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玉溪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

历史试卷

命题人:黄昌怡

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

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

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A、颁布“解负令” B、建立四百人会议

资*源%库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鼓励发展工商业

2、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资*源%库 A.诸侯 B.官僚 C.贵族 D.平民

3、《商君书》:“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国时期“农战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

是  

A.七雄兼并战争         B.百家争鸣局面    

C.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中央集权的形成 

4、“拓跋建成立北魏政权,……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

$来&源: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作者研究中国政

治文明发展史的切入点是

A.朝代更替    B.中央集权    C.社会稳定    D.经济政策

5、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

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6、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资*源%库7、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行了气势恢弘的改革。其内容有

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工业 ②改革了行政制度,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 ③改革土地制度,大力发展农业 ④殖产兴业,建立民族工业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资*源%库 9、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

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

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置产兴业    D.文明开化

10、“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

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

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这则有关戊戌变法的材料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11、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作《放言》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该诗体现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评价历史人物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C.评价历史人物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D.评价历史人物看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12、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下图为“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对此表述不正确

的是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度向全国推广

C.秦律的颁行不能改变秦朝仍是人治社会的现实

D.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形成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

1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

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根本用意是要

求他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1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行者于天下,为仁矣。”何谓五行者,孔子回答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对上述《论语》中的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C.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老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15、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人是最好的动物,但如果他与法律和公正剥离开来,那也

会是最糟糕的动物”,但是他又告诉我们,人类的公正只能在城邦中找到。这段话

主要反映了

A.人们不能脱离城邦生活 B.法律和公正的重要性

C.人类的矛盾性 D.城邦的存在弘扬了公正理念

16、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

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17、1815年2月,拿破仑从流放地秘密返回法国,轻而易举地夺得了法国政权,重登皇

帝宝座,主要是因为

①拿破仑受到了法国农民的热烈支持 ②法国人对复辟王朝的政策充满了不满的情绪 ③拿破仑拥有强大的武装 ④拿破仑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8、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裕。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苟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认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  B.分阶段逐步展开 

C.直接参与国事  D.保障人民的权利 

19、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④

20、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

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21、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要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2、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申说:“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

23、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

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刻意保持欧陆大国的势力均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逐渐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24、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这段材料说明 

①英国反对缔结处置德国的和约  ②英国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不公正的  ③劳合·乔治预感到德国复仇主义者的威胁  ④《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激化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③④

25、周恩来1920年赴欧留学之初,便在撰写的第一篇旅欧通信中写道:“吾人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他因此质问:“然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材料反映了一战带给人类社会的哪些影响?

①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一战引起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③反战运动、和平主义思潮高涨 ④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1939 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 “这是老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 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 吗?”这段材料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坚持绥靖政策

27、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B.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28、凯南八千字电报指出:“我们面对这样一支政治力量,它狂热地为之献身的信仰认为:若要使苏维埃国家获得安全,就应该,也必须扰乱我们社会的和谐,推毁我们传统生活方式……(苏联)势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必须以实力遏制苏联。”从这段材料我们看出凯南提出遏制理论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B.战后的和平愿望强烈

C.苏联努力扩大势力范围 D.美国的霸权政策

29、“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尽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此目的。”贝尔福发表此宣言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犹太人建国         B.支持阿拉伯人建国   

C.对巴勒斯坦分而治之   D.削弱自己的对手奥斯曼帝国 

30、下图反映的是1972年的越南战争中,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对平民百姓和村庄狂轰滥炸,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弱惊吓地四处奔跑的情景。这幅照片不久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于是一场反战浪潮重又兴起。美国反战运动表明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①美国在越南作战在道义上是不得民心的 ②世界和平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③霸权主义越来越站不住脚 ④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国语·晋语》说:“事君不贰是谓臣,好恶不易是谓君。君君臣臣,是谓明训。”“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无叛质。”材料所体现的原则

A.是宗法分封制实施的基础 B.为君主专制提供思想基础

C.使周天子具有绝对的权威 D.使周王室严格控制了地方

33、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

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削弱相权        B.废除丞相制     

C.限制君权        D.实行三省六部制

34、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专制制度的松弛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社会风尚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兴起

