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江西省临川区一中2015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临川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的文化意义

礼对于中国文化,产生过怎样的积极意义?这值得好好回顾与总结。

首先,礼是人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人从动物界脱胎而来,这就决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但是,人与动物毕竟存在着本质区别。那么,人应该怎样定义自己?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理由究竟何在?《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孔颖达疏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可见,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而其他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人生第一要义。

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韩愈在他的《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他认为一部《春秋》,讲的无非是严夷夏之别。而夷夏之别则在于一个“礼”字。春秋季世,王纲界纽,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部族乘机进攻中原,有些诸侯国被蛮风陋俗所化,完全失却享受中原先进文明的资格,故只配把它们当夷狄看待。相反,有些夷狄之邦向慕中原文明,积极效仿,日久天长,已进于中国,则可与中原诸侯同等对待。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者谁影响谁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韩愈之说,深入人心,故中国人始终以本民族高雅、文明的礼仪自豪。

第三,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人离不开群体生活,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需要有成套的合理的规范,在中国文化中,这就是礼。《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施行道德仁义,不通过礼则无由得成。

第四,礼是修身的主要门径。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生是漫长的,但关键之处只有几步,因此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国家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进行指导,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第五,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结果自然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成为在方言与风俗之上的一个更高层次,各地人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歧,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4年第2期彭林《道德理性:中华礼乐文明之魂》)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礼”的一项是( )

A.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最初的座右铭,是一种叫做欹器的祭器。据古书记载,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酒全部流出来。当年齐桓公把它放在座位右侧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C.广昌人家的厅堂中央,都会挂一个祖宗牌位,这个牌位的格式一般是:中间一行是“天地国亲师位”,两旁是两副对联。

D.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饰演的秦奋在教堂一连忏悔了数个小时,撑不住的神父对秦奋的朋友说:“你的朋友罪孽太多了,我们这个小教堂已经装不下了。这附近还有间大点的教堂,你们把他送到那里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文化自觉,通过习礼和禽兽有着本质的区别。

B.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在春秋时期,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部族进攻中原时,有些诸侯国被蛮风陋俗所化,这个过程即是文明坠向野蛮的过程。

C.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就必须要有成套的、合理的规范,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所谓的礼。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D.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有礼这个凝聚民族的核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其产生的积极意义不可忽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不可小觑,我们本民族高雅、文明的礼仪仍然是国人引以为荣的东西。

B.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是礼的一个范畴,要求人们努力修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即使是夷狄之邦,鄙陋之人,只要向礼、习礼,天长日久,也能向文明迈进。

D.中国人的孩子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对礼的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也使中国文化一直平稳地向前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B.雎详死 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C.范雎大供具 供具: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诛 坐法:犯法判罪。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用计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遣 悲 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8.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颔联、颈联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说明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3)《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从以下三、 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叫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闻。

文革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下,才算闭了眼。

文革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妹妹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素娟当年有“刘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妹啊——”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她怔怔地看着,说:你多像你妈!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妹妹啊——”一声叫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进了她们的生活。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几次劝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杨小娟分明是杨素娟。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了?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杨小娟没在意,因为戏演到这时,是有个吐血的动作。台下鸦雀无声,也没在意,反觉得李兰芬作为老艺术家,果然不同凡响,演得跟真的似的。

当嗓子卡住,又吐了两次时,杨小娟意识到出事了。

终于,李兰芬软倒在了舞台上,幕布匆匆拉上。

李兰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李阿姨你没事吧?好些没有?”

李兰芬拉着杨小娟的手,轻轻地说:“小娟,对不起,我演砸了!”

“没有,你太投入了,观众都掉泪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兰芬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只能对着院中的那株梅花,默默吟唱。而关于那口真血,一时传遍了全城。

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是解放前的杨素娟,穿着旗袍,款款向她走来……

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出卖她母亲的正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

“本来,我想永远烂在肚子里,可这对你妈不公……”

临终之时,身边的人看到她的嘴一翕一张,仿佛在唱“妹妹啊——”

