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校内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合肥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三第二次校内模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人:余银 审题人:王忠萍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

原始文艺的产生离不开原始人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不得不为抵御和战胜自然而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由此派生出来的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欲望,乃至早期的雕刻、绘画、歌舞等文艺活动,不但须臾离不开劳动生活,而且还与实际的劳动融为一体。原始文艺对劳动的这种从属关系,反映了人类在还不能真正支配自然的历史条件下,造成了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包括神话在内的史前艺术,虽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但这种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与创造的性质。

资*源%库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远古时代岩画和其他艺术遗迹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那些艺术品都是以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为基本内容的,所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也是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的水平所制约的。

随着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的漫长的历史演化,特别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史前艺术在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终于过渡到真正的艺术的时代。人化自然的劳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获得了物质机能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形成和丰富;从而使人的需要由生理的走向心理的,由个人的走向社会的,由实用功利的走向精神的、审美的;同时,也使人的本质力量从单纯的物质创造力发展成为包括审美创造力在内的具有复合结构的实践主体。于是,人的精神世界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而终于从混沌的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建立在审美观照基础上的想象和美感也开始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态的文艺活动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总之,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就是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

在这里,人们还认识到了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文艺起源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具体说来,工具及技术对文艺发生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其直接的作用,表现在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等,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

资*源%库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对文艺发生的间接作用,则是它对人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能力的影响。即使像近代以来巫术说所主张的那样,最早的绘画是狩猎巫术的一种工具,而它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幅岩画都是在以非语言的语言去解释自然并控制自然。同时,岩画一经画成,它就是一种体现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虚构世界”。随着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文艺便从隶属于劳动的实用功利性质逐渐走向独立的审美创造的性质。 (摘编自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始文艺具有的物质功利特质”的一项是()(3分)

A.史前艺术中的神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

B.远古时代的岩画,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水平制约,基本内容是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

C.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艺术只是在此前提下产生的从属价值。

D.最早的绘画,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远古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还不能真正地支配自然,致使原始文艺从属于劳动,这样就使得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

B.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使人的本质力量由单纯走向丰富。

C.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使人的精神世界从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使想象和美感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使文艺活动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

D.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为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所以早期的文艺活动成为人类抵御和战胜自然的必要手段。

B.史前艺术始终把反映实际生产活动作为目的,追求的是实用功利性,这种情况下的史前艺术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和创造的性质。

C.人类不断地从野蛮人向文明人演化,劳动范围不断地扩展,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在这同时,史前艺术完成了向真正的艺术时代的过渡。D.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产生和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依照顺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5分)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8、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讨论了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用“,

”两句从“不变”的角度表达作者“而又何羡乎”的具体原因。

(3)《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莲池老人的“亮相”——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似的,别开生面,犹如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B.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的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C.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D.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E.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莲池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来&源: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以其________的写作姿态和独特的话语方式在群芳争艳的女性作家中倍受瞩目。

②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________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③她穿着一件华丽的衣服,在人群中显得________。

A.鹤立鸡群卓尔不群出类拔萃

B.卓尔不群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C.卓尔不群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D.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卓尔不群

14、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期主题文化活动,让一辆辆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C.随着申办冬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涵盖空气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协作等内容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D.故宫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春节期间,拖家带口看电影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这给电影人提供了机遇,也让电影人面临挑战。

①观影人群的不断扩大推动了票房的增长

②“合家欢”类电影的标记收入尤为可观

③但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也让观众看后大呼上当

④更是选择一种与家人欢度春节的方式

⑤巨大的市场需求呼唤更多优秀贺岁片出现

⑥人们不只是欣赏一部影片

  1. ①③⑥④⑤② B.①②⑥④③⑤

C. ⑥④①②③⑤D.⑥④①⑤③②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17、请为下面的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8个字),并写出漫画寓意(不超过30个字)。(6分)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校内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资*源%库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著名DJ兼乐评人马世芳,在微博贴出李宗盛《给自己的歌》歌词手稿照片,引发歌迷感慨。在这份手稿中,李宗盛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去区分先后,圈圈点点,修改的地方有几十处之多。比如,“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先前是“其实不过一场高烧”;“不能原谅,无法阻挡”先前是“当街行抢”;包括最为纠结的“我不过是想弄清原委”,先后尝试了“凋零枯萎”“摔碎崩毁”“仍有余威”“分不清真爱是谁”等各种版本。

