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海南省海口市海口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海口中学2015—2016年度高三月考考试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的城市建制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殷周之际文化“兴废”主要表现在

A.家族文化取代部族文化 B.理性文化取代巫觋文化

C.专制文化取代分权文化 D.人本文化取代鬼神文化

3、胡适认为:儒字即“懦”,儒者是西周统治下的殷商旧邦知识分子唯唯诺诺、苟且偷生的写照。然而,自孔子之后,儒家不再是懦弱的代名词,而是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一族。以下各项言论中,不符合胡适这一观点的是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5、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6、“臣奉命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此地原为红毛所居,无时不在贪涎,亦必乘隙以图。”材料中的“此地”在“征讨”之后

A.隶属于省管辖 B.设置地方自治机构

C.归属巡检司管辖 D.建立省级行政机构

7、史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可得出

A.楚是第五个被秦灭掉的诸侯国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司马错是秦朝的太尉 D.秦统一前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已经出现

8、“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而清人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这说明封建思想文化

A.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B.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

C.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D.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9、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Siegfried Lauffer)曾强调:“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下列说法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最伟大创造

B.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C.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D.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自由民的特权民主

10、古罗马的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陈契约。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主要现实意义是

A.协调罗马公民间的关系 B.维护奴隶主的经济利益

C.保护奴隶的正常交易 D.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

11、美国学者科恩认为:理想的民主应该让公民“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识别问题,提出建议,权衡各方面的论证与论点,表明信念并阐明立场……一般而论,即促进并深化思考”。比照科恩的上述观点,我们发现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

A.民主参与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是有限的

B.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民主和言论自由

C.确保城邦国家的政治决策正确而有效

D.公民大会代表了雅典居民的利益诉求

12、法国史学家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写道,法国大革命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受压最紧的时候,而是发生在原压得很紧,然后逐渐放松的时候。路易十六时期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从而引发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是路易十六时期

A.改革进程不平衡的结果 B.弱化专制统治的结果

C.改革不成功的结果 D.改革目标偏激导致的

13、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伏尔泰说:“天狼星的光始终如一,对我们来说,道德哲学亦始终如一。”“一切关于显灵或奇迹的说法,一切认为上帝干预自然秩序的信仰,都是假,……人类要了解上帝,只需要有理性就够了。”对以上两段文字解读正确的是

A.伏尔泰是无神论者,主张以道德取代宗教

B.伏尔泰认为如果上帝无法显灵,无法干预自然秩序,上帝的存在就很可疑

C.伏尔泰相信自然神论,认为宗教的精粹在于尊敬宇宙的合理性和完美性

D.伏尔泰认为研究天文学有助于了解上帝的存在

14、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时间战争影响
A鸦片战争1840〜1842 年英法两国都与清政府签订了条约,获得了赔款
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1 年圆明园遭到破坏
C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年导致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大大加深

15、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16、“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与这段话最吻合的一段历史时期是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

17、某学者评论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该事件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18、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辛亥革命——剪发辫,改称呼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③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④新文化运动——中共诞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呈现出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中依然昂然奋起的特征,典型事件见下表:

领导阶级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事件
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从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21、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2、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3.美国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推出一项“宏伟计划”:收购全球种子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加以“改良”——用申请了专利的转基因种子替代天然种子——控制全球食品供应。该公司目前已收购全球21%的种子公司,控制93%的转基因食品市场。该材料主要说明

A.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B.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

C.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D.全球化与单一民族经济难以共存

24.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至此,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下列事件中,对此事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北约接纳联邦德国加入 B.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成立

C.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D.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25、有位作家认为,文学应该“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惊人的正确性叙述人的内惦状态”,“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样不正确……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下列作品符合这一风格的是

A.《百年孤独》B.《安娜·卡列尼娜》

C.《等待戈多》D.《巴黎圣母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28题为必考题,每道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9题为选修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2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二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三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四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五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2分)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分)

(3)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分)