(取自岑燮钧同名小说,有改编)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李兰芬自从与杨素娟分道扬镳后,便低调做人,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颇有俞伯牙因钟子期死而摔琴不弹的旷寞悲凉,让人读来唏嘘感伤。
    B.小说中两次写到李兰芬对着梅花低徊吟唱,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这一场景,除暗寓李兰芬的梨园情结外,也幽婉地表达了她对昔日搭档的深切怀念。
    C.李兰芬一直在等一个人,这暗示着她始终在关心着杨素娟及其后人的情况,而她的等待也是为了能够见到杨素娟的女儿,从而慰藉自己几十年的牵挂。
    D.当李兰芬求证到诬陷杨素娟的恶人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时,她沉默的原因是为好友的遇人不淑而痛心,也为自己终于没有被骗而暗自庆幸。
    E.小说以“叫头”为线索,串联起一对舞台姐妹花的爱怨忧欢,梅花、吐血、戏文等细节前后呼应,表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2. 作品中李兰芬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 作品是怎样叙述李杨二人的恩怨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 有人说,仅仅是一个舞台搭档,李兰芬却倾其一生深情怀念,也未免太过愚拙。如何对待搭档,也成为人们当今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搭档”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
    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梅汝璈枯坐在家中吱吱作响的藤椅上。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立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今天,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回忆自己的父亲时,一下就想到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谈起父亲的晚年时,有些唏嘘。他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孤寂”。
    梅小璈说,虽然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尚不足花甲之年,可他心知肚明,属于他的那个“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时代已经逝去了。新中国在学科建制上完全照搬“老大哥”苏联,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且讲授的内容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这让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的梅汝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据梅小璈说,现在他家还能找到父亲当年抄写俄文单词的小本。在苏联法学教材上,还有父亲留下的铅笔批注。
    作为一个留美法学博士,梅汝璈曾执著坚持的那些法学信念渐渐失去了依托——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是法哲学奠基人孟德斯鸠奠定的理论,又在杰斐逊等人的实践中加以完善的。显然,这一切已不合时宜。“文革”中,梅汝璈在一份“检查”里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其实,他个人的小环境还是不错的,起码在物质上。如果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为参照系,他并没有受太大的罪。”梅小璈在解释父亲晚年的孤寂心境时如是说,“但他的学科没有了,他的学术没有了。”
    在那个年代,“梅汝璈”三字变成一个空洞的符号。充盈其间的,不是这个人的赤子情怀和渊博学识,而是一个随“形势”沉浮的抽象指称。有研究者曾这样评价这位外交部前顾问:“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在上世纪整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初,一旦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他就会被邀请出面撰写文章;而中日关系“良好”时,他的名字则不愿被各方的人们所提及。
    但梅汝璈注定名垂青史。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6年3 月19 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刊出标题:“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东京帝国饭店,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璈。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顶接剑。他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顾毓琇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听罢,梅汝璈拔剑出鞘,动情地表示:“戏文中常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这位“壮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所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 28 名日本甲级战犯,除两名病死狱中,1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等 7 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 16 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判处有期徒刑者 2 人。今天,由梅汝璈亲属捐赠的东京审判判决书底稿和梅汝璈当时身穿的法袍,已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相关链接:
    (1)东京审判中,一些法官们不赞成处以死刑,甚至有人主张以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原因无罪释放25名战犯。梅汝璈根据审判过程中两年来收集的日军暴行,主张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必须处以死刑,并全力争取将几个侵华首恶判决死刑。最后,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终于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罪恶累累的首犯送上绞刑架!
    (2)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意识形态操纵,高中历史课本都不记入南京大屠杀。当时梅汝璈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遭到了莫须有的指责,被扣上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还有人甚至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指责文章夸耀侵略者的勇猛,为军国主义张目,迹近“汉奸”、“卖国贼”。
    (1)下列对材料有关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面对新中国“苏联式”的学科建制和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学保留法律系,且只讲授苏联社会主义法学的现实,梅汝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深深地失望。
    B.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法学观念是以孟德斯鸠理论为基础,由杰斐逊等人在实践中完善的。曾在美国留学的梅汝璈曾执着坚持这些法学信念。
    C.以季羡林等人的遭遇为参考,梅汝璈没有遭遇身体上的痛苦和物质生活的匮乏,但是学科没有了,学术没有了,这使他遭受了精神的孤寂。
    D.梅汝璈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的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但是在一些历史时期,梅汝璈的观点和作品被误解和曲解。
    E.在长达两年半、人类司法史上规模罕见的东京审判中,梅汝璈孤军奋战,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分别处以相应的惩罚。
    (2)文章首段介绍梅小璈对父亲的回忆和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一位法官,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本文的题目“孤寂的大法袍”有怎样的含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报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说空话套话,措施具体而微,于细微之中处处体现着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呵护之情。
    B.现在的高等经济类院校里,有的博士研究生写的东西,不仅别人十分费解,弄不明白,不忍卒读,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些图表和名词术语的确切含义。
    C.历史的沧海桑田,如今已全部浓缩在戒备森严的荆州博物馆里,徜徉其间,有如漫游在美轮美奂的荆楚文化长廊,精选展出的展品件件都是承载着荆楚文化的吉光片羽。
    D.英国成为首个参加该机构的西方七国集团国家,这让美国醋意大发,指责英国做事太草率。可没想到法、德、意也趋之若鹜,紧跟英国的脚步向亚投行提出申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A.前日,因嫖娼被收容教育六个月的演员黄海波,被证实收容教育期满,按期解除收容教育。昨日凌晨,黄海波在微博中首次发声明向公众道歉。
    B.文物部门将为该“肉身坐佛”的身份提供更为充分的佐证,并同时提请上级主管部门,通过正规渠道,开展该文物的追索和确认工作。
    C.新加坡是中国重要的友好邻邦,李光耀先生是中新关系的缔造者和奠基人,为中新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李光耀先生的辞世对于中国,是沉痛哀悼的,中方向新加坡政府表示诚挚慰问。
    D.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一向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发展对日关系,继续克服政治障碍,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 , , , ,
    , 。
    ①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
    ②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
    ③当然,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
    ④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
    ⑤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
    ⑥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
    1. ②⑤④⑥①③ B.④②⑤①③⑥

