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2019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docx

2019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课内知识应用(23分)(一)名篇名句默写(9分)

1.(9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   ,   ”。

(2)《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句子是“   ,

   ”。

( 4 )《劝学》中荀子指出君子资质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的句子 是:“   ,   。”

(5)《蜀道难》中“   ”,以夸张手法描写人行蜀道,手可触摸星辰的情景,表现了蜀 道高入云天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15分)

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本届代表委员关心的议题包罗万象,遍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表达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诉求。

②一本好书在图书市场中脱颖而出,除了出版营销,书的内容也很关键,只有契合了读者的期待,他们才会买账。

③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本无可非议,但也要有个度,不要事事依从、宠溺。

④冬训期间,外籍教练指导苏炳添改变先出右脚的习惯,苏炳添在此后比赛中如鱼得水,取得优异的成绩。

⑤精准脱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只有讲求科学方法,抓住关键,才能纲举目张。

⑥我们应该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并加以消化吸收,使之为我所用。

A.②⑤⑥B.①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⑥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弄清楚40年来教育战线的是非得失,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才能改革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B.实施《环保税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打好环境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C.綦江本地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都很丰富,但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及原有水利设施老化等原因,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仅有3%

D.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打造出一大批优秀新作,培养出众多优秀新人,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4.(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弟弟很顽皮,喜欢到处乱跑,妈妈怕他摔倒,满屋追,边追边喊道:“你咋像只大马猴似的”

B.手术室里,医生正忙着抢救一名重症病人,他朝一旁的女护士喊道:“快,麻烦你把止血钳递给我!”

C.主持人走上展台致辞:“先生们、女士们,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我们有幸相聚在这‘奔向未来’车展盛会。”

D.项目组来了新成员,经理开心地对他说:“有你忝列其中,我们就多一份力量,离成功也就更近了。”

三、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6分)

5.(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建立能够激励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要从两个方面为人才评价机制松绑。 ①   ,标准是解决“门槛”问题,②   ,也不能把“伪人才”引入门内。另一方面要在评价模式上松绑,③   ,让各类人才在差异化的评价中找准位置,在合适的舞台上建功立业。

三、古代诗文阅读(28分)

6.(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 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7.(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8.(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9.(1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 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 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 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 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 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 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 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 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 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 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 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 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 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 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 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 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 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 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 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 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文

10.(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 年,你们刚刚成年,我们的共和国正度过 70 岁生日。

2049 年,你们年近半百,我们的共和国即将迎来百年华诞。 假如现在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和自己的信念决心,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 2049 年开启,给那时的自己阅读。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画面,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18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课内知识应用(23分)(一)名篇名句默写(9分)

1.(9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

(2)《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的句子是:“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句子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

( 4 )《劝学》中荀子指出君子资质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的句子 是:“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

(5)《蜀道难》中“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夸张手法描写人行蜀道,手可触摸星辰的情景,表现了蜀 道高入云天的特点。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重点字:陨)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嫠)

(3)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重点字:掩)

(4)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重点字:假)

(5)扪参历井仰胁息(重点字:胁)

【点评】《诗经》中的名句辑录: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小雅•车辖》)

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二、语言文字运用(15分)

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本届代表委员关心的议题包罗万象,遍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表达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诉求。

②一本好书在图书市场中脱颖而出,除了出版营销,书的内容也很关键,只有契合了读者的期待,他们才会买账。

③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本无可非议,但也要有个度,不要事事依从、宠溺。

④冬训期间,外籍教练指导苏炳添改变先出右脚的习惯,苏炳添在此后比赛中如鱼得水,取得优异的成绩。

⑤精准脱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只有讲求科学方法,抓住关键,才能纲举目张。

⑥我们应该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并加以消化吸收,使之为我所用。

A.②⑤⑥B.①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⑥

【考点】18:成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解答】①包罗万象:形容内容应有尽有;无所不有。与“议题”搭配不当。

②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正确。

③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句子指无可厚非,望文生义。

④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句子指比赛顺利,不合语境。

⑤纲举目张: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的环节,带动次要环节。也形容文章条理分明。正确。

⑥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正确。

故选:B。

【点评】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弄清楚40年来教育战线的是非得失,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才能改革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B.实施《环保税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打好环境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C.綦江本地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都很丰富,但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及原有水利设施老化等原因,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仅有3%

D.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打造出一大批优秀新作,培养出众多优秀新人,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要从句子的结构来考虑。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从搭配、语序、逻辑等方面入手考虑。

【解答】A.成分残缺。“才能改革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关联词放在句首,使句子缺少主语。把“改革教育”放到“才能”前面。

B.正确。

C.成分赘余。“但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及原有水利设施老化等原因”中“由于……的原因”,只能用一个,去掉“由于”或“……的原因”。

