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时限:90分钟 满分:100分 时间:2016.11.9 2:15~3:45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以下各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2.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3.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5.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省制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7.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8.《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9.《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据此可知,朝会( )

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
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

10.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
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11.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12.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
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13.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14.(在元朝统治期间)推翻蒙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反映了蒙古帝国的( )
A.民族矛盾特别突出B.中央集权的有效
C.行省制度行之有效D.君主专制的弱化

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
A.郡举贤良,擢为百官B.“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C.不再重用三省长官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韩非子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
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C.西周的宗法制
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17.在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邦,贵族子弟从7岁到18岁,要送入国家的教育机构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顺从、爱国等品质.女孩同样也要接受体操和军事训练.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国民素质  B.捍卫政权稳定 C.争夺希腊霸权 D.抗击波斯侵略

18.“梭伦把他指定的法律公布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让所有公民与官员向宙斯发誓遵守这些法律,并为他的立法做了百年不许改变的规定.”该事件( )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正式诞生B.适应了民主制发展的要求
C.确立了城邦的民主政治制度D.构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资*源%库19.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城邦曾经实行一项独特的制度,该制度并不是针对实际上有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惩罚,而是对未来有可能危害城邦的人加以预防.这一制度( )
A.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B.有助于维护雅典民主体制
C.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20.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21.公元前4世纪,雅典官员在任职前要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还要在一年的任期内接受公民大会10次的信任投票,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这些规定直接作用是( )
A.维护民主制度 B.体现法治精神 C.实现轮番而治 D.防止权力滥用

22.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白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  B.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
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  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

23.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这反映了( )
A.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B.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
C.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

24.下列各项中,能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
A.汉代颁行“推恩令”B.宋朝设立三司使
C.元朝设立中书省 D.清朝沿用行省制度

25.“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反映出( )
A.唐代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B.中书省的权力最大
C.尚书省形同虚设D.三省的运行机制

26.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7.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 C.削弱贵族集团 D.强化官僚政治

28.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

A.与都省相互制衡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29.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 )

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B.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
C.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D.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

30.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31.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表明了先秦时期( )

A.周王天下共主B.政权借助族权

C.皇权至高无上D.社会分工明确

3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丁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资*源%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

33.(25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社会的进步,但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专制独裁曾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逐渐地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据此回答:

情景一:中国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材料一: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宫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中华通史》

(1)材料一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2分)有人认为这一制度的确立标志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2)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时代,统治者不断加强专制统治。结合宋、明、清三个朝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说明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6分)

情景二:雅典民主

材料二:伯利克里讲到:“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由于政权在全体人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与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物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由于这种法律制度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利克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讲演

(3)材料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2分)雅典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民主制的正常运作?(5分)雅典这种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分)

材料三:有关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资*源%库 罪名
陪审员陪审员陪审员
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渎神与蛊惑青年

(4)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4分)

34. (12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四: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

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材料五: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1分)有人说这说明中国在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三、五,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希腊的地理特点。(2分)与古代中国相比,这种地理特点对希腊的政治体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2分)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开创了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与前代制度相比最突出的作用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唐朝、明朝各采取怎样的措施?(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2分)并分别指出这两对矛盾发展的基本趋势。(4分)


