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共24小题,毎小题2分,共48分.

1.(2分)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请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則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2.(2分)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3.(2分)淸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毎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毎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

A.官员腐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货币按税己取代了实物斌税

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D.为强化集权充扣地方的军费

4.(2分)据《古矿录》记载:“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构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这一发明出现于(  )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唐末宋初

5.(2分)《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表明(  )

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

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6.(2分)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7.(2分)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8.(2分)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

A.否定神旨B.忽视道德C.善于诡辩D.轻视教育

9.(2分)爱迪生告诫助手:“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他淸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己。埃文斯旨在强调(  )

A.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遘

B.创意转变为商业現实的重要性

C.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10.(2分)1904年,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会试,考试理目:笫一场为薄镇、平戎、举贤等史论5道,第二场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第三场为《四书》《五经》经义3道,这表明(  )

A.晚淸教育几无改变B.选人标准新旧混杂

C.淸廷旨在笼络人心D.科举制度走向末路

11.(2分)近代以来有三种主要的社会学说,据此,各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阅读如表表格,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国家学说内容
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提髙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废除私有財产制度,将主要财产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

A.德国、英国、苏联B.苏联、德国、英国

C.英国、德国、苏联D.芙国、苏联、德国

12.(2分)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13.(2分)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14.(2分)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流出上海流入上海入超(以﹣号表示)
出超(以+号表示)
1929123.9182.8+58.8
1930109.2142.5+33.2
1931111.7166.7+55.0
1932160.919.8﹣141.1
1933103.926.2﹣77.8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商此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

据上表可知(  )

A.国际银价的下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

C.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D.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

15.(2分)“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结嵌二三粒”。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16.(2分)1926年斯大林在某报吿中称:现在我们己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笫二个时期……如果当时,在新经济政策的笫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是依靠农业的,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己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对“新经济政策的笫二时期”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延续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城的做法

B.为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C.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以工促农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17.(2分)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据此可知(  )

A.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

B.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

C.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

D.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

18.(2分)英国1967年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合并小农场时,政府对愿意放弃经营的小农场主可以发给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金,或者每年发给不超过275英镑的终身年金。为了实施土地开发权国有化而进行国家强制购买时,政府必须向丧失开发权的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金。以上材料最能反映的是(  )

A.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覆盖全面

B.英国重视土地流转中的利益补偿

C.英国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D.英国发展混合经济缓解经济危机

19.(2分)[美]迈克尔•部德森在《金融帝囯: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田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竟赛中胜出。”而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  )

A.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B.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

C.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

D.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

20.(2分)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充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21.(2分)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解决土地问题,而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将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后世的史学家们,有些人肯定了英国的做法,而有些人则肯定了法国的做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

A.运用现代化史观者肯定了英国,而运用革命史观者肯定了法国

B.采用道德标准者肯定了英国,采用生产力标准者则肯定了法国

C.虽处于不间的历史时期,都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D.前者站在新贵族立场上看问想,后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理

22.(2分)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23.(2分)1949﹣1965年,安徽省宁国县人口自然变动呈多峰型增长。能够正确反映该县这一时期人口变动的选项是(  )

A.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B.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C.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D.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24.(2分)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A.中德关系趋势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D.中日关系趋势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25.(25分)材料一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材料二 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则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

﹣﹣据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 如图所示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材料四 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修谱、续谱之风在各地悄悄兴起。近二十年尤其是2000年后的近十年中,民间新修族谱大量出版。新修族谱中,妇女也可填名入谱,入继、入赘、改嫁、非婚生子嗣等入谱基本全部放弃了传统“义例”中的严厉规定,基本不再有各宗之间因大小宗、因外娃子嗣的“名分”、因族产祀田归属争得你死我活的现象。地方政府也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比如,编《太原王氏》,起因是为了缅、泰华侨的热烈需求,编汾阳郭氏资料是为了郭台铭和富士康。上月河南新郑在中央某大报上登整版“黄帝公祭大典”消息,下面排的是29个本地招商项目。

