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

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60分)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材料中“同志”的基础是
  1. 宗法制
  2. 分封制
  3. 礼乐制
  4. 井田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同志的基础是同姓”,即宗法制,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

2.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1. 大体形成于西周时期
  2.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3.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4. 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籍田”之礼大体形成于西周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思想,不能体现出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材料信息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说明“籍田”仪式强化了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

3.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1.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2.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3.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4.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D

【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D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C项错误。

4. 汉朝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1.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2.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3.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4.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结合材料可知,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是对历史时间的阐述,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是对这件事的功能性定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首先要先理解什么是历史观点、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辨明四者的区别和内涵。再结合材料中所述的桑弘羊改革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解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答案。

5.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1.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2. 加剧全国人地不盾尖锐程度
  3. 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4. 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答案】D

【解析】北宋政治中心在北方,故A项错误;“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只是加剧了南方人地矛盾,北方则是缓和了,故B项错误;唐代北方户数占54.5%,北宋北方户数减少到40.9%,这体现不出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故C项错误南方户数由唐代的45.5%,增长到北宋的59.1%,这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

点睛:农业文明时代户口数据往往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情况,户口数目越多说明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反之就越少。本题中北方户数由唐代54.5%下降到北宋40.9%,说明北方经济的衰落而南方户数由唐代的45.5%增长到北宋的59.1%,则说明南方经济的进步,由此判定答案。

6.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1.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2.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3.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4.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儒学逐渐回归先秦儒学,故A项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7. 据史科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

  1. 背景相同
  2. 目的相同
  3. 对象不同
  4. 内容相同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两朝的分封都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故B项正确;明清是不同的朝代分封的背景自然不一样,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清两朝分封的对象都是皇子,故C项错误;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说明明清两朝分封内容不一样,故D项错误。

8. 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虽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飞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
  1.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2. 耕地面积逐步较少
  3. 土地來并愈演愈烈
  4. 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人口和人均土地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就更加有必要性,即精耕细作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中的人地矛盾严重,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加剧,并不能得出是因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缘故,B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人均土地面积,不涉及土地兼并,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但不能得出抑商的重要性,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D错误

点睛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社会人口剧增主要原因是康熙年间颁布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政策和雍正帝的地丁银制度,取消了人头税,使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致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9.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1. 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2. 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3. 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4. 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皇帝是道光帝,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慈禧太后没有体现出奴颜和谀态”,民族抵抗意识也没有全部丧失B项错误;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故D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奴颜和谀态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抵抗意识也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

10.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街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人数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总署大臣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
1861-1868年753
1869-1875年1054
1876-1881年1255
1882-1884年1264
  1. 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 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3. 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4. 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答案】D

【解析】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占有的比例较大,之所以这样设置官职,主要是为了推行洋务运动的需要,故D正确;表格中官职并不是政府机构半殖民地化,故A错误;表格主要目的是满足洋务运动需要,不是政治近代化,故B错误;材料中是中央官职任命,不涉及地方官职,故C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1. 有人指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成变法,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在辛亥革命前的近半个世纪,中国在磕磕绊绊之中已艰难地启动了这一新的历史进程。贯穿“这一新的历史进程”的主题是

  1. 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
  2. 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3. 使社会走向开放文明
  4. 维护清朝统治秩序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没有民主色彩,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体现出抗击西方侵略,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没有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故D项错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新政都是向西方学习,都促进了中国近代文明的进步,故C项正确。

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的选项。本题A项不符合洋务运动,B项不符合清末新政,D项不符合戊戌变法,由此排除。

12. 《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下图),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

  1.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激励人心
  2.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
  3. 民主共和的建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4.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材料“19149”“这张图里中国小孩居世界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辛亥革命一举推翻千年帝制而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信心与自豪,故C项正确;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故B项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点睛:图片型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做好这类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特别是突出对题目提供的图片进行仔细分析,这要求做到“三看三思”:1、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2、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13. 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

  1. 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2. 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3.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4. 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的三个条件在中国不存在,显然对于中国革命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故C正确;A是八七会议;此时国共对峙已经开始,故B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提出,故D错误。

14. 国民政府某次电文写道:“据前、昨两日,日本内地军队向韩、满运输者甚多……以中判断,不久彼必有进一步之动作,我北平城内及其附近,尤应严防,若我能积极准备,示人以无机可乘,并随时作抗战,则或可消弭成端。“这一电文针对的是

  1. 九一八事变
  2. 华北事变
  3. 西安事变
  4. 七七事变

【答案】D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

点睛时空意识是高考必考的五种基本素养之一,本题考空间意识。解题的关键是高度关注材料中的空间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

15. 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内容
社会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1. 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感望强烈
  2. 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3. 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4. 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故B项正确;A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误,错在“始终”。

