的种子?叶企孙的心中早有了答案。有着远见卓识的他深知,科学家会为国家创造出“国之利器”,而教育家会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群体,而不能仅靠一个科学家去改天换地。阔别母校7年之后,叶企孙再次回到清华园。
      1926年秋,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从执教开始,叶企孙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坚持登台讲课。他讲课略有口吃,而且语调也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然而他对物理概念的透辟理解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王大珩曾这样评价他的授课:“在思路上,叶老往往讲出我们看书不易领会的要点。他不是通过内容的堆砌来讲授,而往往是通过提纲掣领式的讲述,整个课程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就都有了。”
      课堂之外,叶企孙经常邀请这些清寒学子到家里做客,买些点心为他们加加餐,天冷了,叶企孙将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没地方住了,叶企孙就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来。那些年,在叶企孙的住所北院7号里,能听到的尽是学生们与他们所尊敬的老师的欢声笑语。叶企孙会和每个学生深度交谈,并将他们的特点,在小本本上一一记录下来。叶企孙十分注重因材施教,也正是因为他对每个学生的细心了解观察,他总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精心点拔,并结合祖国需要,找到学生们未来最为适合的发展方向。
      不仅善于培养人,叶企孙还很注重名师的重要性。在清华建校史上,以招徕人才引进师资而成为佳话美谈的无出叶企孙其右者。有人说,叶企孙能一网打尽天下名师,主要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以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为己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两年后,叶企孙因熊大缜遗案涉嫌被捕,他屡次入狱,人格与肉体遭受到双重折磨,精神几近崩溃。那一年,他已七十高龄。1969年冬,在北大一处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里,昔日神采奕奕、风度翩翩的叶企孙,腰已弯到90度,双腿肿胀,身心疲惫,每况日下。然而他却从不怨天尤人,也不向别人抱怨。
      “宁可时代负我,我决不负时代。”这是叶企孙晚年内心的最强音。他一直以不倒的形象坚持着生命的全过程,特别是在遭到抛弃,敌视之后,仍挺立着身躯,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信念。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因长久病惠溘然长逝。
      叶企孙的一生没有留下鸿篇巨制的著作,没有宏伟的教育纲领,甚至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中国的物理学教育从无到有的在他的手中建设起来了。我国这棵科学大树生长的每圈年轮里,都会发现叶企孙和他的弟子们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他是和我们这个时代交臂而过的,一个我们知道的最晚,了解最少,却对中国科学界贡献巨大的大师。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白天黑夜,星辰永远闪耀,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它。
      (有删减)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1. 文章开头设置悬念,用众多科学家和诸多学科的肇始,众星拱月般引出叶企孙的名字,侧面突出传主的功绩,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2. 文章用正侧面结合、记叙议论抒情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现出传主为国为民的伟大信念、高尚的人品和坚毅的品质。
    3. 传主之所以放弃荣誉和科研回国,是因为他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希望通过教育创造出“国之利器”,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
    4. 文章最后一段将传主的一生比作不管白天黑夜永远闪耀、人们却看不到它的星辰,表达出作者对传主被人忽略和误解的不平和惋惜。
  5. 叶企孙能够培养出很多在科学界有影响的科学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 题目用“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评价叶企孙,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其成就,并谈谈他给你的启示。(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军
    他抬头看看妻子身上的制服,那左领口处的徽章,就像一只明亮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他,他的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
    妻子身材苗条,穿制服显得温柔中不失威严,但她下班后着便装其实更漂亮。平时,妻子也是很喜欢下班后就换为便装的,这几天不知为什么,在家中一直穿着上班的服装。他心中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觉。
    他知道,检察官主要是办理贪污贿赂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等案件的,妻子有时候也会在自己面前唠叨他的单位搞关口前移,查办、预防一起抓等创新工作,他听了也就听了,觉得都很正常。妻子有时也会笑他:“你也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为了这个家咱可不能搞贪腐那一套啊。”他拍拍胸脯:“我走到这一步容易吗?你放心就是了。”说实话,这些年他也希望自己再升一升,对一些诱惑也摇摆过。但想到妻子的话,他还是把握住了自己,一直平平安安过下来。
    他知道,妻子对他一直很放心。否则妻子是不会开这种玩笑的。生活中,妻子真正在乎的事情,从来不直接说。妻子相信他能把握好,更主要的是知道不直接说更能给他留有尊严。
    妻子穿着制服不换,他劝她说这样太拘谨了,休闲一点的服装穿着会更舒服一些。妻子说:“不拘谨,不行那我摘掉徽章,不就和普通服装一样了?”说着,妻子真的摘掉徽章,用一块软布认真擦拭了一番,很随便的地放在电视机边一块小石头前,他看到斜靠在石头上的徽章仍然像眼睛一样直视着他。 $来&源:
    又是几天过去,妻子每天回来总是先从制服上拿下徽章,习惯性地放在这块石头前。当妻子多次重复这个动作后,他的心里再次咯噔了一下。
    这块石头是前几天他到本县一个矿山检查时,矿长送给他的。当时他很警惕,坚决不要。他想千万别是什么贵重物品啊,那样岂不是要毁掉自己的前程?矿长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告诉他:“这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如果是,哪里会随便放在这里,你看看这里面是含有豆粒大小的零星玉料,但不值得解剖加工,所以并不值钱。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几个玉石点的排列有点像北斗星的形状,没舍得扔就随意放在这里了。”他这才接过来,看了几眼,觉得是有点像北斗七星的形状。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里连电灯都没有,夏天晚上会在小场院里一边乘凉一边听大人指点天上的星星,他记得当时大人说的名字叫勺星。回忆起少年时候的乡村生活,他感到对这块石头有了亲近感,于是矿长再次递给他时,就顺手拿回来随意放在了电视旁。 $来&源:
    第二天,他安排秘书去找玉石部门进行了认真鉴定,秘书回来告诉他结果的时候有些吞吞吐吐,他生气地问:“怎么啦?实话实说就是了嘛!”
