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考历史试卷

陕西师大附中高2017届2016-2017学年度

第一学期第二次模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

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2.吴王濞招天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

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

声气互通,相为消长,这一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B.商人低下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

C.封国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D.商品专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

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

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4.“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

序办事。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

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

5.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

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

说明宋代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6.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

府志》卷4记载,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我国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7.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

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C.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D.体现出儒佛道三教趋同

8.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考历史试卷

A.注重写实,栩栩如生 B.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C.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D.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9.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公民大会上,“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

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这反映出雅典

A.民主参与的广泛性 B.权力争夺的激烈性

C.政治权力的分散性 D.公民参政的平等性

10.谢冬慧在《罗马法的借鉴价值》中指出,公元12世纪始,罗马法又为时人所发掘、

整理和研究,再现昔日的辉煌,史称“罗马法复兴”。由于特殊的历史需要,罗马法覆而

不灭。导致罗马法复兴的“特殊的历史需要”主要是指

A.建立人文主义世界观 B.调整商品经济发展下的种种矛盾

C.实现代议制民主政治 D.复兴古典文化以促进思想的解放

11.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时期,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

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员。英国议会出台这一决议的目的是

A.确保《权利法案》实施 B.结束国王专制权力

C.置内阁于议会控制之下 D.防止首相滥用职权

12.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在《世界史》中写道:“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

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

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库

A.政治家对古雅典民主的反思 B.美国邦联体制的松散性

C.政治家反对主权在民的思想 D.政治领袖多出身于贵族

13.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

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

宪法

A.赋予人民选举权 B.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限制了皇帝权力 D.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14.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

《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当时堪称世界典范的福利制

度。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需要 B.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需要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15.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

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

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16.美国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

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

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

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7.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
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
1849328177969234250100
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
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

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D.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18.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

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材料反映出商

A.践行了“实业救国” B.扫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C.主导了中国近代化 D.成为基层的政治经济基本组织

19.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

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当时

A.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资*源%库

20.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

有西学之 体用,分之则并赢,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C.建立君主市宪政体 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21.1938年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

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国民党此举意在

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塑造政府积极杭战的形象

C.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 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

22.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很多女性在织绣厂工作,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协会,

专门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这表明当

时的中国

A.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B.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D.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23.1963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毛泽东提出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是

A.中法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B.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变化

C.美苏争霸态势趋于缓和 D.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24.上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

城镇人口的新政策又重新返回家乡务农。由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25.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

粮食。下表是1928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

1928年1929年1930年1931年
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773.2717.4835.4694.8
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107.9160.8221.4228.3

资*源%库 这表明

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 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

26.苏联农村从1922年到1946、1947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

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无以计数。这种现象的出现

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 B.主要由于恶劣的气侯条件和自然环境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 D.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

27.罗斯福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现在的任务……

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

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这反映了罗斯福

A.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B.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28.右面是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的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考历史试卷

A.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主流 B.新科技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海外利益分配不均 D.美德经济已经超越了英国

29.据估计,16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

A.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 B.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

C.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 D.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

30.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单位:百万)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考历史试卷

上表说明了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三角贸易的影响

C.殖民扩张的影响 D.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1.“法国有自己的国情——它有强大的专制传统,却没有产生革命。……在法国非用暴力方式才行。在这个意义上讲,……法国需要卢梭。”“法国需要卢梭”主要是因为

A.卢梭倡导了人民主权学说 B.卢梭宣扬浪漫主义

C.卢梭是大革命的思想先导 D.法国缺少政治理性

32.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C.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33.对于英国福利制度的奠基性文献——《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社 会主义右派认为它“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B.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

C.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34.“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个侧重经济领域,—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元地位确立 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两极格局瓦解

35.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一追求是基于

A.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B.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C.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8分,第32题12分,共30分)

3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整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 “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从晚清到民初,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追求近代性和固守传统性,似乎以一种复杂的方式互相纠缠,互相链接。……通常民族主义从逻辑上来说,会将取向引向对传统性的固守和对近代性的拒绝,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却表现为对国家整体现代性的追求,简而言之即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而追求富强又只能是近代化和西方文化。于是,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价值就常常混杂在一起,近代性的追求遮掩了传统性的固守,民族主义则经由世界主义来表达。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8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可对该学者观点表

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陕西师大附中高2017届第二次模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2345678910
ACBDDDCBDB
11121314151617181920
CAADBCCAAB
21222324252627282930
CDBCBACCBD
3132333435
ABADD

36.(18分)(1)(10分)原因:“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传统:近代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

影响:有利于民族主义和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阻碍了启蒙运动的深化;为封建主义复活提供了便利;不利于对西方文化的理性、深入认识。

(2)(8分)评析: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根植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内在要求,并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发展。受中国历史传统和近代现实国情的影响,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交织,彼此影响。 对于近代思想解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在救亡图存的时代重压下发展艰难,日益边缘化。

37.(12分)示例一:

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2分)
表态:我赞成该观点。(1分)
论证: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励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8分)
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1分)
示例二:
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2分)
表态:我反对该观点。(1分)
论证: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8分)

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1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