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江苏省无锡江阴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16.11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老趼(jiǎn) 铁砧(zhēn) 陨身不恤 桀骜不驯

B.谂知(niǎn) 蘸水(zhàn) 芸芸众生 偃仰啸歌

C.惩罚(chéng) 铁臼(chǔ) 流觞曲水 宠命优沃

D.螫针(shì) 椽子(chuán) 莞尔而笑 放浪形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蓑鲉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

B.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

C.“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的说法。

D.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写文章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都要服从表达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将事情说得清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④⑥①② D.⑤③④①⑥②

4.下面关于《红楼梦》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秦可卿死后,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因为妻子尤氏犯病,不能料理家务,贾宝玉向他推荐了王熙凤,王熙凤也愿意到荣国府协理丧事。

B.《红楼梦》第五回通过对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描写,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是全书的总纲。

C.宝玉与金钏儿说悄悄话被王夫人听见,金钏儿遭王夫人打后羞愤自杀,贾环诬告,加之宝玉留恋戏子蒋玉菡,这些都是宝玉挨打的浅层原因。

D.“金玉良缘”是指薛宝钗与贾宝玉应该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是指林黛玉名字中有木,贾宝玉的名字中有玉,前生有约,两人应结为婚姻。

5.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庄子,名周,春秋末期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屏除世俗名利,入于“逍遥”之境。

B.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元代戏曲作家。他的作品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窦娥等典型的妇女形象。

C.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他的四大悲剧包括《麦克白》、《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故事均取自英国的历史传说。

D.《兰亭集序》记录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在兰亭举行的修禊诗会的事情,修禊是古人在农历三月初三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的一种游春活动,以此来祓除不祥和求福。

  1.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忠嗣传(节选)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但训练士马,缺则补之。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

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节)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 游:游览

B.专知行军兵马 知:掌管

C.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 抚:安抚

D.量移汉东郡太守 量:权衡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三军翼而击之 夫列子御风而行

C.缺则补之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 吾其还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分)

  1.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2. 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3分)

(3)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3分)

9.请简要概括王忠嗣作为将领具有哪些才干和品质。(4分)

资*源%库

三、古诗词鉴赏(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春阴 【宋】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公元1085年—公元1144年)江西婺源人。高宗时出使金国,被拘禁十五年。思念故国乡关的诗歌婉转缠绵。

10.根据律诗对仗等相关知识,推测颈联“将”的词性是 ,词义是 。(2分)

11.“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请加以赏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 。(归有光《项脊轩志》)

(3)柳丝长玉骢难系, 。 (王实甫《长亭送别·滚绣球》)

(4) ,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5)或取诸怀抱, 。 (王羲之《兰亭集序》)

(6)左丘失明, ; ,兵法修列。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3.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资*源%库

资*源%库14.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15.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具体分析。(5分)

16.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6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千古兰亭

祝 勇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自那真迹被隐匿起来,后人一直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那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摹本、刻本、拓本,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无限舒展的柔韧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一样,自由、潇洒和率性。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桠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王羲之或许还不会想到,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能借助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文字它以临摹、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它使复制和流传变得容易,文字也因为纸的这种属性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选自《十月》,有删改,题目为选者所拟)17.第二段中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简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9.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的理解,阐释本文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南朝名医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记载,巴豆最能泻。李时珍问他的父亲,是否如此。他父亲回答说,你试一试不就清楚了吗?李时珍试了试,结果表明,使用巴豆剂量大固然可以导致严重腹泻,如果用得适量反倒能治好慢性腹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资*源%库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

语文答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60分

  1.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题号12345
    答案
  2. 文言文阅读(22分)

6. (3分) 7. (3分)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3分) (2)(3分)

(3)(3分)

(4)(3分)

9. 请简要概括王忠嗣作为将领具有哪些才干和品质。(4分)

三、古诗词鉴赏(7分)

10. (1分) (1分)

11.(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2)

(3)

(4)

(5)

(6)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3.(4分)

14.(5分)

15.(5分) 

16.(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7.(6分)

18.(6分) 

19.(6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南朝名医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记载,巴豆最能泻。李时珍问他的父亲,是否如此。他父亲回答说,你试一试不就清楚了吗?李时珍试了试,结果表明,使用巴豆剂量大固然可以导致严重腹泻,如果用得适量反倒能治好慢性腹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目

600字
800字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D (A.“陨身不恤”为“殒身不恤” B. 谂知 shěn  C. 铁臼(chǔ)  “宠命优沃”应为 宠命优渥 )

2.C (“骇人听闻”应为“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恐惧、害怕,一般用于描述恐怖的事件造成的影响。 耸人听闻:夸大事实,博取注意,有吹牛的意思,带有贬义 )

A不为人知:这件事或这个事物不被另外的人了解,知道。就是很少人知道的意思。

B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D量体: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长短。裁:裁剪。量好了体型再裁剪衣服,节省布料。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3.C (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③,介绍“葫芦”情况,⑤句“它”指代③句“葫芦”较为顺畅,④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①介绍葫芦的历史,②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

