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语文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二).docx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①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②事实上,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③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

④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⑤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关系。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正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的价值”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在各方面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以此改进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掠夺性农业。

C.乡村生活,也可以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缔造与大自然一样慢的生活节奏。

D.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永恒,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应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从反面指出以工业文明视角看待乡村的偏颇,再正面提出观点,自然而令人信服。

B.第三段先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了比较,之后指出了目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C.第四段承接第三段,举例论证了若违背有机循环的文化理念会使乡村出现生态灾难的观点。

D.第五段引用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警告”,旨在说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也会影响乡村文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不再只用规模效益的指标衡量乡村,那么或许会发现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B.一旦乡村具有的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丧失,那么刻板的都市生活就丧失了它的精神后花园。

C.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所以常常把城市存在的问题也复制到乡村。

D.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在乡村复制城市,或用城市替代乡村。

2.(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镇陶心

杨安鸿

①路过铜川王益区时,听说附近有个村落因“陶炉陈列”得名,且是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耀州瓷曾伴随驼铃走向世界,不看看,我觉得是一种遗憾。站在塬顶远眺,入镇一条小路,忽下忽上、忽左忽右,路一边住人家,路那一边,平平的房顶,高高的烟囱。窑上叠窑,人家上有人家,是古镇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当时叫我极惊诧的,却是古镇的颜色。

②夏日的陈炉,不缺郁郁蓊蓊的绿色。可我感觉,有红地毯铺在地上,有红绸缎舞在塬上,有红灯笼挂在眼前,甚至有審火蔓延脚边。这里砌窑的红砖,长、宽、高都比别处要大,这让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的愿景,更加显眼更加强烈。然而,加重和放大红色的,却是肥嘟嘟,像极了腰鼓、水桶的一种物件。懂行人说,那叫匣钵。有人家用它砌成四面院墙,圆鼓鼓叠加红彤彤,宛若好客的笑脸四处绽放。也有人家用来装饰了门楣和窗棂,小日子看着热乎乎、暖烘烘的。最多见的,是填上泥土作了花盆,里面的红辣椒、绿蒜苗迫不及待要调剂人们生活似的疯长。

③瓷器抟泥成型,转轮就制,亦如幼苗破土。宿命的陶冶和烈火的考验面前,是匣钵父兄样将瓷器揽进怀里,悉心庇护,同甘共苦,成全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成就一份流光溢彩的美,也成长了一抹引人注目的赤子朱色。红,是烈火真金的红,是磊落胸怀的红,是劳苦功高的红,也是鞠躬尽瘁的红。我为匣钵在陈炉的当红肃然起敬。我感动陈炉人知恩图报、不离不弃的善良。

④有一院落,祖孙二人在家,奶奶在窑洞前摘韭菜,八九岁的孙子趴在炕上,面前摆了书本,眼睛瞅着电视。三个游客屋里屋外一番参观,提出要为老人照相。也许,对生活的满足无需额外形式的展示,也许,孙子刚放下书包等着吃饭呢,老人笑而不语,连连摆手。他们诚恳又急切,说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感慨黄土文化的厚重,想把典雅烂漫的陶瓷艺术、质朴纯真的窑洞文化,也想把好客热情的陈炉人一并摄录下来,带给学生……我敢肯定,绝不是这番话,而是他们面上的神色,让她放下手上的菜,忙着整理毫不凌乱的头发。谁知,孙子隔墙能看见一样,大声提醒“我饿得很,你快做饭嘛”。这一幕令我想起,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朋友的茶水喝干了,找景区的商店续杯开水,连着被几家拒绝,遂感叹人心不古。我当时倒理解店主们的为难,现在也理解这率真的小家伙:每天面对无数的人,每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足足有十来分钟,老人像个群众演员,拘谨而听从指挥,孙子则用高一声低一声“别照了”“快做饭”的叫唤,表达要回到正常生活轨道的期盼。我不知道,日后这些美术老师会不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当时伴随快门欢快响起的,还有一遍一遍轻言细语的安慰,有一声一声在炕头不断制造的“抗议”。同学们!包括了画面之外的声音与互动,才是这一帧民俗图画的完整内容。