D.语序颠倒。“焕发出无穷的活力”的主语是“我国戏曲艺术”,意思应紧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所以,位置应调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的后面。

故选:B。

【点评】辨析病句就是对病句的辨别和认识,要想快速而准确的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名著,增强语感外,掌握一定的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语感审读法。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用这种方法做题,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要敢于大胆地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二者需要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2.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3.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不好从语法上查,这时要从事理上对其进行分析,看其是否违反事理。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4.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

5.规律标志法。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

4.(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弟弟很顽皮,喜欢到处乱跑,妈妈怕他摔倒,满屋追,边追边喊道:“你咋像只大马猴似的”

B.手术室里,医生正忙着抢救一名重症病人,他朝一旁的女护士喊道:“快,麻烦你把止血钳递给我!”

C.主持人走上展台致辞:“先生们、女士们,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我们有幸相聚在这‘奔向未来’车展盛会。”

D.项目组来了新成员,经理开心地对他说:“有你忝列其中,我们就多一份力量,离成功也就更近了。”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解答】A.表达得体;

B.手术室里的紧急情况,不需要不必要的客套,应去掉“麻烦”;

C.主持人致辞要简洁,“阳春三月,繁花似锦”多余,应去掉;

D.“忝列”是谦辞,指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用在别人身上。

故选:A。

【点评】表达得体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三、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6分)

5.(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建立能够激励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要从两个方面为人才评价机制松绑。 ① 一方面要在评价标准上松绑 ,标准是解决“门槛”问题,② 既不能把人才挡在门外 ,也不能把“伪人才”引入门内。另一方面要在评价模式上松绑,③ 实行差异化评价 ,让各类人才在差异化的评价中找准位置,在合适的舞台上建功立业。

【考点】2B:补充句子;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考查补充句子,要通读语段,整体把握大意。

【解答】段意:建立能够激励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要从两个方面松绑。

本段中心是分析建立能够激励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要从两个方面为人才评价机制松绑,①承接“要从两个方面为人才评价机制松绑”,后句“标准”提示在标准上松绑,根据下文“另一方面”,应指出一方面要在评价标准上松绑;

②根据后句“也不能‘伪人才’引入门内”,应指出既不能把人才挡在门外;

③承接上句“另一方面要在评价模式上松绑”,应指出怎样做,根据后句“让各类人才在差异化的评价中找准位置,在合适的舞台上建功立业”,应实行差异化评价。

故答案为:①一方面要在评价标准上松绑②既不能把人才挡在门外③实行差异化评价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三、古代诗文阅读(28分)

6.(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 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文言文断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动词和附近名词的关系.从句意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宣和末期,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 整船只,引起骚动且用度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把他安置 在蕲州.从动词和名词的关系来看,动词“贡、过、谓 ” 的发出者分别是“高丽、使者、宰相”,所以以上动词应该紧跟着发出动作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故可以排除C 、D.而选项A 、B的不同只在于动词“奏”的主语是谁,很明显,“奏”不是孙傅自己发出的,也不是突然冒出的苏轼发出的,而是宰相发出的动作,故“奏”不应紧跟名词“苏 轼”,所以排除B ,正确答案是A.译文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

(2)D项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而是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

(3)C原文中“他密谋藏匿太子”一事最终没有施行. C选项“杀二宦者”错.原文中说的是:“别求类状宦者二人杀之” ,意思是说“另外找了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也就是说是两个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

(4)①唯,只;帝,统治;苟,如果.译文为: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人为帝,我就为此死去.

②虽,即使;索,求索;庶或,也许.译文为:金人即使不求索我,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答案:

(1)A

(2)D

(3)C

(4)①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人为帝,我就为此死去.

②金人即使不求索我,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條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條没有采用他的话.升到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制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使国家受惠,崇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时的人 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这一天,金人于是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多次写信请求进过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对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 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守门的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 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点评】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这一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就是运用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年份等不变的名词去快速定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对 原文,进行翻译,这道题和传记类文本的答题思路和技巧非常接近,只不过一个是现代汉语,一个是古代汉语,但是技巧方法都是一致的.

