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云南省昆明三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云南昆明三中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命题人:王润曦 审题人:王征 考试用时: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2.《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3.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分别是( )

A.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B.中朝 中书门下 内阁

C.中朝 内阁 军机处D.尚书台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4.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5.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蒙汉矛盾  

C.加强控制地方   D.发展地方经济

6.明王朝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如万历《东昌府志》则言“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又如兖州府郓城县,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据以上材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政府重视推广棉花种植        B.棉花种植利润较为丰厚

C.棉花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民族交流促进棉花种植

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与“客观之诗人”在学风上更接近的是( )

A.儒家的天人感应         B.道家的无为无用

C.理学的格物致知        D.心学的本心灵明

8.下面是晚清时期战争债务赔偿来源表,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战争债务赔偿时间地方来源海关来源中央国库来源
1902--191016400万两3300万两2700万两

A.清政府军事失败阻碍了工业发展 B.巨额赔款给清政府带来财政危机

C. 清末财政已较多依赖从地方索取 D.清朝中央集权已经受到地方威胁

9.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

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0.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1.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12.曾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过的周作人回忆说,当时(1898年)如果某个学生中了秀才,学堂就会挂牌出来,隆重庆祝一番。这说明当时的新式教育( )

A.不可能培养出实际有用的人才 B.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科举考试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13.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此材料主要意在( )

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         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

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         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

14.孙中山一辈子崇敬马克思,称他为社会主义的“圣人”,“集几千年人类思想的大成”,但是,始终不同意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提倡:“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师马克思之意”指的是( )

A.提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B.积极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C.主张人民民主主义 D.节制资本发展民生

15.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

(3)有相当数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毛泽东选集》)这段材料论证了( )

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 D.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

16.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进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17.《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小岗村的变化反映了( )

A.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

C.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18.在1966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加拿大从以前追随美国投票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变为弃权。这表明( )

A.中国外交的冰封局面已被打破 B.加拿大已经有意缓和中加关系

C.加拿大外交逐渐摆脱美国干预 D.中加在联合国里达成一定共识

19.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 )

A.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B.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C.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D.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20.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的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1. 1555年,德国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协议由各邦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22.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水平的差异 B.文化环境的差异

C.国际地位的差异 D.政治制度的差异

23.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 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见英国( )

  1. 下院成为权力中枢 B.贵族与平民矛盾得以缓和

C. 贵族制度已经消失 D.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24.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C.解决了集体决策中权力分配问题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云南省昆明三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25.英国人Sir John Tenniel所画的历史漫画《Dropping the Pilot(俾斯麦下台)》(1890年)非常有名。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免去俾斯麦职务的应该是( )

A.帝国皇帝

B.内阁成员

C.帝国议会

D.联邦议会

26.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财富资源的猎取

27.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斯大林体制建立

28. 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通过《紧急银行法》,设立房主贷款公司作为政府代理机构,其主要任务在于提供房主房屋贷款,避免因缴不出房贷而被迫丧失房屋所有权。该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推行国家干预 B.恢复金融秩序 C.保障社会民生 D.恢复工业生产

29.霍布斯鲍姆认为:“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的复杂体。”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以来(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B.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C.现代化模式趋同发展 D.“国家经济”丧失独立性

30.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

A.达•芬奇 B.毕加索 C.塞尚 D.莫奈

卷(非选择题40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3110分,第3215分,第3315分,共40分。)

31.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A: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B: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C: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D: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指出关系4分,阐释6分)

3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但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文人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

——摘编自周宁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6分)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评价。(9分)

33.(15分)【世界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10分)

(2) 结合史实分析这两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5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2345678910
ABCCCDCCCD
11121314151617181920
DBADBDCBBB
21222324252627282930
BDACACCCAB

31.答案示例:A(明清时期):关系: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4分)

阐释:明末清初,统治者为防范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禁海”。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6分)

B(近代前期):关系: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同时大量从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分)

C(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系:被孤立、被封锁。(4分)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使新中国隔绝与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外。(6分)

D(改革开放以来):关系:对外开放、积极参与。(4分)

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积极与各国发展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促使中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对内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6分)

32. (1)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2分)科举制度落后、闭塞,不能选拨出适应近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2分)清末新政的推动;(1分)袁世凯等人的努力。(1分)

(2)评价:积极方面:建立了新式学堂,培养了许多适应近代化需要的新式人才,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3分)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儒家传统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3分)

消极方面:造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失落和不安;导致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的一度不稳;传统文化一度遭到冲击。(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3.(1)一战后:强调容忍,不顾后果;不区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认为通过谈判和妥协就能制止战争。

二战后:强调大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主导作用;以反核为核心;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为宗旨。(10分)

(2)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5分)

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