﹣﹣据《民间修家谱热调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修撰家谱反映出的特点。指出撰修家谱的社会价值。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三、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题,满分15分)

27.(15分)材料 美国独立后,各大城市的市议会开始选举市长,但市长无权否决市议会的决定,许多行政部门的首长不对市长而是对议会负责;同时,城市权力还受到州议会的掣肘,造成城市管理的极大混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事务如教育、警察、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由原来私人公司承担的这些责任转移到市政府肩上,带来了城市功能和财政支出的扩张。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老板(城市中的职业政治家)乘机弄权,效率低下;有人指出:“即使不是所有的老板都生财有道,但到死身无分文的也没几个。”市政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各州陆续制定城市宪章,废除了州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警察、公园和其他一些机构的人事任命权,实现了城市自治。在城市内部,到19世纪未,许多市议会“丧失了预算以外的所有拨款权力”,市政服务的其他权力也转到市长手中,以市长为代表的行政力量逐渐成为与老板集团所控制的(市)议会相抗衡的力量。改革派倡导了一系列的选举制度改革,如选民登记、全市大选和非竞选举,以削弱老板集团对市政的控制与渗透。改革派还改革市政机构,按照商业管理原则运行政府,任用专家治理城市。然而,城市治理毕竟不是企业管理,为了效率而不顾政策的社会效果,危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据钱乘旦总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运动的背景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影响。

四、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1小题,满分0分)

28.材料一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 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

﹣﹣《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

材料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张骞“凿空”和当前实施“﹣带一路”的时代条件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和我国倡导“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有何异同?

五、选做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1小题,满分0分)

29.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共24小题,毎小题2分,共48分.

1.(2分)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请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則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解答】“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則为小宗”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2.(2分)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A材料中县的等第划分演变过程体现出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B材料中县的等第划分演变过程实质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大的变故”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

C材料中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

D材料中并未提到从重视经济到重视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

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2分)淸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毎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毎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

A.官员腐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货币按税己取代了实物斌税

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D.为强化集权充扣地方的军费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从“淸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切入,结合清朝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解答】俸禄由实物支付到货币支付,反映了货币流通的普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分)据《古矿录》记载:“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构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这一发明出现于(  )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唐末宋初

【考点】3B: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可以看出这一发明是指南针,指南针发明于战国时期,故C项正确,ABD三项时间都不符,故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指南针发明时期的识记,基础题,难度不大。

5.(2分)《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表明(  )

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

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解读的关键是从“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切入,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思考。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科技是建立在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经验科学;西方西方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论实验科学,故A说法错误,排除;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是在1540年﹣1610年,中国的明朝末年。且不符合题意所以C排除;

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所以D说法错误,也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熟记课本知识的能力。

6.(2分)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考点】4D:罗马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所体现的原则,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可以看出罗马法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BD两项属于罗马法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罗马法所体现的原则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知识积累:

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7.(2分)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考点】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由材料可知,辩护人打动陪审团,说明辩护人得到了多数票的支持。雅典民主政治下设立陪审法庭,陪审团投票,以多数原则决定罪责及惩罚,该女子获无罪符合民主、法律程序,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都无从体现。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难度一般。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8.(2分)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

A.否定神旨B.忽视道德C.善于诡辩D.轻视教育

【考点】82:智者学派;83:苏格拉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相同点: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都对知识有一定的看法。

不同点: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在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知德合一”学说。

【解答】A.材料没有提及神的信息,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说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B项正确;

C.材料没有反映智者“善于诡辩”的信息,故C项错误;

D.智者办学校,说明重视教育,不是轻视教育,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主张的认识。

9.(2分)爱迪生告诫助手:“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他淸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己。埃文斯旨在强调(  )

A.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遘

B.创意转变为商业現实的重要性

C.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考点】5B:第二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解答】“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己”它旨在强调创意转变为商业現实的重要性,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0.(2分)1904年,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会试,考试理目:笫一场为薄镇、平戎、举贤等史论5道,第二场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第三场为《四书》《五经》经义3道,这表明(  )