期中历史答案和解析

1.A    2.A    3.C    4.D    5.B    6.B    7.C    8.B    9.D    10.B    11.C    12.C    13.C    14.A    15.A    16.C    17.B    18.B    19.B    20.C    21.D    22.B    23.B    24.B    25.D    26.B    27.B    28.C    29.A    30.A    31.B    32.D    
【解析】
1.古人使用简牍书写时,如有错误,即以刀削之。因刀笔并用,秦汉时期官府下层的文职官员也常被称作“刀笔吏”。“官府下层文职人员”由众多部门的人员组成,因此,“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工作性质”都差别很大,B、C、D三项都错误。
2.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内容,认识中国重视史书传统对君主统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材料中“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君主害怕自己不利的言行留在史书中.因此A项符合;B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中体现宋太祖只是不高兴自己的“误失”被史官记载,而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排除.
故选A.
3. 本题考查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材料中明朝初期,地方分设三司,直属六部,即由六部掌管地方,后地方在三司之上又增设了巡抚,管理地方,说明巡抚分散了一些管理地方的权力,从而且削弱了六部的权限.故C正确;增设巡抚管理地方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故A错误;材料中内容没有体现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和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排除.
故选C.
4. 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在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D项正确.
C项错在“排除”,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故C项排除.
道德水平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故B项错误.
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
故选D.
5.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宗法制的影响. 材料“族谱”“祖先牌位”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情结是中国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他们已经在台湾定居下来了.故B项正确,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族谱编修的信息,故A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B.
6.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各朝代官职的地位和职权. 东周的诸侯国下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元朝的行省中央派出机构,权力受中央节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
唐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是最高行政机构;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是最高行政机构.故B项正确.
汉武帝把中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明代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故C项不符合题意.
宋代提刑司是“路”级的司法机构,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核准死刑等,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通政司是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臣民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其职能就是开天下言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
评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的发展特征,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分辨清楚宗法观念与母族亲属关系的不同。
8. 由材料可知本题考点是郡县制,注意掌握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原因、郡县制的影响等. 材料的意思是:主张分封制和反对分封制这两派的辩论中,凡是为分封制辩护的,都是在说废话.…建立了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由此可知,A项排除,因为被新的制度取代;C项不可选,因为郡国并行制度只在西周一度实行,未存在两千年之久;取代分封制并存在两千年不能废除的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以B正确;行省制度实行与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明清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所以D项错误.
故选B.
9. 春秋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A项排除;
材料中“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说明朝会是遵循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而不是确认,故B项错误,排除;
材料强调等级制度,而不是君臣平等,故C错误,排除;
从所学知识可知,实行等级制度的宗法制有利于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和君臣关系.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商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了解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客观评价.
10. 材料中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替打官司人服务,因此不一定代表公平正义,故A项排除;
材料中“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不是政府的专职司法的官吏,甚至连自己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处境非常尴尬,说明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故B项符合,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古代基本的司法制度.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教材中对古代司法制度的表述不多,要求了解我国古代在司法方面的主要机构及其演变.
11. 材料中反映的是东西方知识分子在追求上的差异.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是产生民主政治和专制政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产生东西方知识分子差异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排除;
同样B项也只是影响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民主政治能够激发人的民主自由精神,而君主专制下知识分子被统治者严格思想控制,因此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是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
D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要求了解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及时差异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西方人文主义和儒家思想对人的作用看法和要求.
12. 材料中“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表明以法治国很早就有,不是形势所迫才实行的,故A排除;
材料只是强调法律逐渐变成成文法,没有体现“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故B排除;
材料中法律由不成文到成文,说明适应春秋战国社会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的需要,扩大以法治国的作用,故C符合;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表明古代统治者很早就注意法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采用法制的过程是逐步完善的,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取代旧贵族,希望借用法制打击旧贵族,维护自己利益.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的特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能力.
