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杨浦区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

历史试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016年1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对本图较合理的解释是

① 金字塔的规模象征着法老的绝对权力

② 金字塔陵区的布局体现法老对官员们的支配

③ 陵区整体上体现了古代埃及的来世信仰

④ 相邻金字塔的大小不同体现法老之间的地位高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三字经》载:“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历史上“纣亡”的时间大约在

A.公元前15世纪 B.公元前13世纪

C.公元前11世纪 D.公元前9世纪

3.古代罗马法体系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下列法律现象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境内全体自由民以平等的公民权。

② 罗马皇帝颁布敕令,规定北非地区人民的债权受罗马法律保护。

③ 罗马大法官颁布法案,废除了罗马平民与贵族通婚的禁令。

④ 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政府将刻写法律条文的铜牌公布于罗马广场。

A.④②③①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4.一位史学家在谈论某一学派时说:“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符合这一观点的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5.右图所示的古代社会关系应出现在

A.古代两河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6.学者一致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与宗教胜利”的结果。这里的“野蛮与宗教”分别是指

A.匈奴人的西侵与伊斯兰教的崛起 B.蛮人的南侵与基督教成为国教

C.土耳其人西侵与伊斯兰教的扩张 D.日耳曼人的入侵与基督教的兴起

7.观察下图所示的秦朝四方古印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十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商人到西欧去贸易,他的感观最可能是

A.对西欧的落后和民俗鄙陋出乎意料 B.对西欧国家王权的强大印象深刻

C.对西欧经济和城市的繁荣羡慕不已 D.对西欧的大学林立感到惊讶不已

9.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

10.一部历史人物纪传影片的旁白说道:“这个名字被全世界所认识,……从他开始,从德国开始。最终在整个欧洲,整个世界实现了传统罗马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传统天主教也开始了三教鼎立的局面。”“这个名字”应该是

A.马基雅弗利 B.马丁·路德 C.马克思 D.俾斯麦

11.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 促成当时“文化融会”的主要因素是

A.丝绸之路的广泛传播 B.民间的海外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D.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坚船利炮

12.“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留期已达一年零一日,且已照章纳税,任何具有申请权之人亦未提出要求……,则予亦将准许彼等与过去一样,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于予之林肯城中。”这份11世纪英王颁布的文件最不利于

A.封建领主 B.农奴 C.市民 D.国王

13.清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台湾府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4.卢梭是法国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下列观点出自卢梭的是

A.“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B.“仁慈的国王是上天给予大地的最好的礼物。”

C.“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许可,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

D.“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15.魏源在《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材料中的“巴厘满”类似于美国的

A.总统 B.国会 C.最高法院 D.美联储

16.“他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洪秀全 D.康有为

17.洋纱、洋布的进口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洋纱洋布
18671.45011.671
18772.8411.959
188712.5924.457
189222.05930.554

此表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A.中国纺织业的竞争力下降 B.中国成为外国原料的产地

C.中国成为外国商品的市场 D.中国关税主权完全丧失

1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谈及俄国与西方的关系时说:“俄国人对于西方人17世纪的这些侵略行为的回应,就是大量采用西方技术,大量引进与这些技术不可分割的西方生活方式。”能突出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列宁的十月革命 D.参与瓜分中国东北

19.从孔孟之道到两汉经学再到程朱理学,历代儒家学者均致力于寻找不同依据引导世人恪守儒家伦理纲常。下列理论依据最晚出现的是

A.宗法血缘 B.宇宙本原

C.神意安排 D.人之本性

20. 下图《皇室御尊影》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全家福,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A.皇室成员以身作则倡导全盘西化 B.天皇身披西式军服象征重视军事

C.男立女坐格局受到西方风俗影响 D.皇室的影像折射了当时改革取向

21.闻一多《七子之歌》:“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啊,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和九龙被英国割占分别是通过

A.《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22.“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造成血腥和爆烈的悲剧时,在英国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归根结底使得围攻巴士底狱和滑铁卢战役在相形之下似乎无足轻重了。”这一变化是

A.君主立宪制确立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C.社会立法的推出 D.工业革命的启动

23.清廷1901年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24.“苏维埃”一词是俄文“COBET”的汉语音译(英文为 Soviet ),意即“代表会议”,列宁称之为“革命政权的萌芽”。在十月革命期间,苏维埃代表主要来自

A.工人和农民 B.工人和士兵 C.工人和资本家 D.士兵和资本家

25.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太平军 B.洋务派 C.八国联军 D.义和团

26.1919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为实现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展开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对会议的结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失去了传统的海上霸权 B.法国削弱德国的意图未能得逞