C. ④①③②⑤⑥ D.②⑤④①③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档明星并不耀眼、孩子非常幼稚、节目名称朴素的《爸爸去哪儿》,居然成了热门综艺节目,这让很多“道中人”陷入迷惘:逮逮鱼、赶赶猪、烧烧饭、滑滑雪…… ① ________________?人们看惯了彩排百遍无懈可击的明星表演,在赞叹之余也会感到某种无趣;然而一旦看到舞台下爸爸孩子们手忙脚乱的表现,②  _________________ 。这就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于是他们的笑点即刻点燃我们的笑点,他们的泪点也顿时触到我们的泪点。可见,善用明星资源,③ _________________ 。而走入平凡,须得走出舞台。

17.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给“介入放射学”下定义(不超过80字)。(5分)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学科。它的许多技术都是来源于外科手术,被放射学家所采用和改良。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将穿刺针、导管经人体动脉、静脉、消化系统的自然管道、胆道或手术后的引流管道抵达体内病变区域,取得组织细胞、细菌或生化方面的资料,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可进行各种特殊的治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作家麦家说人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解析】原文的“礼”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阐述的,而D项所表述的内容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

2.B【解析】“春秋时期”有误,原文为“春秋季世”,即春秋末期。

3.D【解析】“也使中国文化一直平稳地向前发展”无中生有。

4.B【解析】(装死。详,通“佯”,假装)

5.D【解析】(应为“纪传体”)

6.D【解析】(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

7.【解析】(1)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不久),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有顷”,一会儿,不久;“劳”,慰劳,慰问;“得无”,莫不是,该不会,恐怕;“徒”,只;句意1分。)

(2)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把诸侯国所有来使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黥徒(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省略“与”的宾语“之”1分;“坐”,使动1分;“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1分,“马”,名词作状语,像马一样1分;句意1分)

8.【解析】用典(2分)。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2分)。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2分)。

9.【解析】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2分)。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3分)。

【赏析】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所写的三首七言律诗。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即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去世。此诗约写于元和六年前,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

本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感情,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中间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同时,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尾联,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尾联两句出语虽然平和,诗人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10.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1.(1) 【解析】(5分)E 3分;B 2分;C1分 (A“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是“文革后”;C“等一个人”还在于向杨素娟的后人说明事实真相;D“暗自庆幸”错。)

(2) 【解析】 ①倾心艺术,能够创新。她演出时投入感情,而且自创一调。②知恩知德,情笃意深。她对搭档心怀感念,而且一生都视如己命。③眼光敏锐,善于识人。她早就发觉记者内心卑鄙,而且几十年后得到了印证。④内向敏感,意气刚烈。她意识到好友对记者的好感,隐忧在心,在无法劝说的情况下, 两人决裂,几十年后坚持追问,了解了真相。 (每点2分,三点即可。)

(3) 【解析】①以“叫头”串连,使叙事更加集中。②层层设悬,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顺叙与插叙相结合,使文章时空交错,充满情致。 ④人物自叙与作者旁述相结合,使叙述更加灵活。 ⑤幻觉与现实交映,更利于情节的发展。 (每点2分,三点即可。)

