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新疆生产建设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兵团二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月考(2017.4.18)

兵团二中历史备课组命题 范围:必修一 选修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A.宗族制度彻底瓦解 B.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宗法制度开始下移D.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2.张集馨,清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此事例反映了在清朝

A.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B.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

C.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 D.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

3.秦代设立的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一职,银印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汉初仍然沿用。到了汉成帝时,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这反映出

A.御史大夫权势日重B.汉代君权有所削弱

C.宰相制度日益完善 D.御史大夫职权未变

4.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由此可知,唐太宗的政治理念是

A.谏官十明君→皇权加强 B.昏君十良言→社会动荡

C.昏君十奸臣→国破家亡D.明君十良臣→治世良方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2017·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4)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潁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31       

C.公元前315年       D.公元前214年

7.《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8.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9.《草子木》一书中记载,元世祖“立中书省以总庶务,立枢密院以掌兵要,立御史台以纠弹百司”。世祖尝言:“中书朕左手,枢密院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这说明元朝(  )

A.形成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和军权D.皇权受到更多的制约

10.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

C.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D.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

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12.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对罗马共和制度做过这样的评述: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地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

A.实行直接民主制           B.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行贵族政治            D.王权与族权相结合

13.古罗马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异邦人的法律地位逐渐得到承认,并设立了专门审理涉外民商事纠纷案件的外事裁判官。外事裁判官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创制了以外事裁判官告示为主体的万民法;另一方面创立了审理涉外案件的程式诉讼程序。这反映了古罗马法

A.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B.侧重缓和民族矛盾

C.秉承习惯法的基本原则 D.案件审理程序复杂$来&源:

14.有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议会内阁制,以及由两个政党竞争执政的两党制,成为以后出现的民主国家普遍效法的基本政治制度。可是从真正的民主意义来考察,当时的英国还不能称为民主国家。”这么说的依据是当时英国

A.人民的选举权受到严格限制B.国王依然有强大的政治权力

C.内阁向议会负责,缺乏实权 D.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15.2016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选举将于11月8日举行,同时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及参议院100个议席也会进行改选。美国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体现了

A.联邦体制原则B.总统中心原则 C.议会中心原则D.主权在民原则

16.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赋予人民选举权B.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限制了皇帝权力D.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17.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水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18.1831年英国辉格党领袖格雷出任首相后,提出了议会选举改革方案,但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获国王批准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胜。第二年议会通过改革方案,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这表明此时英国

A.工业革命刚开始,贵族仍然拥有较强实力B.工业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方式扩大政治权利

C.首相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对国王负责 D.议会、内阁和国王形成“三权分立”构架$来&源:

19.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D.巴黎公社期间

20.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新疆生产建设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 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21.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 1901年后,中国出现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宣传西方政治哲学、文化学说的名著,如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与史可法、郑成功、文天祥、岳飞的书刊同时风行。1902年4月26日,为纪念南明永历帝覆亡242周年,著名知识分子章太炎等发起大型纪念会。这表明

A.知识分子以“反清复明”为革命旗帜B.把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相结合

C.革命者宣传民族英雄以反抗西方侵略者 D.革命者把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23. 1923年陈独秀说:“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革命运动中主要分子而论,却大部分不出于纯粹的资产阶级,而属于世家官宦堕落下来非阶级化之士的社会;这种非阶级化的‘士’之浪漫的革命,不能得资产阶级亲密的同情。”此评论意在强调(  )

A.争取资产阶级参加革命      B.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C.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无关   D.国民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24. 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这表明(  )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来&源:

25.《申报》刊登上海市抗敌后援会致江苏省政府的电文:“日来贵省沿京沪路密迩本市各县之居民,纷纷迁入我市,冀免战祸。惟是本市人口膨胀……则粮食亦必发生恐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卢沟桥事变爆发B.南京沦陷

C.八一三事变爆发    D.九一八事变爆发

26.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表》,对表中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家庭成分社会出身
项目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绅士商人学生军界工人务农
数量7174126915102253
备考全县参议员91名.内有候补议员12名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群众基础相同

27.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覃、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材料表明当时

A.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B.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28.史载:某年10月底,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分向徐州东西前进……政府军……由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指挥。11月6日,战斗开始……南京、上海等处出现抢米风潮,秩序大乱。该战役 (  )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标志着中共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C.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2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政协“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改变