(4)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27.(14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 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卷十,《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7分)


(2)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得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3分)

(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2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表面看来,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大致了解了上下三千年来教育的概况和“考试”取士的情形,无论我们的先圣先贤、诸子百家的名言,关于教育与学问的教诫,作过如何庄严神圣的定论,但教育的理想与一般社会对教育的“暗盘”思想,毕竟存在一段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古代轻视工商业的观念之下,当然就会产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看法了!……读书读到后来,所有经、史、子、集,也成剩余的物质,只有“八股”的制义文章,才是生活的宝典。

—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

材料三 (如今)知识的普及,使得一切学问的真正精神垮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的精义所在,几乎是完全陷入贫病不堪救药的境地。不但如此,我们……虽然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换旧更新,可是我们教育的“暗盘”思想,依然落在二千多年来的一贯观念之中,只不过把以往“读书作官”、“光耀门楣”的思想,稍微变了一点方向,转向于求学就可以赚钱发财的观念而已。

——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道家思想文化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上各有何不同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4分)

(2)材料二中的“‘考试’取士”是指什么?(1分)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5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当时的教育与古代教育本质的认识。作者的理想教育是什么?(3分)

29、(1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生活运动发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国民政府已取得政权七八年,加上各层官吏中,东西洋留学生出身者甚彩(注:多)较有时间和精力,注意到民众的生活状态,譬如生活肮脏、杂乱、缺乏公德意识,人际关系苟且自私,毫无羞耻心,社会气氛黯淡杂乱,暮气深重,乌烟瘴气。

——《新生活运动闲话》

材料二:新生活运动开展初期,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南京、上海、南昌等大城市,卫生状况有明显的好转,为了整顿秩序,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娱乐的法令,如禁止饭店、舞厅夜间营业等。1935年4月17日,在吸食、买卖、鸦片最严重的四川成都,关闭了1300多家大烟馆,许多城市的社会治安以及卫生等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张岚《国民党“新生活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生活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效,(3分)并谈谈你对国民新生活运动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5 ABACD 6-10 ADCBD 11-15 ABCCD 16-20 CABDB 21-25 DCCAB

26.(12分)(1)①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2分)②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展)。(2分)

(2)增加财政收人;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2分)

(3)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市坊界限的打破(政府对商业的管理逐渐放松);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分)

(4)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3分)

27.(13分)(1)特点:监察制度出现时间早;统治者对监察部门的重视;监察制度具有延续性;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 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有相对的独立性;监察组织严密、独立;(7分)(2)资格要求: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1分)不良后果:往往会导致御史滥用职权(1分)

(3)特点:不分等级、贵贱、民族,一视同仁;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重奖重罚;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3分)

(4)启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反腐倡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2分)

28.(13分)(1)儒家:①人生态度:积极进取,通过仕途主动融入社会;入世(1分)②价值观念:心怀天下,通过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实现个人价值;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1分)道家:①人生态度:出世;超然物外,淡泊名利,退隐江湖。(1分)②价值观念:崇尚自然本真,注重个人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及自然的和谐统一.(1分)

(2)科举制度。(1分)

作用: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行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④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3分)消极影响: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文人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皇权的维护;科举制束缚、禁锢人的思想,到近代阻碍社会和科技的进步;(2分)

(3)古代是为了考取功名、读书作官、光耀门楣,今天是为求出路、求职业、赚大钱,本质是相同的,即把接受教育变成了生存和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2分)理想教育:注重人格培养的教育和知识的传授。(1分)

29.(11分)(1)背景:国民政府建立,国家实现名义上的统一;欲改良社会风气;各级官吏关注中国民众的落后;官吏大多留洋出生,思想观念进步;社会上缺乏公德意识;人际关系淡薄,社会黯淡杂乱;民众生活卫生质量较差;(6分)

(2)成效:改善了城市的卫生;整顿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治安的好转;改善了人们健康的生活观念;(3分)

(3)认识:新生活运动有利于树立国家新的生活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2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