以上材料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合肥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三第二次校内模考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答案:D。文中原始文艺具有的“物质功利特质”,是一个与文艺的审美性相对的概念。D项所述的内容,说明最早的绘画体现了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虚构世界”,这超出了实用功利的性质,带有审美性质,所以它体现的不是“物质功利性质”。

2、答案:B。“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理解错误。原文是“使人的需要由生理的走向心理的,由个人的走向社会的,由实用功利的走向精神的、审美的”,这不能理解为“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

3、答案:A。“早期的文艺活动成为人类抵御和战胜自然的必要手段”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是“人类不得不为抵御和战胜自然而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由此派生出来的······文艺活动,不但须臾离不开劳动生活,而且还与实际的劳动融为一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B项的“以前”的意思是“因为之前”)

5、D 6、C (“反对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这一说法于文中无据)

7、(1) 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关键词 “追比”、“虚日”“固”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 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关键词“顾名思义”“徒”“是”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诗人描绘了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写出了绿水之畔人歌人哭以及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2分)视觉与听觉、动景和静景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1分)

9、本诗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古人的缅怀思慕和弃绝官场、纵情山水的情感。(3分)作者感慨自然亘古如斯,而六朝人物早已化为尘土;又由眼前安静祥乐之景而想到曾经功勋卓绝却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的范蠡;在烟树参差之中,油然而生弃绝官场、纵情山水之情。(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6分,每空1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 C E不给分。(B项“老人不愿买电视”不仅体现了老人的清贫、节约,更表现了老人的睿智和豁达;而老人“先占坟头后又平”行为则表现了他的淡然和洒脱,而并非自私。C项中“心理描写”无中生有;E项“情节曲折”有误,此外,“讽刺”词义过重,本文旨在颂扬莲池老人同时影射现代人。)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②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③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看破功名利禄,知足常乐;4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

② 幽默达观,洒脱淡定;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他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其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

③恪尽职守,毫不懈怠;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这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末的那句话更体现了这一点。

④简朴淳实,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不受挂碍的束缚,不被生活欲望所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8分)

资*源%库  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来&源: ①从题材来看,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③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在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①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②选材典型,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断,突显人物性格;③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C(3分),A(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B项“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的原因错误。D项“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错。E项“令人心生悲凉之意”不够恰当。)

(2)①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②善于思考和不断探究;③勤于学习;④敢于创新;⑤具有学科兴趣;⑥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紧密结合。(每点1分。)

(3)①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侧面,即从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建、北京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世界“申遗”等方面,突出了侯仁之的巨大贡献。②三个小标题又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地贯穿全文,展现了侯仁之把个人的生命价值融入学术、“家乡”和国家民族建设上的宝贵历程,使得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每点3分。)

(4)①“行走天下”是说侯仁之经历丰富,从求学到学术研究与交流,足迹遍及国内外。②“行走天下”也暗示着侯仁之视野广阔,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都是放眼全球与未来,以国际先进的视角看问题。③“行走天下”还揭示了侯仁之一生具有实干和探索精神,生命不息,求索不止。④“守望大地”是说侯仁之扎根本土、对生命和事业的坚守,揭示了他对生命、对学术、对历史文化和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巨大贡献。⑤“行走天下,守望大地”是对侯仁之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他一生心系国家、奉献民族的热情赞美。⑥“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饱含了作者的缅怀之情,表明侯仁之虽已离世,但精神永存,普照世间,永被铭记。(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给满分。其他解释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答案:B

14、答案:C(A项有歧义,“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指的是影片《三体》还是影片《星际穿越》,不明确;B项语序不当,应是“定期组织”;D项搭配不当,“理解”与“魅力”搭配不当。)

15、答案:C(注意句间逻辑关系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16、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主要意思正确即可。字数超过要求,酌情扣分。)

17、题目:盘根错节,人机难离(2分)

寓意: 手机已经生根于身体,人已经异化为手机的奴隶。(4分)

(意思对即可。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六、写作(60分)

18、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定。

参考立意:成功不仅需要有卓越的才华,更需要严谨细致、认真专注的工作态度;精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只有反复雕琢,才能出精品;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参考译文】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做知县。当时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水利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前面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

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自占有滏阳河。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

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

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捕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诽谤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暂时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童华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召集方术之士,按照炼丹家的方法反复练习,又被弹劾罢官回家。几年后去世。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