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河南省台前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台前一高2015-2016学年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60分(共30小题 每题2分)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在多维视野中考察概念范畴的大小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历史。下列对中国农耕经济中的概念范畴的大小,表述准确的是 ( )

  1. 自然经济 > 小农经济 > 自耕农经济 B.自耕农经济 > 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C.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 自然经济 D.自耕农经济 = 小农经济 = 自然经济

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结论的是( )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4、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5、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6、读下表,表中内容表明这一时期( )

河南省台前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注: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进口净值指进口总额减去出口总额的差值。)

A.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扩大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逐年下降

C.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D.中国市场商品总量由增到减

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 )

①轮船招商局 ②江南制造总局 ③京师大学堂 ④开平煤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8、阅读《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
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
电报1835年1871年1886年
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
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

①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

③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河南省台前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引发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货币需求大增

10、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

①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②20世纪20年代中期,企业每况愈下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企业重新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④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 ⑤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12、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计划经济,政府控制

13、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春节时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1988年底,山东临沂市九曲乡农民褚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光荣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副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C.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D.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给农民带来实惠

14.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

A.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15、1964年6月,毛译东说:“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这反映出(  )

A.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B.“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C.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D.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16、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17、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基本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一汽是大众、奥迪和丰田,上汽是大众、 通用,东风背后有标致、雪铁龙、日产??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

  1. 中国汽车制造业落后于世界 B.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C.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D.中国汽车企业已被外企吞并 。

18、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我们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联)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这一思想(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

19、前苏联流传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20、.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 、“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美国

C.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意大利、法国、荷兰

21、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 )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自由竞争和贸易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实施社会保障 D.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22、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发生这种变化的有利条件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B.欧洲共同市场的形成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23、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凋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 )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这一时期形成的主要动因是( )

A.新航路开辟B.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进行D.第一次世界大战

25、19世纪末,英国的资本集中日趋加强。与美国、德国相比,英国在金融、棉纺、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资本集中程度较高,在化学、电力等行业的资本集中程度不仅低于美、德,甚至低于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传统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B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逐渐落后

C 对新技术的吸收较为缓慢 D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过于严重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
河南省台前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7、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1943年7月分别发表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充分说明 ( )

A.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

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

28、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29、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

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 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30、“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A.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B.使欧洲从此居于世界中心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直观反映了大国兴衰历程

  1. 非选择题40分(共两题 每题2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
995-998年400万贯100
1004-1008年450万贯113
1058年700万贯175
1064-1068年846万贯212
1077年879万贯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4分)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材料三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分析自16中期起“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这一现象? (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4分)

高二历史考试题答案

BAABB CDCCC BDCAC CBBCA BACCC DABDD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4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2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2分)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2分)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2分)

1)原因:封建经济高度发达,中国手工业品畅销国际市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4分,每点2分)

手段: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对华输入鸦片;勒索清朝大量赔款;与清朝协商关税;强迫中国开放通口岸;在通商口岸非法开设工厂。(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2)有利条件: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6分,每点2分)

(3)认识: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4分,,任答2点给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