A.晚淸教育几无改变B.选人标准新旧混杂

C.淸廷旨在笼络人心D.科举制度走向末路

【考点】1O:科举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主旨。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晚晴科举制在考查儒家经典的同时也考查各国政治、艺术,说明选人标准新旧混杂,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晚清时期科举制的变化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11.(2分)近代以来有三种主要的社会学说,据此,各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阅读如表表格,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国家学说内容
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提髙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废除私有財产制度,将主要财产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

A.德国、英国、苏联B.苏联、德国、英国

C.英国、德国、苏联D.芙国、苏联、德国

【考点】CD: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结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

【解答】从材料甲中“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可知该思想是自由主义,英国率先采用自由主义,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的地位;从材料乙中“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可知该思想是民族主义,德国率先采用民族主义,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了工业化;从材料三中“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可知该思想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苏联率先采用社会主义,迅速实现工业化,据以上分析,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更多涉及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其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1)从英国的角度,工业革命是英国崛起的重要表现,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高考命题往往站在大国崛起的角度,要求考生正确分析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贫富分化的加剧,近几年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3)从全球的角度,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步伐。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影响。

12.(2分)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考点】9A:辛亥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解答】“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不等于是对西方利益的维护,排除A;

结合材料“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可知是指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

材料只看到辛亥革命是反对腐败的清王朝的革命,没有看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功绩,故C项正确;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选:C。

【点评】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13.(2分)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考点】9B:武昌起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解答】根据材料“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可知,辛亥革命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功劳,还是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功劳,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

D项中“各阶层人民”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C。

【点评】辛亥革命是高考的常考点,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背景、过程、取得的成果、性质、结果、历史功绩以及局限性。

14.(2分)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流出上海流入上海入超(以﹣号表示)
出超(以+号表示)
1929123.9182.8+58.8
1930109.2142.5+33.2
1931111.7166.7+55.0
1932160.919.8﹣141.1
1933103.926.2﹣77.8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商此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

据上表可知(  )

A.国际银价的下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

C.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D.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

【考点】5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的影响:

①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了社会资源;

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也不断高涨。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和货币战。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解答】AB两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从表格数据当中可以看出中国从1932年以后处于严重入超地位,主要是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殖民掠夺,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故C项正确;

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一定难度。

15.(2分)“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结嵌二三粒”。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影响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金制者价较昂贵…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金制者价较昂贵…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可得出社会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镶牙这种现象,没有反映出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也没有反映出全盘西化,故BD两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影响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6.(2分)1926年斯大林在某报吿中称:现在我们己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笫二个时期……如果当时,在新经济政策的笫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是依靠农业的,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己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对“新经济政策的笫二时期”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延续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城的做法

B.为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C.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以工促农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考点】C9:斯大林模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1925年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解答】”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己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表明“新经济政策的笫二时期”为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17.(2分)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据此可知(  )

A.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

B.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

C.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

D.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

【考点】CD: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解答】从题干信息“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说明A项错误,D项正确;

“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说明B项错误;

C项说法本身有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18.(2分)英国1967年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合并小农场时,政府对愿意放弃经营的小农场主可以发给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金,或者每年发给不超过275英镑的终身年金。为了实施土地开发权国有化而进行国家强制购买时,政府必须向丧失开发权的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金。以上材料最能反映的是(  )

A.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覆盖全面

B.英国重视土地流转中的利益补偿

C.英国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D.英国发展混合经济缓解经济危机

【考点】D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在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材料仅涉及土地政策,没有提及“福利国家”,也不能反映“全面”,故A项错误;

无论是“合并小农场时”、还是“为了实施土地开发权国有化而进行国家强制购买时”的政策都强调在土地国有化的过程中补偿失去土地所有权的人,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政策,形成一种混合市场经济,20世纪60年代是英国等西方国家迎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19.(2分)[美]迈克尔•部德森在《金融帝囯: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田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竟赛中胜出。”而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  )

