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直接作答无效。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在评价宗法制时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材料最能说明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宗法关系成为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

C.“君权神授”是这种结构的指导思想

D.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各级官吏为地方宗主

2.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 )

A.小农经济形成 B.工商食官出现

C.中央集权加强 D.江南得到开发

3.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4.“留养承嗣”是清雍正年间制定的制度。即死刑犯为独子,而祖父母、父母年老无人奉养,经皇帝批准,可以改判重杖一顿、枷号示众三个月,使其能免除一死,侍奉祖父母、父母。这表明( )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纲常伦理是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C.封建法律制度缺乏严谨性 D.“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5.公元前6世纪,当中国处于春秋争霸礼崩乐坏时,希腊雅典正静悄悄地举行一场民主的盛宴,欧洲政治文明与思想文明的源头正在形成。对当时东西方状况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B.中国出现了主张中央集权的思想家韩非子

C.当时雅典出现公职人员津贴制 D.希腊民主制正处于奠基和形成时期

6.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  )

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 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

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 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

7.《全球通史》记载:“1757年,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由于老威廉·皮特进入英国内阁。皮特将财力集中于海军和殖民地,同时资助在欧洲继续作战的同盟者、普鲁士的腓特列。他的战略正如他所说的,是在德意志平原上争取到一个帝国,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材料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指

A.英国内阁发展成一个法定组织 B.英法战争此时发生了重大转折

C.在欧洲培植了牵制法国的势力 D.帮助普鲁士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8.托克维尔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历史国情

C.联邦宪法是一件中看不中用的艺术品 D.联邦宪法排除外部思想影响独创发明

9.钱乘旦教授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这段阐述中凸显了(  )

A.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 B.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权
C.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 D.各政治派别认同了宪法的价值

10.《茶叶大盗》一书揭示:1840年代,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均深入休宁、武夷山,盗取珍贵的茶叶资源,转往印度种植,从而将茶叶贸易在中英贸易结构中大大降低,使东印度公司大发横财。据此可知当时

A.英国利用茶叶走私扭转贸易逆差 B.中国对英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中国闭关锁国体制逐渐趋于瓦解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物种流动

11. 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12.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4.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陈独秀意在

A.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B.明确五四运动的目标

C.呼吁中国各界团结救国 D.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5.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 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 D.“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

16.美国学者本杰明·杨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一书中写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向政治现实主义的时期。”这里的“转向”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找到了一条正确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B.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基干力量

C.纠正了革命中的“左”倾错误路线 D.逐渐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政治态度

17.1937年8月,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抵达上海考察,一个月后,他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写道:“就我对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共同的事业”指的是

A.国共第二次合作 B.反抗日本侵略

C.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开辟敌后战场

18.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19.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 ( )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B.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

C.确立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20.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C.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D.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21.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2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23.《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24.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25.《2月19日》宣言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了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26.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2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B.企业管理制度

C.政治制度 D.教育制度

28.隋唐时官方对曹操的评以肯定为主,认为他是大英雄;到了北宋则完全相反,从官方到民间对他的评价都以否定为主。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B.宋代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C.理学发展为官方统治哲学的结果 D.宋代市民文学发展的结果

29.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

A.雅典公民崇尚自由精神 B.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C.雅典公民没有法律意识 D.雅典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3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四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女性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近代社会变革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成为衡量社会变革程度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路德极其重视教育,他强调国家兴办学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他认为,开展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因此,他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与贫富都要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路德希望成立女子学校,女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每天用德语或拉丁语读一个小时的圣经。路德的教育计划的实施者菲利波·梅兰托内曾下令建立由女教师任教的女子学校,女学生在那里学习1—2个小时,学习期限为1—2年。

——《宗教改革时期的女性》

材料二 维新派兴办女学是基于他们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更突出的是,他们不仅把兴办女学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且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维新派在19世纪后期所掀起的创设女学堂活动,可谓轰轰烈烈,其规模、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连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和开明派也参加进来。

——陈文联《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历史考察》节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教育观及该教育观所产生的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派关于兴办女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3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汉武帝原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地方监察法规,即《刺史六条》,规定对地方官吏按以下六条监察: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 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详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恬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 货赂,割损正令也。

(注:石,是粮食的计量单位。汉朝郡守的体禄为两千石。)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刺史六条》监察的主要对象和内容。(6分)(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刺史六条》。(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豹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材料二 ……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君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1)依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革命是如何实现“议会至上”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过程是如何体现“妥协”的。(4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

——摘自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1918年)

材料二 是故受屈人民当联合受屈人民以排横暴者。如是,在欧洲则露(俄国)独(德国)为受屈者之中坚,英佛(英、法)为横暴者之主干;在亚洲则印度、支那为受屈者之中坚,而横暴者之主干亦为英佛;而米国(美国)或为横暴者之同盟,或为中立,而必不为受屈者之友朋,则可断言也。惟日本则尚在不可知之数。

——摘自孙中山《支那革命为欧洲列强所最忌——致犬养毅书》(1923年)

材料三 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持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

——摘自《孙中山选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主张。(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出现的国内外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B2.C3.A4.B5.D6.B7.C8.B9.D10.D11.C12.D13.A14.C15.D16.D17.B18.C19.B20.C21.A22.B23.C24.B25.D26.B27.C28.B29.B30.B

31.

(1)教育观:教育是利国利教的事情,国家、家庭、教会应当使所有儿童(不论男女和贫富贵贱)入校接受教育。(2分)影响:有利于新教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6分)

(2)评价:以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为指导,兴办女学,宣传变革,有助于促进女性的觉醒和解放,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其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兴办学堂、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思想与实践,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3分)

32.

(1)对象:强宗豪右;二千石以上的高等官员和官员子弟(答郡守长官也可)。(2分) 内容:以强凌弱,侵渔百姓;不奉诏书,违背典制;滥施刑法,不遵法纪;依附豪强,收受贿赂。(4分,答出3点即可)

(2)简评: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但是以集权为出发点,作用有限,机制不完善,到后来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4分)

33.

  1.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王权;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通过代议制政体确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6分)
  2. 妥协: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妥协;通过《权利法案》,既保留了君主,又确立了议会主权。(4分)

34.

(1)军阀混战是阻碍民主共和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联合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工农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3分)。

(2)一战后,民族危机严重;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受挫;中共领导的工农运动的发展。(五取三,每点2分,共6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