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浙江省诸暨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诸暨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卷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荀子说:“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下列思想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主张的是

A.韩非“法不阿贵”的思想 B.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

C.朱熹“道统论”的思想 D.顾炎武“众治”的思想

2、“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以下关于韩非子这一言论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抨击了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

B.君臣关系就像父子那样亲密无间

C.不能仅靠情感和榜样来确立等级关系

D.认为孔子主张的“仁”是虚假的靠不住的

3、《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4、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

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

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5、敢于挑战权威是人的理性精神的重要体现,下列东西方思想家中明确提出否定绝对权威的主张的是

①普罗塔戈拉 ②苏格拉底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当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作出如下结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材料认为四大发明

A.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B.改变了西欧社会发展的趋势

C.在西欧才开始发挥其应有价值D.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

7、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为内容的纪念币,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对此最为合理的认识是,我国古代科技发明

浙江省诸暨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A.注重实验 B.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

C.是下层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均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

8、刊行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

日常生活。……书中主公翁西门庆是以经商发家致富的。对此你的认识是

A.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是同时出现的,同时消亡的

B.文艺具有虚构性,不具有历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C.文艺源于现实,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D.任何文艺都带有时代烙印,需要运用历史视野进行赏析

9、右图是德国人谷腾堡创制出版的印刷品局部图。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该印刷品

A.使用泥活字印刷制成

B.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

C.是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D.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10、《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11、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12、“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唐代

1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14、《宋史·职官志》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            B.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财政管理

C.皇帝直管财政,以防封建割据            D.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封建皇权

15、《国史大纲》“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与作者观点相符的历史时期是

①春秋、战国 ②隋、唐 ③宋、元 ④明、清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16、1920年,陈独秀在《读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7、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18、“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人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A.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说明应该客观公正看待孔子及其思想D.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

19、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20、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2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毛泽东采取的“非正统做法”

A.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B.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C.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

D.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

22、1926年创刊的《自然界》的《发刊旨趣》中说:科学上的理论和事实,须用本国的文字语言为适切的说明,须用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来说明;还须回转来用科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说明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材料强调的是

A.要用民族化语言解释科学   B.固有经验能推动科技发展

C.科学必须民族化和本土化 D.科学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23、《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4、尼尔·弗格森在其著作《文明》中指出:“新教不仅让西方人学会了工作,也学会了节俭与识字。……新教带来的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下列宗教改革的各项主张中,最有利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的是

A.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 B.反对向教会购买赎罪券

C.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 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25、苏格拉底曾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式雇佣一位舵手,他若出错的活,危害远比在管理国家的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主要反映他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B.强调公民素养的提高

C.提示了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源D.主张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

26、孟德斯鸠强调:“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说明作者

A.提出了三权分立与互相制衡的设想 B.提出了对国家权力安排的人性依据

C.强调美德在国家权力运作中的作用 D.强调智慧和权威对民主的补充作用

27、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中可以看出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A.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                B.物理学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C.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理论概括                D.数学成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

28、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说明了

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②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③科学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 ④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9、“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与上述时空观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量子理论             C.狭义相对论        D.广义相对论

30、科幻片《星际穿越》是对“以一种全新的模式重建了宇宙体系,物体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的,长、宽、厚与时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统一体”科学理论的具体形象的表达。该理论的提出

A.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B.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黄宗羲极力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都是天下之大害。在政治上,主张在处理君民关系时,强调“天下为主,君为客”。在处理君臣关系时,认为君臣的出现是“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君臣只是百姓的代表者,协同“为万民”谋利益。在法治思想方面,极力抨击“一家之法”,提倡学术自由,学校要能评判是非,“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对此有观点认为它是近代的民主思想或者至少是民主思想的萌芽,梁启超曾说它“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材料二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合法的国家只能是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的产物。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也是人民自由协议的结果。缔结契约的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在民主共和国中,由于国家体现了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即公意,所以公民服从法律和国家,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人们获得了契约和社会的平等和自由。因为国家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在由契约结成的国家里,人民当然拥有国家的主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1762年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的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784年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黄宗羲的主张与朱熹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4分)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成为当时“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卢梭“自由”理念与康德“自由”理念之间的关系。(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差距,并从思想层面角度说说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6分)

32、阅读下列对五四运动(注:这里指广义上使用的“五四运动”,所涉及的时期大致是1917年到1921年。)的各种阐释和评价,同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他们(自由主义者)强调五四运动促进了“以大众活语言的新文学取代文言文的旧文学”;它是一场“理性反对传统、自由反对权威、对人生及人的价值的颂扬反对对它们贬抑的运动”,是一场“由那些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并试图用现代历史批判和研究的新方法论对之加以研究的人所领导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他们)把欧洲文艺复兴看作是在中世纪旧秩序桎梏中挣扎的新生资本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一场运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适应了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因而在欧洲得以复活。而在“五四”时期,中国的经济也从中世纪状况发展到资本主义状况,并提出了类似的文化上的要求。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

材料二: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Y-A.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 ——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

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1941年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1. 材料一中的“自由主义者”称“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试从思想背景和内容两方面比较中国和西方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差异。(8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观点。(4分)
  3. 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8分)

卷Ⅱ

座位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31、(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黄宗羲的主张与朱熹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4分)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成为当时“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卢梭“自由”理念与康德“自由”理念之间的关系。(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差距,并从思想层面角度说说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6分)

32、(1)材料一中的“自由主义者”称“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试从思想背景和内容两方面比较中国和西方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观点。(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CCBBBABDBDDBDDB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CBCBBACACABDBAD

31、朱熹批判无道之君,主张用儒家思想干预君主统治,通过“正君心”达到贤人政治的目的。(2分)黄宗羲从体制层面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民主君客,发挥学校的政治功能以限制君权。(2分)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封建专制统治腐败。(2分)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具有救国救民思想,一批有识志士,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纲常,认为只有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2分)具有朴素民主思想的黄宗羲的政治主张,符合时代要求,为其反专制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2)卢梭侧重于人身的解放或反对专制王权。(2分)康德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思想的自由,把人本身作为目的,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2分)

(3)差距:①黄宗羲未能象启蒙思想家那样提出人权自由和思想自由等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缺乏反专制制度的理论依据。②黄宗羲未能象启蒙思想家那样提出社会契约等学说,为民主社会的构建提供比较完整的设想。③黄宗羲未能象启蒙思想家那样呼吁对违背社会契约和公共意志的统治者,提出人民有权起义和革命的权利,未能为民主社会的实现提供现实的途径。(4分)原因:中国长期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禁锢和束缚;而欧洲启蒙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已在广泛的社会层面实现了思想的解放。(2分)

32、(1)背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主要面临着教会神权的控制;(2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主要面临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2分)内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个性解放;(2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学。(2分)

(2)归纳: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新起点: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形成了统一战线参加了革命;知识分子起到了先锋作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部分。(每点1分,共4分)

(3)态度: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2分)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2分)原因:中国处于抗战时期,需要激发民族情绪;(2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2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