A.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B.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

C.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

D.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

【考点】E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美苏的冷战,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解答】根据题干要求是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建立北约组织是属于军事方面的对抗,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美国经济上胜出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美苏的冷战,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注意把握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0.(2分)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充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考点】FD: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需要掌握1982年宪法的意义以及《共同纲领》、“依法治国”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的分析理解。

【解答】“八二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性质不完全相同,故A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依法治国”,而且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八二宪法”是1982年,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需要对1982年宪法的意义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分)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解决土地问题,而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将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后世的史学家们,有些人肯定了英国的做法,而有些人则肯定了法国的做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

A.运用现代化史观者肯定了英国,而运用革命史观者肯定了法国

B.采用道德标准者肯定了英国,采用生产力标准者则肯定了法国

C.虽处于不间的历史时期,都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D.前者站在新贵族立场上看问想,后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理

【考点】Y5: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观正确运用。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设备,给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法国大革命时期没收贵族、地主土地,分配或低价卖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从而废除了封建义务。故A项正确;

圈地运动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是不道德的,有人对其肯定,不是采用的道德标准,故B项错误;

法国对土地的解决方式,形成了分散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造成法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村市场的狭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后世的史学家不会站在当时阶级立场上看问题,只是在用不同的史观研究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史观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2.(2分)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考点】FJ: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背景:二战后,因为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①有利形势:

a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b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c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d 新中国的成立。

②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2)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解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国与国交往的重要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故A正确;

B项表述错误,故B错误;

C项为“打扫屋子再请客”,故C错误;

D项为“另起炉灶”,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3.(2分)1949﹣1965年,安徽省宁国县人口自然变动呈多峰型增长。能够正确反映该县这一时期人口变动的选项是(  )

A.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B.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C.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D.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考点】G1: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G3:一五计划;G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G8:国民经济的调整.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建国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掌握建国后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建国后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原因的识记。

【解答】依据题干“1949﹣1965年”,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人口迅速增长;1953年﹣1957年是我国的一五计划期间,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1958年后由于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得我国的人口的出生率也明显下降;1960年党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济逐渐的得到回复,人口开始增长,由此可知,符合的是A项,故A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1949﹣1965年安徽省宁国县人口自然变动呈多峰型增长为切入点考查建国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考查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分)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A.中德关系趋势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D.中日关系趋势

【考点】FP:中美关系正常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的中美关系在近现代的演变历程。根据题意结合近现代史上的相关知识可知示意图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的演变。

【解答】从图中的年代可看出,这个国家在鸦片战争前后与中国有联系,新中国成立前后与中国关系恶化,联系较少。根据所学,美国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关系缓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中美关系起伏不断。根据以上分析,图中应该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故B正确;而鸦片战争时期,德国还未统一,苏联还未出现,中日也未有联系,故ACD排除。

故选:B。

【点评】中美之间是关系是随着国际环境和中美国家实力的变化不断改变的。 近代史上美国一直以对中国的侵略为主,只有二战间建立了同盟关系,建国后到70年代初一直敌视新中国,1972年,美国希望通过中国牵制前苏联,中美关系缓和。 苏联解体后,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对华政策转变为接触加遏制,导致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因双方在多领域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中美关系的主流仍将是积极的。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25.(25分)材料一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材料二 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则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

﹣﹣据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 如图所示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材料四 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修谱、续谱之风在各地悄悄兴起。近二十年尤其是2000年后的近十年中,民间新修族谱大量出版。新修族谱中,妇女也可填名入谱,入继、入赘、改嫁、非婚生子嗣等入谱基本全部放弃了传统“义例”中的严厉规定,基本不再有各宗之间因大小宗、因外娃子嗣的“名分”、因族产祀田归属争得你死我活的现象。地方政府也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比如,编《太原王氏》,起因是为了缅、泰华侨的热烈需求,编汾阳郭氏资料是为了郭台铭和富士康。上月河南新郑在中央某大报上登整版“黄帝公祭大典”消息,下面排的是29个本地招商项目。