    秘书告诉他,据鉴定,这块石头价值百万以上。他一下子呆住了,秘书告诉他,看着就是几个玉点,其实里面是很纯的一块好玉料,鉴定部门觉得这是特意加工而成的。
    他惊出一身冷汗,马上小心地拿上这块石头,让秘书陪他来到矿长的办公室。矿长正巧在,热情相迎。他们坐下来,一边喝着茶水,一边随意聊着一些轻松的话题。临走时他才拿出那块石头告诉矿长:“我越看越不像北斗星的形状了,放在家里还碍手碍脚的,所以还是把它还给你吧。”矿长一愣,无奈地笑笑,接过顺手放进了垃圾桶:“觉得不像你直接扔了不就是了,还值得拿回来让我再费事?”他笑笑说:“谁的东西谁处理不就对了嘛。”
    路上秘书不说话。他知道秘书心中存有疑惑,难道矿长真的会不知道这块石头的价值,随便当做一块普通石头扔掉了?
    回到家中,妻子正在厨房做饭,他看到妻子今天已经穿上了便装,电视机旁也没有了妻子制服上徽章。吃饭的时候,他对妻子说:“在家中,你愿意穿制服就穿吧,我觉得那样显得更精神,特别是上面佩戴着徽章,还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看的……”
    (摘编自2016 年10 期《百花园》)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1. 前文写丈夫劝妻子在家里脱掉制服,结尾则写他劝妻子穿上制服,首尾呼应,暗示出丈夫在妻子的警醒下,已经改过自新,不想再贪腐下去。
    2. 妻子摘下徽章以后,把它放在了小石头前,小说写这个动作是“很随便地”,但其实这不是一个随便的行为,而是妻子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的。
    3. 第一段写主人公看到妻子的制服领口处的徽章像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表明他隐约意识到收受石头的行为是不妥的。
    4. 小说中的秘书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暗示出主人公“他”是个地位颇高的官员,同时这个人物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不至于显得单调。
    5. 矿长把特意加工而成的价值百多万的石头,说成普通石头送给“他”,其实不怀好意——矿长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检举“他”,进而毁掉“他”的前程。
  8.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妻子”这一人物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过程。(4分)
  9. 小说以“徽章”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司马迁《项羽之死》)
  10. 下列对文章第二段开头加“【】”号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3.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4.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11. 下列对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 平明:“平明”犹如现代所讲的“黎明”,指天快要亮的时候。
    2.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追之/汉追者数千人/乃分其以为四队:“骑”均指骑兵。
    3.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指种田的农夫。
    4. 乌江亭长檥船待:“亭长”指管理江边亭子的小官吏。
  12.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 项羽在汉军兵临城下之时的饮酒夜歌,既表现了他的穷途末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位昔日驰骋疆场的英雄的悲壮人生。
    2. 在兵围垓下之时,项羽对虞姬的“悲歌慷慨”,表现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的儿女情怀,司马迁的这段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3. 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了淮河后不到一百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的大势已去。
    4. 文章结尾处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项羽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
  13. 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5分)
    译文: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寄崔侍御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当时诗人离开东鲁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③陈蕃平时不接待俗客,但特意为接待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卧榻,他走后便将卧榻挂起。
  14.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和分析。(5分)
  15. 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依据提示语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再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以前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的两句诗是: , 。
    (2)李白《将进酒》中有两句诗用以表达诗人满腹才华必为世所用的坚定信念,其中前一句是: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后人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名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客观地看待自己。
    ②江河奔流,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刮风,下雨,都是运动变化,诸如此类,真是不胜枚举。
    ③有位德国归侨自诩“孟迷”,竟然爱屋及乌,耗费巨资购下北京孟小冬故居,以偿夙愿。
    ④大雪封山,汽车深陷雪中,我们只好安步当车,一步步走到这个坐落在深山老林中的小村。
    ⑤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公安人员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的巢穴。
    ⑥推开窗,屋外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夹带着春天清晨里特有的丝丝润湿,沁人心脾。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
    1. 我们的报刊、杂志等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2. 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奥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西边的墙壁上。
    3. 退休以后,马永倾几乎无时无刻不忘垦荒、植树,他要用几年的时间把自己前半生砍的三万多棵树补种上。
    4. 如果人们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十分疲劳。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 。 。 , , ,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1)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2)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3)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4)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
    (5)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
    A. (3)(2)(1)(5)(4) B. (2)(1)(5)(4)(3)
    C. (1)(3)(4)(2)(5) D. (3)(2)(5)(1)(4)
  20.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0个字。(5分)
    俗话说:“___________。”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粉墨登场踱到前台,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五音不乱;该说的,字正腔圆;该演的,淋漓尽致。不知过了多久,_________,有知饥知渴的朋友在:等一个时辰,_________,道一声辛苦,这比前台什么样的满堂喝彩都要受用!
  21. 下图是某地“读书活动”宣传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字左右)(6分)
    广西马山县金伦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6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越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的灭绝。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产生了温室效应。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广西马山县金伦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广西马山县金伦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