C.美国实现了领导世界的野心 D.中国作为战胜国却仍被牺牲

27.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论某一人物时说:“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里所说的“他”是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28.有种观点认为:“欧洲文明具有某种独特的历史优越性,某种种族的、文化的、环境的、心灵上的或精神上的特质。这一特质使欧洲人群在所有历史时代直至当今时代,永远比其他人群优越。”这种观点体现了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欧洲中心论 D.种族优胜论

29.罗斯福新政通过推出一系列法案以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下列法案旨在限制过度贫富差距的是

A.《存款保险法》 B.《工业复兴法》

C.《社会保险法》 D.《全国劳动关系法》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30.右图是二战后期美国发布的一张海报,根据海报内容,它重在

A.表明美国是反西斯战争的领袖

B.宣布苏美英正式结成军事联盟

C.敦促苏联红军尽快对日本作战

D.强调世界反西斯国家联合作战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报纸上一篇“拷问夏王朝”——来自二里头的遗址的最新报告,引发社会的广泛热议。其焦点是“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都”,而证实夏王朝存在。你认为以下各项可以作为最佳证据的是

A.二里头的地层年代根据碳14测定是传说中的夏商分界公元前1600年左右

B.二里头的地理方位正处于后世文献所说的伊河与洛河之间

C.出土最多的酷似公鸡的陶器与传说中的夏部落图腾相吻合

D.三座大型宫殿,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公认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都城遗址

32.庚子以后,清政府再次打出“维新”旗号,展开变法。民国之初,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激烈反对。对上述历史现象的最佳诠释是

A.改革是实现王朝自救的出路 B.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现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D.封建统治的根基已不复存在

33.下图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A.俄国已沦为与亚非拉一样的殖民地国家

B.资本输出额越低,反映输出国的国力越弱

C.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侵略的重要手段

D.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34.观察右边的一战前的漫画。该漫画表达的实质含义是

A.欧洲危机使得列强惶恐不安

B.列强争夺造成巴尔干危机

C.帝国主义争霸导致战争不可避免

D.巴尔干危机是导致大战的根源

35.《日知录·宋市风俗》记载:“及神宗朝,荆公秉正……国是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此段材料

A.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B.对改革前的描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C.对王安石变法持全盘否定态度 D.反映后人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高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制度的变革(12分)

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钱穆《秦汉史》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涉及到中国古代哪些地方管理制度?(6分)

(2)请对汉、元两朝的地方制度进行简要评述。(6分)

37.英王的自白(14分)

某同学为英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撰写了四段独白。

国王一:“我的生活太郁闷了。说的话没人听,还要看教皇的脸色,警惕贵族的挑衅。什么时候我才能真正的统治这个国家,而不是一块领地。”

国王二:“我的生活太复杂了。我得到了想得到了权力,如何摆平议会中的那些贵族、教士、骑士、市民真令人头痛。我不得不和这么多人分享国家的权力。”

国王三(16世纪在位):……

国王四(18世纪在位):……

问题:

(1)根据材料,判断国王一、国王二分别处以何种政治体制之下?请说明判断理由。(6分)

(2)请根据所学和范例,为16、18世纪的英国国王分别撰写一段独白。(8分)

38.国际贸易的变局(12分)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前后国际贸易的变局。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图一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图二

仔细观察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国际贸易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6分)

(2)材料中的变化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6分)

39.知识分子的作用(12分)

“20世纪上半叶,东方社会普遍存在着合法的统治权力真空。原有的封建统治阶级由于蜕变为西方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他们在本国民众中的权威已经大大丧失;农民起义和造反在20世纪也已走过其巅峰期;……资产阶级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无力带领群众完成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中,知识分子便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充当起了领导者的角色。”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时中国“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是谁?(2分)

(2)举例说明中国的“资产阶级无力带领群众完成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分)

(3)结合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说明“知识分子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充当起了领导者角色”的观点。(8分)

40.科学中心的转移 (25分)

材料一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材料二

中国科学成就西方科学成就
李时珍《本草纲目》1596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543
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开普勒《宇宙的神秘》1596
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吉尔伯特《论磁》1600
朱载堉《绿学新说》1584伽利略《星际使者》1610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哈维《心血运行论》1628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78

材料三

马戛尔尼及使团乘坐的“狮子号”是当时英国海军的主力舰队,配备有64门大炮,……礼品有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座钟、八音盒、玻璃镶金彩灯、羊毛挂毯和地毯、金色马鞍和马车,还有毛瑟枪,连珠枪、利剑、铜炮、榴弹炮及装备有110门大炮的英国军舰模型。而在镇江城声势浩大的军事操演里,马戛尔尼注意到濒临坍塌的城墙,2千多名士兵随着音乐声在旌旗下接受检阅。兵士们装备了弓箭,戟矛,还有少量的带羚角枪刺火绳枪。他们戴的头盔从远处看像金属那样闪闪发光,…… 而过于笨重的钢盾牌也只是用于炫耀而已,平常只是用一种藤制的盾牌。