﹣﹣据《民间修家谱热调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修撰家谱反映出的特点。指出撰修家谱的社会价值。

【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政治上累世高官;文化上通晓儒学。

(2)本题考查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贫富转化迅速。

(3)本题考查对历史研究“历史结论与史实的衔接”的认识,家族宗族势力在武装起义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4)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修撰家谱反映出的特点,新修族普遍体现出时代进步的新观念,基本摆脱了传统宗法观念的糟粕。

【解答】(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后任太史中大夫”、“官至大司农”、“任郎官”、“《公羊春秋》”、“《左氏春秋》”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郑兴家族在政治、文化方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A.政治上,家族子弟世代为官,而且担任朝廷重要官职;B.文化上,家族子弟通晓儒学,以经学传家。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可以这样来认识,郑兴家族这种家族特征所带来的影响:A.积极方面:①东汉豪族将权力与儒家文化不断结合,从而有利于弘扬儒学,并使豪族不断儒化。②通过对儒家纲常伦理、等级尊卑等秩序的推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B.消极方面:家族势力的壮大,促使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不又不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为东汉末年的豪强割据埋下了隐患等。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清代早期,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等,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认识宋代、清朝宗法家族制度的变化:A.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①经济上:a.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b.士族没落、庶族不断崛起。②文化上:a.科举制进一步发展;b.程朱理学兴起。B.清朝宗法家族制度的变化:祭祀中祖先地位的排列发生了变化,即从仅按辈分变为亦重视身份和经济实力,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3)仔细阅读材料三相关信息,在历史研究中,应该秉承“一份材料一份结论”理念,可知:A.结论1违背了此理念,结论1所在的材料,无从体现“阶级斗争”。结论1可以这样修改:“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B.总结论违背了此理念。纵观材料信息,比较全面认识三个结论,可知,家族宗族势力在武装起义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总结论可以这样修改:“在中共武装起义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柄双刃剑”等。

(4)根据材料四关键信息“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基本全部放弃了传统‘义例’中的严厉规定”、“地方政府也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招商项目”等,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中国改革开放后修撰家谱所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A.政府主动引导,民间积极响应;B.新修族谱基本上摈弃了传统宗法观念的一些糟粕;C.新修族谱普遍体现出了时代进步的新观念;D.公开编写某些姓氏族谱趋于功利化,成为了招商引资、开办旅游项目的附庸等。家谱的撰修,客观上带来了系列社会意义,可以这样来认识:A.族谱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族谱的及时修撰,从有利于保存重要史料;B.有利于传承家族的历史记忆,弘扬家族文化,敬祖敬宗;C.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弘扬家族文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故答案为:

(1)特征:政治上累世高官;文化上通晓儒学。

影响:东汉豪族将权力与文化不断结合,既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推动豪族的儒化;又促使门阀士族制度形成。

(2)宋代复兴的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贫富转化迅速;族没落、庶族崛起;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

清朝的变化:祭祀中祖先地位的排列,从仅按辈分变为亦重视身份和经济实力。

(3)有违材料的结论:结论1、总结论。分别这样修改,结论1:“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总结论:“在中共武装起义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柄双刃剑”。

(4)特点:政府引导,民间积极响应;新修族普遍体现出时代进步的新观念,基本摆脱了传统宗法观念的糟粕;某些姓氏族谱趋于功利化。

社会价值:有利于保存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有利于传承家族的历史记忆;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点评】人类社会是以血缘关系结合的家庭、家族和以地缘关系联系的社区为经纬组织而成的。虽然人类生存必定以一定的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为前提,但二者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各个民族是不同的。中国古代,血缘组织的家庭、家族非常发达,而地缘组织的社区相对微弱。因此,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血缘气氛浓厚,血缘组织对国家制度与政治思想影响之深世所罕见。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年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考点】2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以图示和材料的形式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是一道开放型题,根据题干和图示,答题角度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和认识过程;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的多面性和变化性。每个角度论述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明观点;二是证明观点,结合图示按时间顺序或者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时间依次表述,如远古、古代、近代、现代或者从图腾崇拜、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三是总结观点,贯穿始终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故答案为:

