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卷

实验二部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月考 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上述史实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                             B.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

C.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D.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3.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

A.集约经营的出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单位产量的提高 D.勤俭精神的发扬

4.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5.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6.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材料反映出(  )

A.司马迁肯定求利的正当性 B.司马迁肯定“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C.《史记》开创经济史叙事 D.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步恶化

7.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

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D.体现宋代政府软弱的民族政策

8.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减轻地方赋税负担

C.促进货币经济发展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9.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等都是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的。另外,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由此可知(  )

  1. 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                    B.晋商活动范围广泛                     
    C.长途贩运贸易由此出现                    D.晋商文化影响有限
    10.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11.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
    A.发展迅速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C.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12.1902年,盛宜怀上奏淸政府称: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  )
    A.受淸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B.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
    C.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 D.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
    13.1904年天津商务总会成立时章程规定 “本会拟妥筹经费,设立商务学堂,造就人才,以维商务”,1906年商部对此批示:创设中等商业学堂,系属振兴商业要义,自应准予立案。这体现了(  )
    A.新式工厂创办受到扶持 B.实业救国思想成为潮流
    C.政府改变传统经济政策 D.商会增强地方自治实力
    14.下列资料直接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  )
    1895年1913年增长货物类型
    中国进口1.7亿5.7亿3.3倍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0.28亿1.66亿8倍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占96%,工业品占4%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 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D. 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15.1900—1920年,中国农业、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近代工业只占14%。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传统产业占92.16%。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B.民国初年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D.中国资本主义缺乏发展空间
    16.下面是1932~1934年中国从德、英、日、美四国进口机器数额统计表(单位: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
    总额德国英国日本美国
    1932年5391100099250001977400084250007992000
    1933年4417800088080001624000067180007035000
    1934年6008400099880002007700093330009241000
    A.英国机器质量优势明显                         B.美德受经济危机打击最大
    C.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                         D.四国扩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17.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 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 )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18.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             B.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
    C.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     D.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
    19.下表是我国某一时期经济领域所有制结构情况。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所有制形式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所占比例55%33%8%3%1%
    A.土地改革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
    20.“一切认为农业产量只能按百分之几速度而不能按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的悲观论调已经完全破产了”。“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的”。以上见诸报端的言论出现于(  )。
    A.社会主义改造中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之中D.改革开放的初期
    21.观察下表,导致表中会议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召开时间会议类型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
    1961.3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
    1961.8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1961.10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
    A.对人民公社体制弊端的全面反思B.应对国内严重困难的需要
    C.国家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现端倪
    22.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                    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
    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                    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
    23.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
    农产品收购价比率(%)1978 年1984 年1991 年1993 年
    国家定价(%)94.437.022.210.3
    国家指导价(%)023.020.07.0
    市场调节价(%)5.640.057.882.7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
    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D.国家宏观管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4.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25.在15—16世纪,西方国家进行的“宗教提供了借口、黄金提供了动机”的东方探险活动是指(  )
    A.马可·波罗游历东方                             B.西欧囤家从事黑奴贸易
    C.英国进行殖民扩张                                D.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
    26.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  )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27.《刚果真相》一书中写到:“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材料主要揭示了(  )
    A.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西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
    C.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 D.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28.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一做法
    A.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B.导致两国关税收入的大幅下降
    C.体现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D.缓和两国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29.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30.1882年,德国不到1%的企业,竞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3/4以上,而占企业总数91%的企业却只占有7%的蒸汽动力和电力。材料可反映当时的德国(  )
    A.工业发展水平已下降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C.不允许企业自由竞争                            D.政治统一存在局限性
    31.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贸易自由化                                    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2.从1925年起,苏联要求农业税以货币形式缴纳,税额按产量计算,农民出售粮食换取货币,而粮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比较低廉;政府并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其主要目的是
    A.稳定税率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B.为反法西斯斗争打下坚实基础
    C.集中力量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D.积累资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3.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B.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            D.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
    34.1918年到1964年间苏俄(联)联结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措施经历了“军事动员一商品市场一行政计划一物质利益”的演变过程,这里“行政计划”阶段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征收固定粮食税
    C.掀起农业集体化 D.下放经营自主权
    35.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据此可知该文件(  )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
    C.否认了列宁改革的必要性                    D.从现代化角度对工业化做了肯定

    36.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        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
    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

    第二部分 材料解析题
    37.(16分)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代,以“重商”为出发点,进行盐铁官营。到了唐宋时期,禁榷制度(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商品实行专卖,限制民间商业贸易,借以扩大财政收入的一种方法)在实施中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获得垄断利润。明清时期,国家禁榷的商品只有盐,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张锦鹏、冯娟《干涉主义成为中国古代主流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英国最先完成产业革命,是19世纪最强大的工业国家,1850年其工业产量占世界的30%。同时英国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国,版图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积超过本土10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商品销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购自全世界。这就决定英国必须冲破国内保护贸易的限制,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搜狗百科·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三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禁榷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目的和客观上的积极作用。(4分)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6分)
    38.(18分)自古以来,城市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城市化问题也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二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英城市化的不同之处。(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化艰难发展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3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卷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历史 6月月考 答案

    1-5 CDBAA 6-10 CCCBD 11-15 BBCAC 16-20 CCDBB 21-25 BCBCD 26-30 BDADB 31-36 BDDCDB
    37【答案】(1)趋势:禁榷商品越来越少;政府对工商业由官营向管理转变。(4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经济政策。(2分)
    (2)目的: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扩大市场,掠夺财富。(2分)
    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文明的交融。(2分)
    (3)特点: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4分)
    作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38.(1)趋势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发展较为平稳。(2分)
    (2)不同:中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慢,是在外力作用推动的;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是内力作用推动的。(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侵略和对中国经济的控制;专制统治的保守;社会长期动荡。(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一个角度给1分,两个角度3分,三个及以上角度6分。共6分)
    (3)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发展速度慢。(4分)
    成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4分)
    39.(1)企业类型: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2分)原因: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受制于外国侵略者(2分);新中国受苏联影响较大,且出于建立国防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2)分布地区:从东部沿海、沿江向以东北为主的内地转变。(2分)原因:近代: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础雄厚,交通便利,便于得到外国技术设备等新中国(2分):为得到苏联的帮助,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经济的需要。(2分)
    (3)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尤其迅速,交通干线不断向边疆伸展。(2分)
    原因:民国初年交通运输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2分),新中国加强对对交通运输业建设、发展。(2分)
  2. 企业的所有性质发生了变化。(2分)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4分)答出以上两点即可,其中:每项变化2分,原因4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