4.A 荣国府应为宁国府

5.D (A庄周,战国中期人;B窦娥是关汉卿笔下的人物;C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不全取材于英国,有的是欧洲的历史传说。)

二、文言文

6.A(游:交往,交游) 

7.B(A.介词,因为/介词,用;B.都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C.连词,表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婉商) 

8.(1)(3分)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得分点:“游目骋怀”、“极”、“信”各1分)

(2)(3分)自古以来,富贵而名声埋没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载,只有卓越非同寻常的人能受到后人的称道;(得分点:“摩灭”、“不可胜记”、“非常”各1分)

(3)(3分)我不想使中原的力量疲乏,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罢了。(得分点:“疲”、“中国”、“徼”各1分。)

(4) (3分)于是召见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得分点:“因”、“推讯”和被动句,各1分)

9.通晓兵法,深谋远虑,体恤士兵,英勇无畏(每点一分 )

【参考译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原名训,九岁时,由于父亲为朝廷身死缘故,授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肃宗在忠嗣的家舍里,与他游玩交往。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因为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讨论兵法,应对纵横,皆出意料。玄宗对他说:“你今后必然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占领新城,有人说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胜,非他不可。希望随即上奏请求,皇上诏令忠嗣赴河西。攻下新城,忠嗣功绩显著,于是授予左威卫郎将,专管行军兵马。这年秋天,吐蕃大兵南下,以报复新城被占,清晨敌军逼近官军,官军寡不敌众,士兵们都感到害怕。忠嗣于是率领所部策马前进,左右冲杀,阻挡者无不躲开,冲出又折返,杀死数百人,贼兵开始混乱。三军从两翼攻击,吐蕃大败。 

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我不想让中原的兵力疲敝,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啊。”只是训练兵马,缺少份量的一定要补上。军中士卒都日夜思战,由于常常派遣侦探观察敌方的薄弱地方,然后出奇兵偷袭,因而士卒喜欢这样做,师出必胜。   

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坚固,吐蕃举全国之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等计策。”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六年,恰逢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皇上下诏命令忠嗣分兵接应他。忠嗣勉强服从,延光不高兴。等到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却上奏说是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忠嗣曾经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玄宗大怒,于是召见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他,几乎被陷害致死。适逢哥舒翰代替忠嗣为陇右节度,承蒙皇上宠爱,因而上奏说忠嗣为冤枉,辞语非常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十一月,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七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第二年,暴死,时年四十五岁。

三、古诗词鉴赏

10.动词(1分);送,带(1分)(意思接近即可)

11.(1)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1分);

(2)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1分);

(3)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1分)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1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

四、默写

12.略

五、现代文阅读(一)

13.(4分)①外面很亮,老人房间里开着灯光,为老人的表演提供了明亮的环境。

②室内有灯光,窗边的女人才能清晰看得到老人的表演,为推动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③老人“房间的灯光”“好像……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这一句联想描写暗示了老人内心的童真和慈爱圣洁的情怀。(三点任意答对两点给4分)

14.(5分)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好奇;

②看到老人动作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愕然、担心;

③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打电话-----紧张、担心;

④继续站在窗边看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张、好奇;

⑤站在老人的房间,看到楼上男孩的动作,了解真相----释然。(每点1分)

15.(5分)①小说到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2分)

② 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其实已有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1分)

暗示有:“她住在顶楼的下面一层”,“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反复提到楼上,其实是在暗示楼上可能住人;“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这样的情节说明老人是彬彬有礼的,这样的老人不应该做出怪诞的行为。“这边”一词,表明老人未必是对女人点头;“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强调“昏暗”,暗示的是在前文,老人其实是看不见女人的,他是在看别人;老人的种种动作表情,都有逗乐的意思,不像是对着女人发出。(只要说明其中的两点即可,每点一分

16.(6分)①“窗中”点明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戏剧”暗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2分)

②因为“窗”的局限而造成人们的误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分)

③意在提醒读者通过“窗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关爱、良善的人性美的欣赏。 (2分)

现代文阅读二

17.(6分)①老子的话表明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2分)

②充分地印证了《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2分)

③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2分)18.(6分)①首先回溯了文字在发明纸张之前是被权力控制,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2分)

②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2分)

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得长久地流传。(2分)

19.(6分)①“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张的轻盈;(2分)

②“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2分)

③《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2分)

七、作文

20.作文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内容可以归纳为《本草集注》中记载,李时珍父亲让他试试巴豆,行医注重亲身实践。从横向的角度可以将材料分解为“南朝名医陶弘景”和“李时珍”两个方面,就此可以得出“要有怀疑的精神”“实践出真知”的立意;从纵向的角度分析,李时珍前后实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运用辩证思维中矛盾的观点和量变与质变中“度”的观点,可以从“要全面地看问题”“凡事要把握一个度”来立意。

建议切入分:48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