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政治

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石脑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政治试题

命题人:朱吉强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属性 C.客观存在性 D.可知性

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4.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有( ) 

①守株待兔 ②好事多磨 ③防微杜渐 ④微不足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5.2013年中国多地遭遇 “十面霾伏”,京津冀地区尤为严重。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扩散条件极端不利是直接原因,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加重了污染水平。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分析( )

A.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

C.坚持了系统优化的观点    D.把握了联系的客观性

6.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之后,张伯礼院士写了一首《浪淘沙·诺奖》的词,其中有“埋头干事何顾它,呦呦晚鸣”和“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之句,生动地诠释了屠呦呦取得骄人成就的原因,这启示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 )

①努力发展自己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②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努力把握人生机遇,全力实现个人价值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用激光干涉方法探测引力波。上世纪90年代,探测需要的技术条件逐渐趋于成熟,并于1999年建成“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后经过多次技术升级,终于在2015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引力波的发现过程反映了(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改造世界是认识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政绩的尺子是因为实践是( )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主观连接客观的桥梁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社会性的历史性活动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0.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但创新的“木桶理论”认为,如果把木桶倾斜放置(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从哲学上看,这说明真理( )

①客观的 ②是具体的

③是因人而异 ④是有条件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天津滨海爆炸事故发生后,当行人匆匆撤离危险之境时,消防员们却义无反顾地“逆行”,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冲进爆炸现场开展救援,无数网友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消防员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正确价值观引导

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C.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12.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吐故纳新,革故鼎新——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事物的质变

④瑕不掩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下图漫画《伸与缩》,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

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A.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B.错误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C.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劳动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15.曹操大军在行军途中,士兵口渴,曹操用鞭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士兵于是不渴。这就是所谓的“望梅止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望梅”对于人来说毫无意义

B.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C.“望梅”确实能“止渴”

D.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望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渴问题

16.“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下列观点中蕴含的哲理与此不同的是( )

A.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C.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17.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因为( )

①认识的基础——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的

②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

④认识的内容——人脑,是无限复杂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是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了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

A.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B.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C.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D.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

19.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

①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新陈代谢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⑥水往低处流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④⑤⑥ D.③④⑤

20.看到一位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如今这个问题让人纠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国人的美德,但近年来曝光的多起助人为乐反遭讹诈的事件,让这一传统美德陷入了莫名的尴尬。上述事实说明价值判断( )

①具有导向性,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制约、驱动作用

②具有差异性,对同一事物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③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应学会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④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人应根据自身实际做出判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作出有益的贡献。”钱学森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

A.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

B.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正确概括
C.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D.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22.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说:“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是因为( )

①作为真理,它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②作为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③作为一种正确认识,它是永远正确,永恒不变的

④作为一个真理,它与谬误相伴而生,其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中非关系历久弥新,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时提议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提议的哲学依据是( )

①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要否定原有中非合作模式

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不断调整中非合作伙伴关系

③联系是普遍的,要推进中非合作共赢

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要不断开创中非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刻舟求剑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吕氏春秋》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与此寓意相符合的是( )

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25.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有效推动了疟疾的治疗。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等国家,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人类对抗疟疾依旧任重道远。材料告诉我们( )

①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②人们对事物的已有认识总会被推翻

③实践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④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人体的协调和平衡这一理论( )

①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②体现了整体的功能是部分功能相加

③表明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发挥具有统帅作用

④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古语有“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与此蕴含相似哲理的是( )

A.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B.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C.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D.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28.南宋诗人杨万里写道:“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下列与这首诗蕴含的哲学思想相同的是( )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下列能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诗句是( )

①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④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下列与“(1+0.1)365=37.78,(1-0.1)365=0.0255”蕴含的哲理最相符的是( )

A.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B.吾生亦有涯,而知也无涯

C.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D.善不及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第II卷(非选择题)

31.有人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请谈谈你的看法。(12分)

32.最近,“新常态”一词在中国各类媒体上迅速走红。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新常态,新判断】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论断本身也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三特征。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材料蕴含的哲理。(12分)

3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十”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走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的升级版,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

材料二:德国提出的“工业4.0”以智能制造为主导而被淮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二是“智能生产”。该计划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互联网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的作用。(8分)

(2)请你从唯物论角度就中小企业怎样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提两条方法论建议。(8分)


1.A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A适合题意,B、C只是一个方面,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处理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D不适合题意。

【考点定位】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归纳】

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A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属于识记类的选择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选项A正确;B不选,运动属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故排除;C、D不选,客观存在性、可知性,属于无关选项,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物质的属性

【知识拓展】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3.B

【解析】

试题分析: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表现在: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适合题意。A、C、D分别是发展的原因、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状态,不适合题意。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4.D

【解析】

试题分析: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考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哲学模块联系相关知识的理解,题目讲到产生雾霾的多种原因,由此可选C;A项说法错误;C、D选项无关。

6.D

【解析】“埋头干事何顾它,呦呦晚鸣”和“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体现了要艰苦奋斗,启发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协作则体现了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选D;①强调了发展自己才能,与材料主旨无关;③强调了人生机遇,不选。

考点: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名师点晴】探讨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要注意以下两点:

(1)良好而必要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基本保证,但客观条件不充分、不具备时,就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出新的客观条件,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2)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之一,在人们的学习、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不能把它夸大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的努力。

7.B

【解析】“探测需要的技术条件逐渐趋于成熟,后经过多次技术升级,终于在2015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体现了新的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们的认识器官,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③正确,选B;①强调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不选;④与材料无关。

考点:认识过程、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知识归纳】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8.B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实践是主观连接客观的桥梁,B适合题意;A、C、D不构成本题的原因。