3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的政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

  1.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C.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31.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32.在东亚地区“率先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敌对的冷战结构”的事件是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日本在美国扶植下崛起D.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仁宗亲政后,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其原因除了仁宗性情宽厚,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之外,还有: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勒石三戒,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为,入而跪读,其约有三:……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至仁宗时期,“祖宗之法不可废”正式提出。
    北宋吸取了五代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官势力的过分膨胀以至于威胁社稷,宋自建国初就确定了“以文官治天下”的国策。宋实行“兴文教,抑武事”,大兴科举,取士不再以家室门第为标准。
    ……仁宗则运用政治手段培养了独立于皇权和相权的第三股势力——台谏,其实力渐渐增长,得以与相权相抗衡。
    ——王润生《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仁宗亲政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成因》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在限制皇权的斗争中, 始终做着顽强的努力。而宋代皇帝在被“批龙鳞,犯天颜”之际虽时有震怒,但是多数情况下允许甚至鼓励直言。
    士大夫制约皇权的另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将手诏焚烧,并让使者传话: 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
    制约皇权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危险。与皇帝相比,士大夫个人毕竟人微言轻,传统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大原则不可也无意更改,便想方设法,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目的。 苏辙言: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神权、史官之权被宋代士大夫充分发挥,犹如尚方宝剑,成为制约皇权的有力武器。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年出现士大夫政治的原因。(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士大夫政治限制君权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与两则材料分析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响。(8分)
  1. 原因:宋仁宗的个人品格;北宋祖宗家法的要求;以文治国的政治取向;制约相权的需要。(答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共4分) (2)方式:对君主进行的激烈抨击与劝谏;直接抵制君主错误的旨意;利用神权与史官之权制约君权。(答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共4分) 影响:重用由文人构成的士大夫集团,有助于加强北宋的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有助于统治的稳定。(4分)

3313分)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1789年11月)

材料二 (根据1832年议会改革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 个中等城市各得1 席。……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

——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

材料三《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及其要求。(2分)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没有完全解决普赖斯的不满?为什么?(5分)
  3. 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3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案】(1)不满:代表权不平等(议员选举制度的代表性不够)(1分)

要求:改革议员选举制度,扩大选举权。(1分)

2)依据:选区人口(1分)

原因: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2分)

解决:没有(1分)

原因:贵族、地主的代表在下院仍占相当大的比例。(1分)

3)趋势:逐步取消了对享有选举权关于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享有选举权的范围逐步扩大;议会代表权不断下移。(3分)

4)特点:和平性、渐进性(2分)

认识:民意的代表性标志宪政的民主发展程度。民主权利的获得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宪政框架下可以实现民主的和平推进。(任答一点得1分)

34、(14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激素和新的活力。然而,时至明清之交,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步入衰世,不仅丧失了汉唐王朝的恢宏气度,就连宋元时代的精明眼光也不复存在。封建统治者所关心的,已经不是如何向外开拓,而是兢兢于闭关自守。

——王翔《对外贸易与中国丝绸业的近代化》

材料二 这次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 “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它反映了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被后人誉为 “首次被发展中国家宣布进行南南合作的会议”,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更是意义深远,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通过此次会议,在非洲大陆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沐涛《再论现代中非关系》

材料三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顾骏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 阅读材料一并联系所学,分析明清统治者“兢兢于闭关自守”的影响。(4分)
  2. 材料二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史实,概括这次会议对新中国对外关系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4分)
  3. 阅读材料三,分别指出“世界走进中国”和“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开始标志。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6分)

【答案】

(1)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4分)

(2)会议:万隆会议(1分)

影响:新中国打开中非交往的新局面,形成与亚非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掀起不结盟运动,冲击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4分)

(3)标志:1840鸦片战争,1978改革开放(2分)

表现:政治上,调整外交政策为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如参加和主办APEC会议,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

经济上,初步形成合理的对外开放格局;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4分)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未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

第一条 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 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武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四种(二分、一分、五厘、一厘)。

第三条 一圆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

……

第八条 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

第十二条 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

第二十条 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

——摘编自沈云龙《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9分)

答案(15分)

(1)受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实行银本位制度;规范、统一。(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有利于改变晚清币制的混乱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近代转型。(9分,任答三点即可)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