示例1:

观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

远古社会:这一时期人类只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处于狩猎和采集为主的阶段。

古代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开始在生产中使用畜力,并能在有限范围内利用水力和风力,以及开采矿山冶炼金属,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人类进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时期。

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后,通过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和大气的对流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现代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逐渐转向对自然界中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大的。

示例2: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开发利用到保护。

远古社会:人类处于狩猎采集文明时期,对自然还处于恐惧和崇拜的阶段,氏族和部落的图腾崇拜往往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或动物形象。

古代社会:人类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是可以被利用,甚至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

近代社会: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开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意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也在日益恶化,所以人类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总结:伴随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

示例3:

观点: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远古社会:在狩猎采集文明时期,自然主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基础。

古代社会:在农耕文明时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和砍伐等现象,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

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界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煤油等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代突然变得不和谐。

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等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总结:自然在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点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题,满分15分)

27.(15分)材料 美国独立后,各大城市的市议会开始选举市长,但市长无权否决市议会的决定,许多行政部门的首长不对市长而是对议会负责;同时,城市权力还受到州议会的掣肘,造成城市管理的极大混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事务如教育、警察、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由原来私人公司承担的这些责任转移到市政府肩上,带来了城市功能和财政支出的扩张。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老板(城市中的职业政治家)乘机弄权,效率低下;有人指出:“即使不是所有的老板都生财有道,但到死身无分文的也没几个。”市政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各州陆续制定城市宪章,废除了州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警察、公园和其他一些机构的人事任命权,实现了城市自治。在城市内部,到19世纪未,许多市议会“丧失了预算以外的所有拨款权力”,市政服务的其他权力也转到市长手中,以市长为代表的行政力量逐渐成为与老板集团所控制的(市)议会相抗衡的力量。改革派倡导了一系列的选举制度改革,如选民登记、全市大选和非竞选举,以削弱老板集团对市政的控制与渗透。改革派还改革市政机构,按照商业管理原则运行政府,任用专家治理城市。然而,城市治理毕竟不是企业管理,为了效率而不顾政策的社会效果,危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据钱乘旦总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运动的背景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影响。

【考点】68:美国独立战争;6J: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美国市政改革运动。考查美国市政改革运动的背景及其措施、影响。

【解答】(1)第一小问背景,“美国独立后,各大城市的市议会开始选举市长,但市长无权否决市议会的决定,许多行政部门的首长不对市长而是对议会负责;同时,城市权力还受到州议会的掣肘,造成城市管理的极大混乱”可知美国独立后,城市管理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市长无权否决市议会决定,并受到州议会的掣肘,据材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事务如教育、警察、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由原来私人公司承担的这些责任转移到市政府肩上,带来了城市功能和财政支出的扩张”可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功能和财政的支出扩张,据材料“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老板(城市中的职业政治家)乘机弄权,效率低下”可知城市老板乘机弄权,效率低下,政治腐败;

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各州陆续制定城市宪章,废除了州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警察、公园和其他一些机构的人事任命权,实现了城市自治”可知通过立法,实行城市自治,据材料“许多市议会‘丧失了预算以外的所有拨款权力’,市政服务的其他权力也转到市长手中,以市长为代表的行政力量逐渐成为与老板集团所控制的(市)议会相抗衡的力量”可知削弱市议会的权力,扩大市长的权力,据材料“改革派倡导了一系列的选举制度改革,如选民登记、全市大选和非党选举,以削弱老板集团对市政的控制与渗透”可知改革选举制度,遏制城市老板通过市议会干预市政,据材料“改革派还改革市政机构,按照商业管理原则运行政府,任用专家治理城市”可知专家治市,按照商业原则运行政府。