7.(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首先结合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想感情作具体的分析。

【解答】(1)B.“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2)“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潆漾”从内容上看,这两句诗指的是冬天过去,寒风也将终了,随着春天的到来,柳树又将重新变绿,嫩绿的柳条摇曳多姿如轻烟笼罩。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两句诗通过“寒风”“春柳”的描写,写出了季节的交替,寒冬之后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借景抒情,以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抒发诗人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从手法上看,这两句诗在诗歌的结尾之处,以景物描写作结,既留下了无限的意蕴,又通过“寒风”“春柳”的景物变化,写出了诗人心情由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到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自勉之情。

答案:

(1)B

(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译文: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赏析: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四、现代文阅读

8.(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解答】(1)A.“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错误,原文第二段“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B.“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错误,第二段为了说明“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C.“提出‘差序格局’概念”错误,原文第二段“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2)A.“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错误,第二段应是为了说明“‘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受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影响较为显著”。

(3)C.“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错,文中无据,无中生有。

答案:(1)D。

(2)A。

(3)C。

【点评】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9.(1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 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 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 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 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 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 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 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 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 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 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 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 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 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 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 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 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 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 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 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 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41:小说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布局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意蕴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曲折离奇的情节”错,本文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

(2)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布局的基本能力。属于段落的作用范畴。首先找出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位老头,“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这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个性特点,丰满了母亲的形象,进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母亲被“我”认为是“老头”,凸显出一种淡淡的心酸,但符合生活实际,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意蕴的基本能力。“意蕴”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从表面意开始,思考其深层意、比喻意、象征意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从文中来看,与“暮”相关的有“她”,有农民工的母亲,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从会所传出的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受到生活的一种坚守和执着,突出不抱怨的生活态度。

答案:

(1)D

(2)①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 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③“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3)①“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②“暮鼓”具有象征意义。①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②“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

【点评】小说情节的作用答题攻略:

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提供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

②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突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③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五、作文

10.(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 年,你们刚刚成年,我们的共和国正度过 70 岁生日。

2049 年,你们年近半百,我们的共和国即将迎来百年华诞。 假如现在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和自己的信念决心,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 2049 年开启,给那时的自己阅读。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画面,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具有名族情怀,具体的就是“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则作文需要展开联想,想象中国发生的一些好事件、好故事。考生可以从身边的人事、入手,展开合理的想象即可;也可从最近中国大的方针入手进行写作。写作的具体内容可小到具体的人和事,大到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立意:

1、祖国的各项科学成就的变化;

2、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

3、讴歌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解答】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我走在去往天安门的路上。路旁彩旗随风飘扬,街角花坛绚丽夺目。这一天,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一个新的名字响彻世界,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岁月的拷问和时光的历练中,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百年华诞。31年前,我按下了快门,拍下了几张共和国当年的社会图景,今天开启岁月的“时光瓶”,我们一起来见证31年前共和国的伟大历程。

走在街上,柏油马路反射出灿烂的阳光,远处的斑马线白得那样清晰。清洁工阿姨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喝着矿泉水,微笑着对路过的人问好。抬头是蔚蓝的天空,时不时留下飞机划过的痕迹,一片片留白任我在脑海里想象。低头是整齐的树木和草坪,遍布城市的绿色让人心情舒畅。深呼吸一口,仿佛身处丛林之中。清新的空气、宜居的环境、合理的规划,让我在心中为共和国点赞。

相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宁静清幽的胡同更能吸引我的目光。穿梭在老北京的巷陌之间,转角便是一座温馨恬静的四合院,带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古老的传统特色、浓郁的文化气息。几位老爷爷在胡同口的石桌上摆下棋子,车来炮往地对弈。孩子们欢快地玩耍,抖空竹、编花篮、跳皮筋,好不热闹。胡同里的手艺人数不胜数,画糖人儿的,串糖葫芦的,纷纷拖着独特的京腔长音叫卖着。轻快的自行车铃声和悠扬的二胡声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一支悦耳的乐曲。

天安门附近的地铁站旁,共享单车整齐地排列着,每个人都自觉地扫描车上的二维码,然后有序地将车骑走。进入地铁站只需用手机在安检仪器上碰一下即可通过,后台程序会自动把费用从银行账户中扣除。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一部手机走天下”,带钱包的都很少了。想想多年前,我们还曾经使用过公交卡呢!路上已没有汽油车、柴油车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车。有一个大学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的行李乖乖地跟在他后面,就像牵着一条透明的绳一样。仔细一看,原来是新型的国产行李机器人啊!这种机器人只需要提前输入程序,就可以一直跟着它的主人,这为人们省去了很多麻烦。

那时的我不知不觉走到了天安门城楼下,听着慷慨激昂的国歌,目视国旗缓缓升起,我心中充满了激动、感恩和自豪。这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交织,是科技进步与美好环境的共存,是祖国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光辉印迹。

此时此刻站在这百年华诞的新起点,共和国,我要再为你拍张照,让我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这篇文章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场景,符合题目所说的“几幅照片”的要求,从环境、文化、科技等角度来展现共和国各方面的伟大复兴与辉煌成就,思路清楚,结构明晰。此外,在记叙的过程中,注意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25 0:36:03;用户:cxf;邮箱:lsgjgz07@xyh.com;学号:21473990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