(4) 【解析】看法一:搭档不仅是事业伙伴,也是人生知己,与自己股肱相依,自当一生珍惜。(2分)①李兰芬初登舞台,多蒙杨素娟照顾,彼此的信任与关照是成为搭档的前提;②李兰芬在与搭档的合作中,自创一调,深入人心,完美的搭档也是工作愉快和事业创新的契机和动力;③李兰芬深怕好友误信小人,在无法劝阻的情况下,愤而决裂,也是源于保护和珍惜;④李兰芬一生为此痛心,却更加深切地怀念友人,这正是中华民族重情义的美德体现。(以上理由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看法二:搭档只是工作和事业中的一个合作者,为此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则未免有些自作多情。(2分)①事业伙伴和心灵知己毕竟是两回事,李兰芬因为对方的感情生活而意气用事,两人不再搭档,也阻碍了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②李兰芬对杨素娟的遇人不淑满怀担心,但最终也无法帮助友人走出灾难,足见搭档与心灵的知己仍有一定的距离;③世事变幻和人生无常的不确定性,也要求人们只能把搭档看作是某段路途中的同伴,或许向前一转弯,有更好的搭档在等着你,而只钟情于一人,也太过幼稚和荒唐。(以上理由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12.(1)【解析】答B给2分,答 D给3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A项“梅汝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深深地失望”表述不准确,原文说到了“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C项“梅汝璈没有遭遇身体上的痛苦和物质生活的匮乏”表述有误,原文是“他没有受太大的罪”。E项“孤军奋战”不准确,有一些法官支持梅的做法。)

(2)【解析】①这段回忆表现了梅汝璈对自己年轻岁月的追忆,对自己坚持法理信念的追思。②通过梅小璈的回忆和评价,引出了梅汝璈所处的处境孤寂。③儿子的回忆,使传主的事迹更加真实可信。描写具体鲜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解析】①强烈的爱国精神。严惩战犯以慰同胞,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②崇尚法理的精神。主张法治时代,先审后斩;依据收集证据审判;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头上。③坚持正义的精神。面对其他法官无罪的意见,梅汝璈据理力争,对罪大恶极的甲级战犯给予了相应的审判。(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解析】①“法袍”是梅汝璈法理信念的象征,“孤寂”表明坚守这种信念的困境。②东京审判中,他力排众议,以事实为依据,依法理为准绳,使战犯得到应有的判决。③新中国的学科建制使梅汝璈的学科没有了,学术没有了,梅汝璈的法理信念只能成为一种追忆。④在法理信念失落的“孤寂”中,梅汝璈没有放弃对这种信念的向往,才会更加孤寂。(8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3.C【解析】(A项,“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内容大体上都具备,但形状、规模很小。不能理解为“很具体、很细致”的意思。 B项,“不忍卒读”: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让人不忍心读下去。不能理解为“文章写得不好,读不下去”,应为“不堪卒读”。C项,“吉光片羽”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D项,“趋之若鹜”本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多做贬义词。)

14. A【解析】 (B、语序不当,应该是“确认和追索”。C、主客颠倒,应改为:中国对李光耀先生的辞世,是沉痛哀悼的。D、结构杂糅,“以……的原则”应该为“本着……的原则”或“以……为原则”。)

15.B【解析】 ④句中的“好客”和前面的“慷慨好客”照应,作为第一句。②句中的“待客之道”紧承第四句。⑤句紧承②句解释主宾。①③⑥解释待客之道。

16.【解析】①这些事至于让人那么着迷么? 或:这种节目就成了热门?②就如同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或:就会感到亲切自然。③关键在于“与平凡接轨”。 或:更要突破平凡。(每句2分)

17.【答案】介入放射学是一门在医疗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抵达体内病变区域,采集组织细胞、细菌或生化资料,或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用以对疾病进行诊断或治疗的学科。(一句1分,主干句有误判零分。)

【解析】先确定主干句“介入放射学是学科”,提炼主要特点: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利用穿刺针、导管抵达体内病变区域,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概括出来,调整顺序,做“学科”的定语。

18.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展示了著名作家麦家对人生的解读, 指出面对人生际遇应持的态度:看远,看细,看透,看淡与笑看人生等等。面对人生,有时候,我们要用望远镜,看远方,看到前路的希望;有时候,我们要用显微镜,用苛刻的眼光去发现自身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有时候,我们要用放大镜,把人生世事都看清楚透彻了,会觉得人生没有过不了的坎;有时候,我们要用太阳镜,对功名利禄,保持一种淡然心态;有时候,我们要用哈哈镜,面对厄运困苦,一笑而过……   

考生可从五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来立意,也可以选取几个方面来写,也可以写我们许多人往往拿错了眼镜,该拿太阳镜时拿了显微镜,该拿望远镜时拿了放大镜,所以经常把事情办糟糕,从而提出关键是要选对眼镜。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秦国之相穰侯车马从西边来。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随即告别离开。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既然这样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进宫告诉昭王说:“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