13. A、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为国家选拨了优秀的人才,故此项错误;
B、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而达不到选项说的对官员选拨的垄断,故此项错误;
C、材料中表示的含义是虽然科技制度使得优秀的人才得到选拨,但是在官员中世家大族仍占一定的比例,可见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此项正确;
D、世卿世禄制度材料中未涉及,故错误;
故选C.
本题以科举制度宰相的出身为切入点,细致地考查了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中涉及了科举制度,在学习科举制度时,要对科举制度在隋唐以及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重点把握,同时结合此题要对科举制度进行综合评价掌握.
14. 据所学知识,元朝时期,少数民族统治,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成为元朝末年农民战争的重要原因.故材料中“推翻蒙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主要指民族矛盾引起的.故A正确;
材料中“没有政变和兵变”,说明中央集权有效不错,但不是题干主旨,题干主旨是问推翻元朝的原因,故B排除;
行省制度行之有效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C;
材料中“没有政变和兵变”不能反映君主君主的弱化.故D排除.
故选A.
本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着重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及民族关系政策,了解行省制度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加强的演变的趋势和的特点,行省制度的设置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深远影响.
15. A.时期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是确立和完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故A项正确;
B.“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B项错误;
C.三省六部制隋唐才确立;,故C项错误;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1)确立皇帝制;(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3)颁布秦律;(4)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5)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了解.
16. 材料中“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说明这个制度重视亲情关系,即重视血缘关系,这与C项的西周宗法制相符.故C符合;
A项中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强调亲情关系.故A项排除;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强调仁政、民本思想,并没有强调亲情关系,故排除B;
D项中李贽强调的是追求个性解放自由,不是强调亲情关系,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根据教材中的亲情关系,联系宗法制的特点,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测能力,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7. 古代希腊斯巴达城邦,是少数斯巴达贵族统治大多数奴隶希洛人,其主要活动就是剥削压迫奴隶,镇压奴隶的反抗,并长期对外征战.为了维护统治,稳定政权,斯巴达人特别重视军事素质教育,但对科技文化艺术并不重视.故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符合;
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内容,在希腊城邦后期即在希波战争之后,才出现斯巴达与雅典争夺希腊霸权的局面,而斯巴达贵族弟子的军事身体素质要求以前一直存在.故排除C项;同样D项也不其主要目的.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文明中的城邦制.了古代希腊政治特点、各城邦之间的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了解古代希腊城邦制的特点,认识古代希腊文明时期城邦间的战争冲突也是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原因.
18. 题干反映的是雅典的梭伦有关法律方面的史实,不是反映的罗马,故排除A.
梭伦的这一做法是为了适应雅典民主制发展而制定并颁布的,故B项正确.
克里斯提尼时代雅典确立了城邦的民主政治制度,故B不符合史实.
梭伦的做法还没能达到构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的程度,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考查梭伦制定法律的目的.
关于梭伦改革,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19. 根据材料内容和联系所学知识,这一制度是“陶片放逐法”,其目的是防止少数人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威胁,故B符合;
A项不符合“陶片放逐法”的影响,故排除;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排除C;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是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及伯利克利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20.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制开创于公元前594年,而“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指的应该是民主制度的衰落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日益暴露,材料中内容表明了雅典直接民主存在权力的滥用与误用,因此C符合题意;而A的表述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B的表述不合史实,由于直接民主制产生了很多的弊端,苏格拉底等人死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导致,而不是“仇视民众,主张贵族政治”被处死,故排除;
D的表述不合史实,材料中的事实说明雅典民主被少数政客所利用的结果,反映了直接民主制存在的弊端,因此不能说明雅典民主保护全体公民的利益,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相关知识.要求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注意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掌握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克利伯里改革的内容,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对古希腊及后世的影响,认识其缺陷.
21. 根据题干材料“雅典官员…任职资格审查,…接受公民大会10次的信任投票,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可知其最直接的作用是防止官员徇私舞弊和权力的滥用,故选D项;
A项不是直接作用而是根本目的,故排除;B、C两项在材料在没有体现,故排除BC.
故选D.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了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了解雅典民主:
(1)原因:要求学生从地理、城邦、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等角度分析雅典民主制形成的原因;
(2)特点: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很多高考试题将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政体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3)评价:要求学生既要看到雅典民主制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直接民主制的不足.
22. 材料中强调的由于民主的泛滥,导致法律屈从于民主,由于服从于人的多数,故A项排除;
法律的地位屈从于多数人意愿之下,体现了人治的特点,故B项符合;
材料没有强调法律是否贯彻实施,而是强调法律是否有效,故C排除;
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体现制,突出的就是重视基本的民主原则和重视法律的保障作用,没有法制的基本保障,民主政治就无法实施和运行,故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了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及伯利克利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23. 材料中对地方管理制度的改革,体现在中央集权方面的变革,不属于专制皇权体制内容,故A排除;
材料中的地方自治章程,显然是对旧的地方管理体制的改革,故B符合;
材料中没有体现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故排除C;