【考点定位】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④适合题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对立的,①是错误的;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名师点睛】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D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传统的木桶理论和现代的新的木桶理论的不同,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是有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的,②④正确;①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材料无关;③错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

考点: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名师点晴】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因:

(1)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追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但是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消防员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冲进爆炸现场开展救援,这是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体现,也说明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劳动和奉献,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故B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说法错误,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但不是取决于,排除;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人生价值的实现

12.A

【解析】“画龙点睛”体现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③错误;“瑕不掩瑜”体现了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④错误。①②正确,入选。

13.D

【解析】①④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表明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也就是全面的观点。③否定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①②④正确,选D项。

14.C

【解析】漫画中主人公是强调权利,忽视义务的做法,题干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虑,因而C项符合题意。

15.D

【解析】“望梅”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人战胜口渴有一定的意义,故A、C两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故B 项错误。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逆向式选择题,要求选出与题干观点不一致的。题干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A、B、C三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D项是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符合。

17.C

【解析】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因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故题肢②正确;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认识的基础是实践,故排除;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故题肢③正确;认识的内容不是人脑,是客观世界,故排除题肢④。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意识可以反映未来,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人的意识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三国演义描写的兵器之所以没有互联网、高尔夫就是因为那个时代没有那种事物的存在,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故入选。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正确回答本题首先要区分规律和规律性现象的不同。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示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规律性现象。据此可知,③④⑤属于规律,可以入选;①②⑥属于现象,不是规律,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规律的概念

20.A

【解析】“近年来曝光的多起助人为乐反遭讹诈的事件,让这一传统美德陷入了莫名的尴尬”,这说明价值判断具有导向性,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制约、驱动作用,故①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故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④说法不科学,价值判断具有确定性,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去判断,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名师点睛】正确区别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一般标准、最高标准和具体标准

①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一般标准。

②我们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等是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具体标准。

21.D

【解析】材料中“一个科学家,必须要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里的科学方法指的哲学,因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D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强调具体科学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B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排除;C说法错误,哲学为具体科学发展的起指导作用,但并不是根本动力,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名师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方面,是哲学的基础,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哲学是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法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2.A

【解析】“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是因为正义与和平代表了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该观点是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①正确;②正确,我们强调正义必胜,和平必胜,是因为作为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认识;③错误,否认了认识的发展过程;④错误,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但是不能说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二者具有严格界限。

【考点定位】真理的基本属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重点突破】

1.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2.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因:(1)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追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但是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

23.D

【解析】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我们对中非合作模式要辩证的否定,①不选;②不选,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是用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与材料主旨无关;“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基于双方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③正确;此举有利于促进双方的不断发展,开创中非关系发展的新局面,选D。

【考点定位】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方法技巧】确定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理解发展的实质的首要问题;认识发展的实质,需要把发展与一般的运动变化区别开来,需要弄清发展与事物量变、质变的关系。

(1)判断事物新旧不能停留于现象、应该深入到本质,不能孤立地看形式、更要全面地把握其内容,“新瓶装旧酒”的寓意就在于新的形式掩盖了旧的本质。

(2)越是带有新的形式的旧事物,越不容易辨认,常常带来更大的危害,在高考中曾出现过以漫画的形式考查“电脑算命”的现象。

24.A

【解析】

试题分析:刻舟求剑的典故强调只看到相对静止,而没有看到绝对运动,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按图索骥,墨守成规,也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故选项A正确。选项B是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排除。选项C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故排除。选项D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5.D

【解析】“柬埔寨、老挝等国家,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人类对抗疟疾依旧任重道远”说明了我们的探索脚步不能停息,实践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选D;①强调了认识世界的目的,不选;②错误,认识不是被推翻,而是被超越。

考点:认识过程

【知识归纳】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6.B

【解析】材料中“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①④适合题意;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②是错误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名师点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整体离不开部分,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者部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点方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27.B

【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B适合题意;A、C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不适合题意;D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不适合题意。

【考点定位】矛盾的同一性

【解题方法】古文、诗词类选择题解题攻略:

古文材料题的题干一般设置为成语典故、诗词等,在命题形式上多用“体现”“说明”“揭示”等词语连接。解题策略:

1.读懂并翻译材料。解答古文材料题时,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把材料翻译成白话文。翻译古文不是为了获取语文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弄懂原文的意思,从而为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及将其与所学理论联系起来分析奠定基础。

2.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与所学理论联系起来思考。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解答古文材料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才有可能将其与该材料相关的理论联系起来分析。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应把材料的中心意思与题肢中的政治观点联系起来思考,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28.A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杨万里的诗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了这一道理,故题肢②③正确;题肢③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排除;题肢④体现了实践的观点。故答案选A。

考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9.D

【解析】③④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①体现联系的观点;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知识归纳】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特殊性。

30.D

【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的365次方的结果还是1,仅仅比1多了0.1,最终产生的结果却变化为37.78,说明量变是中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 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观,B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C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D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所以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名师点睛】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量 变质 变
区别性质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呈现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结果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了另一事物
联系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与质变互相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③量变与质变发生的原因相同。二者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推动的结果

31.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如实地反映了世界的本质,是正确的。(3分)

②从哲学发展的过程看,唯物主义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前两种唯物主义都有其局限性,都不是科学的学说,因而不能说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3分)

③唯心主义体现中也出在着一些合理的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因而不能说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3分)

④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我们对任何事物的分析都应采取辩证的态度。(3分)

32.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战略判断。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判断到系统阐述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新常态是为了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新常态从初步判断到系统阐述,表明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每点3分)

33.

(1)①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从而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互联网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5分)

②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装备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以及大数据联网提供的各种信息和服务,只有服从于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传统产业才能实现升级换代。(5分)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互联网规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3分)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创新中求生存。(3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