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备考>语文>古诗词

《离骚(节选)》译文及注释赏析及创作背景

离骚(节选)

先秦 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穿梭,时光永不停息,春去秋来,交替永无止境。

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

何不趁着壮年除去秽恶之行,改变眼前这种法度呢?

骑着千里马万里驰骋,我愿意为君王开启圣贤路!

注释

高阳:颛顼之号。

苗裔(yì):苗,初生的禾本植物。裔,衣服的末边。此苗裔连用,喻指子孙后代。

朕:我。

皇:美。

考:已故的父亲。

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

贞:正。

孟:开始。

陬(zōu):正月。

庚寅(gēng yín):指庚寅之日。古以干支相配来纪日。

降:降生。

揆(kuí):推理揣度。

肇(zhào):开始。

锡(cì):通“赐”。

名:命名。

字:表字,这里活用作动词,起个表字。

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重(chóng):再。

扈(hù):楚方言,披挂。

江离芷:均为香草名。

纫(rèn):草有茎叶可做绳索。

秋兰:香草名。即泽兰,秋季开花。

汩(gǔ):水疾流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时光飞逝。

不吾与:宾语前置,即“不与吾”,不等待我。

搴(qiān):拔取。

揽(lǎn):采摘。

宿莽:草名,经冬不死。

忽:迅速的样子。

代序:指不断更迭。

惟:思虑。

迟暮:衰老。

抚:趁。

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骐骥(qí jì):骏马。

道:通“导”,引导。

参考资料:

1、王泗原.楚辞校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9-82

2、王承略.离骚全图.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3-63

3、崔富章 等注释.楚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19

4、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0-39

5、许志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秦汉卷).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162-167

6、文怀沙.楚辞今绎.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1-49

7、黄寿祺 梅桐生.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30

8、何新.何新品《楚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3-58

9、李星.离骚三辨——谨以此文作为伟大诗人屈原逝世二千二百六十周年的纪念.汉中师院学报,1983(1):70-77

10、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35-756


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之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以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参考资料:

1、周扬 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Ⅰ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70-371


赏析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诗人先自叙高贵的身世,表示自己具有与生俱来的的“内美”。再叙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该立志献身干一番大事业。接着叙述对楚怀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驾上骏马奔驰向前,诗人愿为楚国的变法图新作一个开路的先驱者。可是当时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却存在着革新和守旧两派的斗争。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参考资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35-756

2、周扬 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Ⅰ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70-371

3、王延海.中国古代文学自学指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10-14

4、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29-134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