35、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子吴王恪好打猎,损害当地田苗,御史柳范奏弹其非法。太宗闻知后对侍臣们说:“权万纪(李恪的老师)辅佐我的儿子,不能纠正他的过错,罪该死。”该故事主要表明唐太宗时期

A.皇权受到了御史的制约 B.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

C.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 D.御史纠弹权限较为广泛

36、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1840~18951895~1911191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
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
比重(%)82.528.144.237.375.568.1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近代美国在华投资份额不断增长

37、从1860年到1862年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至少有650万银元的华人资本流入了上海租界。1917年的《上海闲话》感叹:“咸丰末太平军之役,为江浙及长江一带人民聚居上海租界之造因。”这揭示出的本质问题是

A.太平天国运动使江浙一带的经济受到摧残

B.列强借助太平天国运动建立租界聚敛财富

C.上海因对外开放成为江浙民众向往的地方

D.上海租界比其他城市的租界更具有吸引力

38、《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的特征是

A.以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目标

C.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任务 D.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39、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布尔什维克革命学说是五四时期汇集的学说中新近增加的一种,否则五四时期就只有较老的论题。这说明

A.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占主流 B.先进中国人已开始探寻俄式道路

C.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最深刻 D.五四运动前的思想界相对保守

40、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奇生认为,抗战胜利前的国共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党内有党、国中有国、一国两制。国共关系史上出现“党内有党”的局面,得益于

A.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阶段纲领 B.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 D.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的推动

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3小题,共40分,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

31.(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 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32、(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战前后,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图一和图二说明欧洲版图变化的概况及其原因。并简要概括说明这一变化对欧洲政治局势产生的深远影响。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战前的欧洲

33、(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把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天朝观念击得粉碎。中国的知识分子突然意识到,自己不仅不是世界的中心,反而自己根本在“世界”之外。早期的洋务运动和变法改良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要以自我为本,但是随着危机的深化,随着对外部世界的进一步认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日益激进,觉得中国非彻底改变而不能生存,……对自我、对传统彻底否定,号召“打倒孔家店”。

——项飚《找一个新世界:近现代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及变化》

材料二 以甲午战争失败为契机,广大民众的爱国激情空前高涨,对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加不满。……于是,在辛亥革命前,以民族革命作为政治革命的发动手段,以政治革命来达到民族革命的复兴目的,就成为了当时革命者的一种共识。从这时起,中国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成为了一种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状态,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也进入一种自觉的态势。

——李禹阶《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的转型》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中国近代化的内涵及其共同的历史背景。(7分)

玉溪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CCADC 6-10 BADBD 11-15 ADDCA 16-20 CCAAC 21-25DAADB

26-30 DDACA 31-35 DBCCD 36-40 BABBC

二、非选择题

31.

(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6 分)

(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6 分)

32、

变化:(8分)
1、奥匈帝国不复存在,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
2、德意志帝国不复存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东部大量土地归波兰所有;
3、沙皇俄国不复存在,俄国面积缩小,波兰和芬兰复国;
4、奥斯曼土耳其不复存在,西部大量土地划归希腊。
原因:(3分)
1、同盟国战败,德奥土三国不同程度上遭到协约国瓜分;
2、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灭亡,苏俄陷于内战,芬兰和波兰乘机复国;
3、东欧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影响:(4分)

顺应了战后民族自决的潮流,使东欧民族矛盾缓和,有利于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战后欧洲版图变化,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宰割基础上,引起了民族主义复仇情绪,推动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二战的爆发。

33、

(1)材料一:天下、天朝观念的破灭;自我为本改造中国的失败;彻底否定自我。

材料二:爱国主义意识高涨;以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交织的方式自觉建设国家。(6分)

(2)内涵:材料一: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材料二:民族意识的近代化;政治制度的近代化。(3分)

共同的历史背景: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屈辱和危机;西学传入的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救亡图存意识的不断发展。((4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