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淇县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淇县一中教科处命题 (2016.3.3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试卷自己留存。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

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针对哪些人而言( )

A、雅典的自由民 B、雅典平民 C、雅典贵族 D、雅典的执政官

2、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实现公民真正平等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3、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4.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

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D、庇西特拉图改革

  1.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

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 ( )

A、雅典面临外族人入侵的危险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D、自然灾害的威胁

6.作为一位雅典的公民,阿帕亚年收入100麦斗,他不能拥有以下哪项权力( )

A、参加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B、通过抽签,成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C、当选为“四百人会议”中的一员

D、按照“遗嘱法”,把遗产交付给自己的侄子

7、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

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

B、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D、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8.古代雅典主要政治体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 B、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

C、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D、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9、梭伦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提高雅典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是( )

A 、 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

B 、 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种手艺

C 、 改进水渠灌溉系统

D 、 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

10、梭伦改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

A、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禁止粮食出口 D、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1.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

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

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3、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1.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

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5、《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

问题是( )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1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 )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17 、商鞅把礼乐、孝悌、仁义等看做亡国之俗,将其统称为“六虱”,因“而

在思想文化领域“燔诗书而明法令”,从“六虱”内容看出其所焚诗书应多

为( )

A、道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诸子百家学说

18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

于( )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19 、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20、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2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 )

A、整顿吏治 B、汉化政策 C、实行府兵制 D、颁布均田令

  1. 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

了 ( )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2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24.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1.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

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

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

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

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B、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 从社会发展和进步、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看,以下改革事件最符合这一标

准的一组是( )

A、商鞅变法与庆历新政 B、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C、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D、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28. 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29.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革除北宋时弊,

主张改革。其改革主张的核心是( )

A、整顿吏治 B、轻徭薄赋 C、精简军队 D、限制“恩荫”

  1. .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
    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 )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政府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
  2.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

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33.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1. 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

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 B、拥护变法的人

C、反对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35、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矛盾

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36.王安石改革措施中,对民众有一定缺陷的措施是 ( )

①方田均税法 ②青苗法 ③蓦役法 ④均输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7.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 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1. 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

①信仰得救 ②因信称义 ③简化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9、利马窦来华传教,当时传到中国的基督教派别是( )

A、天主教 B、加尔文宗 C、路德宗 D、东正教

40、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

A、加尔文宗 B、路德宗 C、英国国教 D、胡格诺派

第II卷(共40分)

41、阅读材料:(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

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诲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等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4分)
  2. 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3分)

(三)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什么?(3分)

(四)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顾内则不能无以在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愢愢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何故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摘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民举息于豪民,今之贫民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三:(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四:(王安石说)“臣以为,苛能摧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材料五:(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 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结合北宋中期的背景,概括说明王安石采取以上措
    施的目的及与苏辙意见相左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五回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

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7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北魏孝文帝的什么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者兼山泽”

吗?为什么? (6分)

(二)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三)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3分)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1--5 C D B A B 6-10 D D D D A

11-15 B A B D C 16-20 B B C B A

21-25 D B A C D 26-30 B D A D A

31-35 B B A B B 36-40 B C C A C

  1. (1)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为其提供经济条件;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其提供思想条件;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也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4分)
    (2)主张:“因信称义”;“先定论” 共同点:“信仰得救”(3分)
    (3)加尔文 理由:人在现实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鼓舞
    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3分)
    (4)实质:一场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2分)
  2. (1).北宋中期,政府面临着财政、政治、边患危机。为了富国强兵,稳定统
    治,王安石进行了变法。他试图用青苗法限制高利贷商人的盘剥和土地
    兼并,增加政府收入,以法令形式处理国家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问题。
    而苏辙却站在大地主立场上,反对国家向农民借贷,二人必然对立。(6分)
    (2)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认王安石变法是“设
    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为此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
    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7分)
  3. (1)均田制。(2分)不能。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

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4分)

(2)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6分)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3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