16. 下表是“一五”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1953年1957年
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112种231种
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115种301种
  1. 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
  2. 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3.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突出
  4. 计划经济体制遂步建立

【答案】D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国家管理的物资数量自1953-1957年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能力力度加大,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配和管理的物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不能直接得出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从图中不能直接得出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突出B、C两项错误。

17.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的两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使中国开启了新的纪元,这就是广东农民的逃港潮和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这两件事表明

  1. 时代需要对外开放
  2. 改革开放的序幕被揭开
  3. 对内改革势在必行
  4. 国家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农民的逃港潮和安徽农民包产到户都是因为生活困难,这表明当时中国必须进行改革,故C项正确。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不能体现需要对外开放,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B项;虽然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是经济,但不能由此得出国家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排除D项。

18. 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1.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2.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 坚持以联台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美国、俄罗斯、欧洲均是当今世界多极化力量的重要成员,显然中国外交主要目的构建平衡的大国关系,故D正确;A错在全方位,材料只提及部分国家;B中独立自主外交思维材料中没有体现;C中联合国材料没有体现。

19. 古代雅典公民很少直接经商,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同时法律禁止个人过多兼并土地。这一现象

  1.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2.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3. 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4. 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答案】D

【解析】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一方面是提高公民地位,另一方面主要是增强公民对于城邦土地认同感,故D正确;经商少不能说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故A错误;材料是增强城邦集体意识,故B错误;材料不涉及平民债务信息,故C错误。

20. 下面是《十二铜表法》各部分(含补充条款)的条目数量统计表。由此可见

传唤审判执行家长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侵犯他人)公法宗教法
9条4条8条6条11条11条10条31条7条11条
  1. 法律与政治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2. 罗马法非常强调想治危害政府的行为
  3. 当时罗马的法律体系已经成熟
  4. 《十二铜表法》重视社会纠纷的调整

【答案】D

【解析】表格中罗马法涉及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及占有以及侵犯他人,说明罗马法非常重视纠纷的调整,故D正确;A中没有明显界限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表格中没有直接涉及对政府行为危害处理,故B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成文法,不是成熟的体现,故C错误。

21. “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这场改革有助于

  1. 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2. 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3. 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4. 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说明这场改革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反对基督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AD项错误;宗教改革信仰得救思想,强化了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

22. 1599年秋天,伦敦市场上的胡椒价格突然从每磅3先令上涨到8先令,这场价格爆涨的幕后推手最有可能是

  1. 西班牙
  2. 葡萄牙
  3. 阿拉伯
  4.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初葡萄牙首次把胡椒等香料从印尼贩运到欧洲,从此葡萄牙垄断了东西方香料贸易因此这场价格暴涨的幕后推手最有可能是葡萄牙,故B项正确;ACD错误

23. 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期特丹改名为组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

  1. 美国金融的崛起
  2. 荷兰商业的繁华
  3. 殖民霸权的更替
  4. 英国科技的先进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美国是18世纪成立,与题意时间不合,故A项排除;纽约名称的变化与荷兰商业繁华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仅是对纽约名称变化的阐释,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了三次英荷之战,荷兰战败,英国夺权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据此可知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殖民霸权的更替,故C项正确;英国科技的先进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题意纽约名称的变化,与英国殖民扩张相联系分析变化的本质。

24. 1688━1783年期间,英国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这种社会结构

  1. 利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
  2. 否定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3. 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 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叙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从材料来看,贵族的衰落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原因,这也间接的为工业革命做好铺垫,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否定光荣革命的成果;C选项错误,材料叙述的只是工业革命开始阶段;D选项错在材料与此无关。

25.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的宪法在送交各州批准时,部分州以宪法中缺乏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为由拒绝批准,并要求补充公民权利条款作为批准的条件。据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

  1. 违背了自然法的理念
  2. 损害了各州的自主权
  3. 留下了种族歧视烙印
  4. 关注新生政权的巩固

【答案】D

【解析】自然法的基本理念是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材料信息“部分州以宪法中缺乏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为由拒绝批准”符合自然法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各州的自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种族歧视,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部分州以宪法中缺乏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为由拒绝批准,并要求补充公民权利条款作为批准的条件”说明部分州关注公民权利,害怕政权不稳,故D项正确。

26. 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
  3. 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4. 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答案】A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

27. 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1. 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2. 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3. 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4. 资产阶级决定者欧洲历史的发展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民族主义“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自由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故A项正确;材料中“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指客观效果,不等于社会主义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概念混淆,故B项错误;是工业革命而非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催生与材料中“促进了”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表明社会主义兴起,历史的发展不再完全由资产阶级决定,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材料主旨,根据“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28. 马克思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一但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党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草命的科学了。“促使这一“科学的空论”向“革命的科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1. 社会矛盾的加剧
  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工人上动的推动
  4.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B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属于生产力的巨变,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中体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29. 1947年3月,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要求美国国会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援助以防止当地发生革命,并派遣军事人员保卫“自由制度“这一现象反映了

