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辽宁省葫芦岛世纪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世纪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为必考题。

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今天如何看待《弟子规》

罗荣海

前些天陪同一位学前教育界的老前辈去赏花。路上老前辈说起她读小学时有一次去见校长,出校长室时校长告诉她,她进来时门是关着的,出去时就把门关上;进门时门开着,那出去时还把门开着。她说这句话她记得一辈子。

  笔者近期在阅读“五经”中的《礼记》,知道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它源自《礼记·曲礼》中的“户开亦开,户阖亦阖”,即进门造访时门是什么样的,出门也还是什么样。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叫“有后入者,阖而勿遂”,即如果后面还有人来,要关门的话也不要关紧。笔者以为,《礼记·曲礼》篇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后入室而打乱先入者的状态,也不要因为自己先入室而让后入者不方便。

  上述例子提醒人们,除了自己之外还要想到别人。现代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由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倡的教育方法——编者注)也很强调这一点,蒙台梭利说:“你可以自由,但是不能损害别人。”东海西海,此心同,此理同。从这些对话,不由让人联想到最近颇有争议的《弟子规》问题。

  《弟子规》是一本教小孩子怎么“视听言动”,讲述各种礼节和规矩的书。作者李毓秀,清初山西人,一生只有秀才的功名,而他最有名的作品《弟子规》也是直到清朝晚期才逐渐流传开来。毫无疑问,《弟子规》只是一本古代的启蒙书而已,只“教之以事”,并不“教之以理”。然而,中国古代有无数文人学士给自家子弟或者学生编过韵文式的启蒙书,而《弟子规》却能从中脱颖而出,自然与它内容全面、结构整饬、持论平易、言语简洁有关。有些人将《弟子规》顶礼膜拜奉若神明固然不妥,但近来某些言论将其完全视作封建糟粕,把它和愚民教材等而视之,使人又恍若回到将它狠批为“大毒草”的时代。

  事实上,《弟子规》所讲述的内容,大概也就如前面老前辈讲的“户开亦开,户阖亦阖”一样,都是些日常生活礼节。古代读书人讲求“述而不作”,这些礼节乃至里面的每一句话,可以说背后都有经典来源做支撑。所以,表面上看是个如何看待《弟子规》的小问题,实际上却是如何理解传统礼仪乃至传统文化的大问题。中国古人对这个问题看得相当透彻,《礼记·礼运》里讲“故礼也者,义之实也。”仁和义就好比土壤,根据气候环境的不同,可以长出各种“礼”的果实来。今人若只是看到这些花朵果实不合时宜,就忽视甚至抛弃了养育花果的整块肥沃的土地,那就真是入宝山而空归了。

回到《弟子规》,社会时代的急剧变化,的确里面的许多礼仪规矩已经不需要了,死记硬背徒然无益,完全照搬照抄更是食古不化。但如果能追源溯流,加以讲解,探其本心,则《弟子规》仍不失为孩童叩问中国礼乐文明的入门读物之一。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6日)

1、下列关于《弟子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规》是讲述各种礼节和规矩的书,因其内容全面、结构整饬、持论平易、言语简洁,所以能从各种启蒙书中脱颖而出。

B、《弟子规》以讲述日常生活礼节为主,这些礼节甚至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其经典来源做支撑。学习《弟子规》应追源溯流,探其本心。

C、如何看待《弟子规》,其实质是如何理解传统礼仪乃至传统文化的大问题。对此问题,中国古人看得相当透彻。

D、随着时代的变化,《弟子规》中的许多礼仪规矩的确不需要了,如果机械学习,则徒然无益,因此应与时俱进,挖掘其时代价值。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路上陪老前辈去见校长时,校长的话让作者铭记终生。校长的话源自《礼记·曲礼》中“户开亦开,户阖亦阖”这句话。

B、蒙台梭利说:“你可以自由,但是不能损害别人。”这句话,说明为人处事,要注重礼节,懂得尊重人,除了自己之外还要想到别人。

C、《弟子规》是一本教小孩子怎么“视听言动”的书。此书成书于清朝初期,是落魄文人李毓秀的作品,直到清朝晚期才流传开来。

D、古代读书人讲求“述而不作”,即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所以富有真知灼见的原创作品凤毛麟角。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弟子规》只“教之以事”,并不“教之以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某些言论将其视作封建糟粕,不无道理,可以理解。

B、看待《弟子规》,不能只注重稳重关于内容的这些“花果”,更要关注养育这些花果的整块肥沃的土地,否则便是舍本逐末。

C、关于“今天如何看待《弟子规》”,文章没有开门见山,而是通过讲解校长的话的出处和蒙台梭利的观点,为下文阐述看法做铺垫。

D、学习《弟子规》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与时俱进,探其本心,使其成为孩童叩问中国礼乐文明的入门读物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先时,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与五百馀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自入成山,登汉武之观。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田豫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B、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C、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D、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是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全国被分为十三部(州)后,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B、太守从战国至秦称郡守,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自隋起,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

