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2.康熙中期,两淮“无尺寸之荒芜”,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山谷崎岖之地,……

尽皆耕种矣。”这种局面的影响不包括

A.生态环境破坏 B.农民生活日益艰难

C.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D.人地矛盾激化

3.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提高单位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4.“战国时期各国常常设置有‘大府’、‘少府’或‘府’,以及‘上官’、‘下官’一类的官职,其主要职守就是管理官府的手工业。楚国器物上常铭刻有‘大府之器’、‘郢大府’一类的文字,表明其为楚国‘大府’管理的手工业作坊所制造。”这表明

A.战国时期官府重视手工业生产 B.官府垄断手工业生产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精美 D.官营手工业产品供贵族使用

5.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6. 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载:“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从中可以获悉当时

A.农村集市开始出现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C.草市经营有时空限制D.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7.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B.工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

C.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8. 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1.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理性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

10.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重农抑商B.朝贡贸易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11.“这些经济落后的伊比利亚国家之所以能率先从事海外扩张,仅仅是因为它们幸运地兼备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术和宗教动力。……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西班牙海外事业的最后结果是进一步刺激西北欧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这里的“刺激”不包括

A.物价上涨提高工业品价格

B.西班牙宗教改革使西北欧社会日趋世俗化

C.贸易中心转移使西北欧贸易地位提高

D.地租价格的相对变化使英国土地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12.(美)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提供燃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种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空间的。但就在这时,幸运又降临了:英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到了各行各业。”材料说明,英国快速普及机器生产主要得益于

A.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便于开采的能源储备

C.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 D.完善了机器动力装置

13.《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了经济转型B.造成了阶级分化

C.加速城市化进程D.激化了社会矛盾

14.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几项

史实推论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A.0 B.1 C.2 D.3

15.“开始时,欧洲征服者肯定会毫不迟疑地掠夺和征收贡物。……但是,经过这一最初的阶段之后,欧洲的生气勃勃的经济就开始以各种方式包围和改变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欧洲征服者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倡导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 B.殖民地自然资源被掠夺殆尽

C.获取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D.欧洲人的思想观念日益进步

16.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17.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

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 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 D.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18.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企业的“直接来源似乎是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政府盐务垄断权。……然而它们已不再是原来那种的财政机构,也不是西式工业的简单的进口货和复制品。它们所保留的旧有的官僚主义的管理、垄断者的束缚,以及官僚的勒索,这些都表现了盐务署的特征。”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盐业是洋务企业重要经营领域 B.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C.洋务企业是官府垄断的变种 D.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19.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 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 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调整

20.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A.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B.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C.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D.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21.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串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这表明我国当时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彻底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试图用经济手段管理工业

22.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C.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D.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23.1980年8月,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 844位个体户统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户。这说明

A.温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D.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地位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24.下图是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企业民主管理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材料三:“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四: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茶叶生丝
1840年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6年701013220
1854年1412262896
1871年1022159126000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8分)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与材料一有什么内在联系性?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8分)

(3)材料四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最近几十年的政局之展开,才使我们也彻底了解中国问题之大,程度之深,远超过官僚体系所设障碍(因为传统的官僚组织在民国时已不存在)和对外政策的掣肘(民国初年国家已分裂,对外门户也大开)。而尤其以最近几十年剧烈的变动,使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商业不能并存,遑论产生资本主义。在这些地方,我们还可体会韦伯所述中国社会里“血缘关系对经济之桎梏”及“无法强制实行的法律必沦为死法律”。

…… ……

以上三个条件之遂行全靠信用,而信用不能无国家法制之维持,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三个条件于一个国家里能够实施,也可联想到资本主义已在这国家落地生根了。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请回答:材料认为中国能否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陈述其理由。(6分)

27.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芒《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材料二: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条件。(6分)
  2. 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12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的关系。(4分)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ACDAABCACDBB
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答案BDCCCCDADBCD

25.(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分)

特点:脆弱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6分)

  1. 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2分)
    联系:小农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2分)
    影响:短期内实现了自我保护;长期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
  2. 变动: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商品化逐步提高,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4分)

  1. (1)观点:不能。(1分)理由:血缘关系(宗族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缺乏全国性商业信用制度;缺乏民众认可的、可以有效执行的法律体系。(5分)
    27.(1)变化: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消失。条件: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器工业生产取代家庭手工生产。(6分)
  2. 进步:父权制衰弱;妇女经济地位提高;家庭成员逐渐平等;家庭情感增强。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英国议会民主化进程。(12分)
  3. 关系:家庭演变是社会变迁的集中反映;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相互促进。(4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