材料中显示改革地方管理的文件的分布,没有体现改革后的成效,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晚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了解近代以来由于外来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冲击,晚清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被迫采取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改革措施,注意进行归纳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了解近代晚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下,在制度层面的改革调整措施.认识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4. ACD三项都是体现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宋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两对基本关系的认识,考查宋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25. 三权分割的是宰相的权利,都受制于皇权,不是三权分立制度,故A错误;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都是平等的,故B错误;
尚书省负责执行,故C错误;
材料说的是三省之间是怎样运行的,中书省将起草的诏令呈给皇上,皇上同意后,再给中书省,中书省在转交门下省,经过门下省封驳审议,若有问题则返回中书省,中书省经过矫正,呈给皇上,皇上同意后,再给中书省,中书省再转交门下省,若没问题,门下省再转交尚书省来执行,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本题属于中档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需掌握三省的职责、关系.
26. A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B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符合题意,故B正确;
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
内阁并没有被军机处取代,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收敛性”的含义一是对内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军机处是突出表现;一是对外逐渐走向闭关自守,明清的海禁、闭关自守、广州十三行的设立说明了这一点.
本题属于中档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关键是理解“收敛性”的含义.
27. 材料中“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主要指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逐渐消失,官员选拔和任命标准由以门第到完全按照才学和官职资历,即采用了科举制选拔官员,宋代形成成熟的官僚制度.根据所学,其政治体制的转变,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ACD只是表象,只有B是根本表现.
故选B.
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着重考查了选官制度的变化,了解科举制的实行对政治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认识科举制的实行对政治的影响.
28. 行省是中央的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A排除;
据所学,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掌管地方行政、司法、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不可能仅仅负责征收赋税,故B排除;
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C正确;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关,而中书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着重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了解元朝行省制确立的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认识演变的历史发展趋势.
29. A.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令姚崇并无执行权,强令地方长官执行命令是越权,故A项正确;
B.材料未涉及门下省,不能说明门下省失权,故B项错误;
C.材料未体现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
D.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是因为中书令姚崇越权,并非是藩镇割据,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了解.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30. 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说明郡县制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故A项正确;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盛衰论,故D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及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测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1. 题干阐述了先秦时期天子建立诸侯国,诸侯、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而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制依靠宗法制即血缘关系来维护其政治统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内容的理解.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
32. 服饰象征着等级制度,在西周时期,家族等级关系非常明确,而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制法,导致同一的宗法礼制被破坏;
A、服饰多元与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不符,故排除;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是错误的说法,故排除;
C、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领域百家争鸣,但是与此题无关,故排除;
D、材料只是反映了宗法礼制遭到破坏,故此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以服饰在西周时期与战国时期的不同表现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宗法礼乐制度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并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给定材料时,要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而不是对题目进行断章取义,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宗法礼制,以服饰这一现象为载体.
33.25分)(1)A三省六部制(2分)。

B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4分)
(2)①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制,设中书门下,设枢密院掌握军权,设三司掌握财政权;②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③清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6分)
(3)A雅典所有成年男性公民(2分)。

B①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②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③民主原则:主权在民原则;任期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等(5分)(从三点中任答5小点即可得全粉)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分)
(4)①民主范围狭隘;②公共权力滥用。(4分)

34.(12分)(1)A三省六部制(1分)。

B观点:不同意(1分)

C说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所以不同意设问的观点(2分)。
(2)A影响: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分)。

B决策方式:①古代中国:皇帝决策军国大事;②古代雅典是集体决策军国大事。(2分)
(3)A地理特点:半岛地形,亚非欧路口,多山、多岛、多海湾,平原少、耕地少(2分)B

B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治。(2分)

3515分)(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奠定了古代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世所沿用。(3分,任答两点即可)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2分);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分)。
(3)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4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