——戴鞍钢《晚清史》

(注:马戛尔尼,英国外交官1792年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在热河行宫两次谒见乾隆帝,提出开放宁波等地为通商口岸,裁减关税等,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英国使团无功而返。)

材料四

近代科学中心的转移

上海市杨浦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中西方科学的特点。(2分)

(2)观察材料四(图例),概述近代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并分析原因。(8分)

(3)你如何看待中国科学在世界地位的变化?(15分)

杨浦区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学科测试

历史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2分;31——35每题3分,共75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ACBBCDCADBCAB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答案DBBCABABDCBDD
题号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CCCDBCDACABDCBDACABDABDC

(注明:31——35题每题3分,每选项的分值为3、1、1、0分计,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制度的演变(12分)

(1)从西周的封邦建国制到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再到元朝的行省制度;(6分)

(2)能全面评述分封制和行省制度的利弊得失。

就分封制而言虽对汉初疆域的扩大和政权的稳定起过重要作用(1分)但随着王国领地的扩大和从事经商等手段聚敛钱财,无视朝廷,而导致了“七国之乱”, 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分)而元朝行省制度下的行省长官位高权重,但管辖数量有限且采用朝廷直接任免的方式,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官员和地方的控制。(2分)行省作为省一级的行政机构,沿用至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1分)

37.英王的自白(14分)

(1)国王一 处于封建等级制时期。理由:国王权力有限,受到贵族挑衅,受到教皇制约;权力仅限于自己领地,无法对整个国家进行有效控制。(3分)

国王二 处于等级君主制时期。理由:王权扩大但仍受到制约;贵族、教会和市民通过议会共同参政并分享权力。(3分)

(2)国王三的自白至少能反映英国君主专制政体的两个特点,体现辩证,例如大权独揽但政务繁忙。(4分)国王四的自白至少能反映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两个特点,体现辩证,例如虽是国家元首但并无实权,不能直接过问政事。(4分)

例如:

国王三:“我的生活太繁忙了。虽然我大权在手,但什么事情都要我操心,因为我就是上帝选召的对象,我就是法律,我就是国家。”

国王四:“我的生活太轻松了。不用出席内阁,不用制定宪法,甚至不用参加议会,只要在首相给我的文件上签字就可以了,我是国家的元首,但国家已不是我的了。”

38国际贸易的变局(12分)

(1)贸易内容丰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出现了黑奴贸易。

贸易范围增大:从以亚欧贸易为主到全球性贸易。

贸易主导者转化:由穆斯林、意大利商人转为西欧商人。

贸易中心转移: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注:答案若能分类概括,能体现贸易前后变化的上述三个方面即可给6分,若无概括到推论的过程,仅简单列举,总分不超过3分)

(2)对欧洲而言,西欧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富中心,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促进了其资本原始积累)。(2分)对亚非美而言,亚非美地区被卷入到西欧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逐渐成为其经济附庸甚至沦为其殖民地。(2分)对全球而言,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张,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开启。(2分)

39知识分子的作用(12分)

(1)清政府(或袁世凯、蒋介石)。(2分)

(2)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3)(8分)

①1915年北京大学的教授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创办《新青年》,打着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对旧的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唤醒了民众的觉悟并宣传了马克思主义。(3分)

②1919年,以北京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学生为主力,以反对巴黎和会上日本取代德国占领山东,掀起了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情怀,揭开了中国新年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3分)

③1921年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最终建立了新中国。(2分)

( 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赋分)

40.科学中心的转移(25分)

(1)(2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超过西方,到15世纪以后落后于西方;(1分)

材料二:中国科技以总结性的传统农业科技为主;西方科技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1分)

(2)(8分)

①由意大利到英国;从14世纪开始,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涌现出了达·芬奇等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推动了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2分)

②由英国到法国;受到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8世纪法国伏尔泰等思想巨匠将启蒙思想推向高潮,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2分)

③由法国到德国;德国于1871年完成统一,积极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第四个科学中心。(2分)

④由德国转移到美国;美国南北战争胜利后引领第二次科技革命电气时代的大潮,二战后,在原子能和计算机发明的优势,奠定了美国在信息时代的领先优势。(2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15分)

评分项一观点

要求: 对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科学地位的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能与西方科学的对比中得出相应的观点。

水平1:

·中国科学从古代领先世界到近代落后于西方,反映了中国国力由强变弱的过程;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如生产方式及政治制度等决定了科学的发展程度与差距;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国的抉择,决定了这个国家科学地位的变化与走向;

水平2:能依据材料就提出观点。

没有将中西方科学进行对比,仅仅从中国或西方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段的观点,单一或不全面。

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材料与问题、材料与相关史实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能运用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的西传来印证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

能从多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从国家地位、主政者对科学的态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知识分子的创新意识等;

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没有横向的中西对比,仅从单一角度回答问题。

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二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追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达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