(2)本小问影响,据材料“各州陆续制定城市宪章,废除了州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警察、公园和其他一些机构的人事任命权,实现了城市自治”、“市政服务的其他权力也转到市长手中,以市长为代表的行政力量逐渐成为与老板集团所控制的(市)议会相抗衡的力量”、“改革派倡导了一系列的选举制度改革”和“改革派还改革市政机构,按照商业管理原则运行政府,任用专家治理城市”可知积极影响为扩大了城市的权力,减少了政治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市政服务质量,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推动了美国从传统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据材料“然而,城市治理毕竟不是企业管理,为了效率而不顾政策的社会效果,危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可知消极影响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故答案为:

(1)背景:美国独立后,城市管理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市长无权否决市议会决定,并受到州议会的掣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功能和财政的支出扩张;城市老板乘机弄权,效率低下,政治腐败。

措施:通过立法,实行城市自治;削弱市议会的权力,扩大市长的权力;改革选举制度,遏制城市老板通过市议会干预市政;专家治市,按照商业原则运行政府。

(2)积极影响:扩大了城市的权力;减少了政治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市政服务质量;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推动了美国从传统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点评】市政改革是美国城市化转型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19世纪末美国用一代人时间完成了由乡村的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变,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变迁,城乡社会出现诸多不适与剧烈冲突。与此同时,美国进行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效率提高,并迅速扩张,有力地推动举国一致的市政改革,对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及走向世界强国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文化及价值的差异,美国各地新的市政管理组织差异巨大,对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区域经济力量此消彼长,大城市外围的郊区城镇、西部等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中心,而东部大城市则衰落不振。

四、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1小题,满分0分)

28.材料一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 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

﹣﹣《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

材料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张骞“凿空”和当前实施“﹣带一路”的时代条件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和我国倡导“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有何异同?

【考点】2T:丝绸之路.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今丝绸之路演变的情况。依据材料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古代和当代开创丝绸之路的目的。对相关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1)结合汉朝的国力和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可归纳出相同点。不同点可从文明状态、地理因素、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2)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的都是为了建立友好关系。依据材料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等可知西汉侧重于军事目的。依据材料“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等当代的“一带一路”目的侧重于经济方面。据此结合所学知识

不同点归纳如下:前者出于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需要;后者致力于共建共赢、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增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各国人民的互信、了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者主要是单纯的军事目的;后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领域。

故答案为:

(1)同:国力走向强大;由国家组织和支持。异:前者东西方彼此隔绝;后者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前者世界处于农业文明时期,后者世界进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期。

(2)同:建立友好关系。异:前者出于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需要;后者致力于共建共赢、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增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各国人民的互信、了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者主要是单纯的军事目的;后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领域。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丝绸之路发展演变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

五、选做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1小题,满分0分)

29.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考点】R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R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对一战中国参战为题,从中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秩序下,一战作为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就是对弱小国家的宰割,中国作为弱小国家无法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从而说明了在旧的帝国主义统治秩序下“弱国无外交”。

【解答】(1)一战爆发后,梁上诒认为如果“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所以“明守中立”;如果“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所以又决定“暗事参加”,以收回利权。

(2)“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驰援欧洲战场;华工经常被派往前线;

“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弱国无外交。

故答案为:

(1)“明守中立”的理由是中国当时缺乏参战的实力;“暗事参加”的理由是可以借参战的机会收回近代以来被列强夺取的领土和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史实:中国政府以派遣劳工的方式参战:华工被安排在“一战”主要战场的前、后方,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华工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生命无保障;华工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协约国的高度评价。

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弱国无外交”。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各帝国主义国家都以夺取霸权和殖民地; 为自己战争目标,显示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3、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加以瓜分也看出这场战争的性质。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4 18:31:32;用户:tp;邮箱:lsgjgz137@xyh.com;学号:21474120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