  1. 希腊土耳其舳犯了美园利益
  2. 美国首次公开自己的霸权意图
  3. 战后大国间的合作关系破裂
  4. 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西欧国家

【答案】C

【解析】材料可知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二战后“冷战”开始的标志,反映了战后大国间的合作关系的破裂,故C项正确。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和美国的利益一致,故A错。一战后美国就开始谋求自己的世界霸权,故B项“首次”错误。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西欧国家,是马歇尔计划,故D错。

30. 观察漫面——“全球化”,Karikater von Luis Murschetz,1998,作者想要表达的合理主题是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

  1. 两极格局彻成崩溃
  2. 美国求单极性界
  3. 狄隘民族主义泛面
  4. 全球化趋势的困路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彻底崩溃是在1991,A项不符合题目时间信息,故错误;漫画题目是全球化,不是世界格局,更不是民族主义,故BC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地球被蛇吞掉,这意味着全球化趋势的困惑,故D项是漫画的主题所以本题答案为D

点睛:漫画都有强烈的寓意,该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除了关注漫画本身外,还要高度注意图中或图外的文字信息本题漫画本身信息是蛇吞了地球,文字信息是全球化”,因此该漫画的主题应该是全球化进程出现困惑

第II卷主观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四民指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乃是以士为中心。两千四百年,士之一阶层,进于上,则干济政治;退于下,则主持救育,鼓舞风气。此士之一流品,惟中国社会独有之,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皆不见有所谓士。

——钱穆《四民社会观》

材料二夫名,则固已四矣。若以实,则士之亡亦既久矣。今天下之士,未有不汲汲于利者也。夫果其汲汲于利也,而可谓之士乎?吾直以为商焉而已。故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夫名,固将以表实也。今之贤者一二,而其流为商者千百也。夫果流为商者千百也,而可谓有士乎?则直谓之三民已矣,盖士之亡亦既久矣。

——黄宗羲《明文海》

材料三张謇,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因甲午战败,列强入侵,国事日非,弃官回家,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通州开始了“实业政国”的实践。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复兴面粉厂等20多个企业,通州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在通州兴办了370多所学校,使通州开始成为苏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此基础上,张謇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构建了“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格局,包容了世界近代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诸多要素,通州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摘編自童超《中国通史》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总结传统的“四民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三,指出通州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这一时期“实业救国”实践成功的原因。

【答案】(1)变化:士阶层由从政和教育变为经商;士阶层由中心地位走向衰落;四民被三民代替。

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拜金逐利风气的盛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八股取士、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2)特点:发展时间早;实业、教育、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包容吸收外来文明等。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危机加深,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部分官员的支持;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张謇的个人作用。

【解析】本题从“四民观”的变化及其背景、近代通州经济的发展特点、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等方面来分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1)从材料“四民社会乃是以士为中心……故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士之一阶层,进于上,则干济政治;退于下,则主持教育……今天下之士,未有不汲汲于利者也”“则直谓之三民已矣,盖士之亡亦既久矣”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选官制度、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通州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先后创办……20多个企业”“在通州兴办了370多所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包容了世界近代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诸多要素”中可以概括出通州发展的特点。从材料“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因甲午战败,列强入侵,国事日非”“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点睛: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达到高潮。五四运动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实业救国”,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爱国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外辱。此后,在十九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的思想直接发源于这一主张,孜孜以求的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4、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大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五条,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5、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

6、五四运动后,“实业救国”仍有余波。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仍时有鼓吹实业救国论者,其中一部分人是以此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但多数则是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幻想。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败予人格意志。宋代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同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内涵: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秋序的合理性等。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奠定了明清政治是向专制和封闭的理论基础等。

(2)差异: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程朱主张集权、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程朱重视伦理道德价值,孟德斯鸠则强调法治作用等。

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人治、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占主导;

西方:资阶级革命的兴起并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的信息从纲常名教以及维护统治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以及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权制衡”并结合材料一盒所学从“统治秩序、统治方式以及价值体系”来比较差异;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中西政治模式、经济方式以及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以及不同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相对较小,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整合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因而答题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解答比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经部的经济文献《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
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費等
史部的经济文献《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
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
子部的经济文献《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
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
集部的经济文献《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
经济、法制等
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下表所示

时期口号
1840’s师夷长技以制夷
1890’s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1900's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s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1920’s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1930’s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40's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报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报论题,南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论述: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示例二:

论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论述: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的更替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考生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并且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即可。)

【解析】材料中给出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近代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侵略与反抗并存,中国人民在苦难中不断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方面逐渐实现近代化。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和具体史实来加以论证,做到言之有物即可。

欢迎访问“”——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