C、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太和是三国时曹魏君主魏明帝曹睿的专用年号,共计7年。太和七年正月改为元青龙元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豫年幼时,托身于刘备,很受刘备器重。后因母亲年老请求返乡,与刘备涕泣而别,后效力曹操,军功显赫。

B、田豫和曹彰征讨代郡时,中了敌军的埋伏,军队大乱。但田豫临危不乱,根据地形,重新组织阵型,最终反败为胜。

C、田豫任南阳太守时,将五百余名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晓谕后全部释放,然后上表汇报情况,得到曹操的表扬。

D、田豫虽然性情孤傲,但为人仁爱,他把朝廷的赏赐分发给部下将士,把胡人给他个人送来的礼品,登记后充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5分)

(2)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少年游
蒋 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释】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称。

8、简要分析“枫林红透晚烟青”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师生在能力和素养上的差异往往具有相对性,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那样——“ , ”。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杜牧《阿房宫赋》),该句采用宫女视角,生动地反映了她由希望、惊喜到失望、怅然的心路历程。

(3)近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有热切呼唤重视、爱护人才的诗句,此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送羊

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出村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肉食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妈就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我抿嘴笑,撵羊的劲头更足了。

四十只羊挨挨挤挤,刷刷刷往山外走。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母亲担心两群羊混在一起,叫我盯紧点。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是凤英啊,给肉食站送羊?”

母亲说:“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凤英,叔跟你商量个事儿。”

母亲笑笑:“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愣了,随即摇摇头说:“不行吧?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抹子是油漆的,叔也有。叔把羊涂上抹子就是,保准不会出事。嘿嘿。”

母亲没辙了。想了半天,母亲又说:“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要是你自家的,叔提也不提。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六姥爷又说:“叔也不白求你。这样吧,调换一只,叔再给你两毛钱。”

母亲的眼泪都快下来了。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涌着朝前冲去。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外,天已黑透。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王站长对母亲说:“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母亲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我悄悄问母亲:“他照啥呢?”母亲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母亲凑过去说:“王站长,你刚才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母亲呆了。

王站长说:“是这样的。去年,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个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针对大姐呀。”

好悬啊。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不用找,拿着吧。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小家伙,饿坏了吧?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我那个香啊,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是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王站长雇人送羊到山外,一次送羊40只,但是工钱只给8元钱,说明王站长鄙吝小气,是一个冷酷的经商者。

B、六姥爷带着漆,等在送羊人经过的途路中,企图调包渔利,于贬损中页寄寓着作者对穷人至穷境况的理解和同情。

C、六姥爷的出现,让小说顿生波澜,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不仅照应王站长查看羊肚的场景,而且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

D、作品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人,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又多次于情节凝滞处,联通人物,有效推动情节发展。

E、发生在母亲和王站长之间的故事耐人寻味,母亲诚实而为,站长转变态度,以善相待,从而成就一曲人性美的赞歌。

(2)小说有三条线索明暗交织,它们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1. 小说中画线的四个句子表现出母亲不同的心情。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闻一多的转变

  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 “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一九四四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民主的希望。
    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2. 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这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6分)
  3. 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 请解释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并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90后女协警曹羽将生命 ,勇斗歹徒,身中5刀,仍死抱歹徒不松手。

(2)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当你做出决定时,却对自己的目标与梦想 。

(3)大学是场没有彩排的舞台剧,因此填报志愿一定不能对多渠道的意见 。

A、置若罔闻 置之度外 不闻不问 B、置若罔闻 不闻不问 置之度外

C、不闻不问 置之度外 置若罔闻 D、置之度外 不闻不问 置若罔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年初的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追逃追赃力度,加大防逃工作,布下天罗地网。

B、早在25岁时,翁倩玉就拜素以“功力深厚”著称的日本版画大师栋方志功的嫡传弟子井上胜江为师创作版画。

C、最终45人成功入围,经过二十四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

D、3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文化部联合推出了12套广场健身操,一时间广泛引起讨论,各种质疑和声音纷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熙载死于南唐灭亡之前四年,那一年,他69岁。十多个世纪之后,《韩熙载夜宴图》出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上,清艳美丽,令人倾倒, , , 、 , , ,以无以复加的典雅,向一个王朝最后的迷醉与颠狂发出致命的咒语。

  1. 看到那个被史书称为南唐的小朝廷的虚弱与战栗
  2. 唯有真正懂画的人
  3. 以及画者的恶毒与冷峻
  4. 才能破译古老中国的“达·芬奇密码”
  5. 像一千年后的《红楼梦》
  6. 透过那满纸的莺歌燕语

A、⑤⑥①③②④ B、⑤③⑥①④②

C、⑥①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①③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8个字。(6分)   
树干横切锯开,可以看到横截面上满布一个个的同心圆的深浅圆环,,每一环代表一年,我们可以依次判断树龄。除了代表岁月之外,,比如降雨量、树的健康状态、甚至是在这棵树的周围是否发生过森林大火。简单来讲,年轮就是,而每一棵树的年轮也都不一样,并且同时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17、欣赏漫画《玩大了》,按要求作答。(5分)
辽宁省葫芦岛世纪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1:任选一条鱼,替它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2分)

