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备考>地理

高考地理复习归纳: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高考地理复习归纳: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高考必中网小编推荐:高效学习地理的方法

1、规律法。

抓住数据的内在特点,找出其规律性。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是说明地球形状的二个基本概念,前者为6356.8公里,后者为6378.1公里。如果把小数忽略,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数据的千、百位数部分别为6与3,而十位数和个位数前者为5和6,后者为7和8,连起来恰好是自然数5、6、7、8。二分二至是反映地球公转过程中季节和昼夜的转换点,这些日期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前后。从春分算起,四个节气的月份依次为3、6、9、12,均为3的倍数,而日期分别为21、22、23、22,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这一来就易于记了。

2、兴趣法

通过竞赛活动获取的一些地理数据,通常终身难忘。将枯燥的数据与趣味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米”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最初由法国于1791年决定的,其标准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赤道到北极的千万分之一。“哩”航海中所用的距离单位,它相当于赤道上经度,分或子午线上纬度,分的间隔距离(约1.8518公里)。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就有了记忆赤道和经线长度的欲望。又如大陆、次大陆、岛屿都是重要的地理概念,它们都是以一定的数据为根据的。其中,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为768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面积相当于或大于澳大利亚的陆地为大陆,面积小于格陵兰岛的陆地为岛屿,处于两者之间并且相对独立的陆地就是次大陆了。一旦明确了这些数据的地理意义,自然就有了记忆这些数据的自觉性。

以上高考地理复习归纳: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为高考必中网小编整理,地理是有一点偏理科性的东西,所以要想学好地理,就要有一个缜密的思维逻辑,希望同学们都能把地理学好。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