题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著名导演张艺谋有一句名言:“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书写作业,创造精彩的过程。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世纪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范围缩小,其内容都是讲述日常生活礼节的)

2、B(A偷梁换柱,铭记终生的是路上老前辈,不是作者。C混淆概念,“一生只有秀才的功名”不等于“落魄”。D无中生有,最后一句话,于文无据)

3、A(强加因果,“因此”前后的内容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与“持论平易”相悖。)

4、B

5、D(太和。不是魏明帝曹睿的专用年号,其后,很多人用过。)

6、A(涕泣的是刘备。)

7、(1)田豫根据地形,调回战车摆成一个圆形军阵,阵内布满手持弓箭的士兵,在战车之间的空隙中又虚布上疑兵。

(2)贼人返回时,果然遇到大风,船都触礁沉没,敌兵随波浪飘荡到岸边,无处逃窜,全被魏军俘虏。

【译文详见第5期报纸B2、B3中缝处】

8、(1)这句词通过描写深秋傍晚的景象,渲染凄清的氛围。(2)烘托了词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客思”之愁。(3)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1)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愁苦。(2)无家可归,只能过隐居生活的无奈。(3)虽国破家亡,却不改气节的精神。(4)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5)对世俗之事的淡漠、麻木。

10、(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1、(1)D3分,C2分,E1分(A和B侧重内容赏析,其中前半部分是内容概括,后半部分是分析。问题都出在分析上,即“王站长鄙吝小气,是一个冷酷的经商者”和“寄寓着作者对穷人至穷境况的理解和同情”是脱离文本的解读。C和D侧重考查分析手法和领悟魅力的能力,这两项分析都比较恰当。E是兼而有之,其中“转变态度”似是而非,似是而非,难以做出正误判断。)

(2)从母亲角度看,有一条线索——争取送羊、送羊路上、途中风波、顺利交接。从王站长角度看,有一条线索——选送、等待、验收、奖赏。从六姥爷角度,也有一条线索——得到消息、悄然准备、付诸实施、结果失败。其中有些片段是暗写,需要读者推度。多线索交织,能让故事更加集中,任务互相映衬,凸显人物性格,让主旨在观念碰撞中得以深化。

(3)在那艰辛的生活条件下,母亲没有抱怨,而是积极争取送羊,以改善家庭生活尤其是孩子的上学条件,从中可见她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六姥爷提出“换羊”的想法,她以“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回绝,当六姥爷明示自己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时,她说“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由此可见她的单纯善良诚实守信。母亲傍晚接的活,立马赶羊上路,一走就是十几里山路,可见她的勤苦耐劳。

(4)“母亲愣了”表现出她对六姥爷提出的问题太出乎意料以至不知所措。“母亲没辙了”,暗示母亲单纯,面对较为难办的问题,一时无计可施的尴尬。“母亲为难极了”,表现母亲既无法拒绝六姥爷而又不能违心成全六姥爷的无奈和痛苦。“母亲的眼泪都快下来了”,表现出六姥爷的步步紧逼让她心灵倍受煎迫的痛苦。这样写,层层递进,让人物在日趋激烈的冲突中凸显性格,增强作品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

12.(1)选B得3分,选D得2分,选E得1分。(A项“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说《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不妥,“义和团精神”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E项“让读者体会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的知识分子只是像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而非全部。)

(2)①反感激进思想,参加反苏反共大会;②反对爱国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③认为西安事变是军人称兵叛乱。(每点2分,共6分。)

(3)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每点2分,共6分。)

(4)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民主的运动;②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答出一个含义3分,两个6分。每个含义要由两部分构成:含义和理由。最后的看法2分。)

13、D(这三个成语都含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但“置若罔闻”指对批评、劝告、请求、抗议等不予理睬;“置之度外”指把生死、荣辱、安危、苦乐等放在个人考虑之外;“不闻不问”强调漠不关心。)

14、B(A搭配不当,“加强”与“加大”位置互换。C成分残缺,在“传承人”后加“认证”。D语序不当,“广泛”放到“讨论”前。)

15、D(②④句说懂画之人方知画意;⑥①③句解释画图内涵;⑤句以《红楼梦》类比)

16、(1)而这就是所谓的年轮(2)年轮还能让人发现树木周遭的生态环境(3)树的生长记录(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17、题1:(要点)鱼缸内的鱼:突出自责和懊悔。鱼缸外的鱼:突出内心的悔恨和绝望。
参考答案:早知道玩跷跷板能玩死,我就和它玩游泳比赛了。
题2:寓意:做任何事,要有度,适可而止。/做事情要谨慎,适可而止。
试题分析:第一问,要注意所选对象处境及心理,答案要符合情境;第二问要抓住细节,联系实际,揭示寓意。

18、写作提示:张艺谋的话,运用了比喻修辞。“书写作业”比喻做事。人生在世,就像做作业一样,要做许多事情。“精彩”是一个关键词,是指有价值、有意义、传递正能量。因此张艺谋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在世,要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此立意写作。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