⑤陈炉几乎家家烧瓷器售瓷器,却少见拼命推销和围堵兜售,店主似乎都有更重要的事做。我准备新买一把茶壶,掌柜的蹲在街边,举着护眼面罩,电焊一扇橱窗。我挑选好,他报完价扭头接着干。我是习惯讨价还价的,他再不回头,瓮声瓮气传出一句“我没多要你的”。我们吃饭的隔壁,是同一老板娘经营的瓷器门面。吃饭的人多,隔壁很难照顾,有人问价,她斜身从侧门扫一眼,有人还价,她大喊“没有多要你的”,然后,咯咯直笑,仿佛对还不成价表达歉意。不专门看管,多是盈手可握的玩意儿,不怕顺手牵羊?她像听说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怎么可能”,咯咯又笑。

⑥镇上有家供游客体验做陶的陶吧。一个小女孩在拉坯轮前体验。随着木轮的旋转,泥胎在手中帽子样长高。手随泥走,泥随手变,每个变化都引起小姑娘一声尖叫。小姑娘不时地停下,满是泥的小手背在身后,嘴吸吮着妈妈手里的饮料。她旁边的那个五十多岁的工人,却一下也没有停止手上的动作,浇水,翻搅,再稀释,再翻搅,瞅时机,将泥送到小姑娘手边。汗水打湿的鬓角和胳膊,随着动作闪闪发亮……最后,工人将小姑娘的“作品”用微波炉加热定型,以便小姑娘带回家去。这样真好!共同的劳动成果被凝聚固定了,汗水和热情有了见证的载体。我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在家中某个地方,这件稚嫩的作品,突然闯入她的眼帘,小姑娘,或者,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她,一下回忆起这个夏天,回忆起古镇陈炉的这一幕,意识到,留在“作品”里的,其实是古镇人的陶心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古镇的红色”,既是陈炉的窑砖、匣钵构成的基本色调,又烘托出古镇人的形象特征。

B.作者通过以小见大来表达情感,如通过老奶奶答应照相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对质朴人情的赞美之情。

C.作者写掌柜专注电焊,瓮声瓮气对待买瓷器的顾客这一内容,目的是为了突出古镇人的粗犷豪爽的性格。

D.文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细腻;在叙事过程中细节传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作者为什么在第四段讲述“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的经历?

(3)结合全文,概括并分析古镇人的“陶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天,最懂我们的似乎是互联网。电商了解你的消费需求,专车清楚你每天的行踪,移动支付掌握你财产变动……个体的身体、位置、通信、征信、交易等各类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

网络消费时代,个人信息在“裸奔”,安全风险日益凸显。360发布的《2017年手机安全风险报告》印证了这一点:仅第一季度,360安全卫士就拦截了24亿条垃圾短信,其中1.82亿条是诈骗短信,绝大多数伪装成电商和银行通知,容易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我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管理权分散在不同部门,工信、工商、公安等都能管,但都管得不彻底。

企业也责无旁贷。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加大投入,购买技术服务,打上技术“补丁”,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内鬼”的出现。

个人也应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快递单、收据等重要信息不要乱扔;下载软件要认真阅读隐私条款;在社会网站上尽量不暴露个人信息;分级设置密码;平时多和父母朋友沟通,减少他们被骗的几率。

个人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等损失,如何维权?此类案件因金额小、数量多,公众想要挽回损失,确实比较困难。但不能选择忍气吞声,应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

(节选自2018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触目惊心。

《报告》披露:超过七成的人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

《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

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占60%)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占56%)而选择了沉默。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调研者中有高达44%的比例选择了因维权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维权证据而无奈放弃。最为消极的是“维权成功也没有好处”选项,也有14%的选择比例。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二).docx

图1:个人信息泄露隐患行为调查之手机硬件方向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二).docx

图2:个人信息泄露隐患行为调查之手机号码方向

(摘编自2017年3月6日中国青年网《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1)下列关于我国个人信息泄露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1、图2显示,66%的人群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约27%的人群零防范。

B.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比较关注,但对维权途径所知较少,对维权效果信心不足。

C.现阶段我国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现状存在普遍焦虑,日常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

D.《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维权程序复杂或出于经济考虑而放弃维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分别从时代、企业、政府、个人四个角度揭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阐述真实、客观。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重点阐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难题和维权方法,对互联网用户有较大指导意义。

C.《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调查样本量大,调查角度丰富,数据详实,有很强的说服力。

D.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很多,往往防不胜防,个人信息泄漏后人们必然受到广告骚扰、营销骚扰或诈骗。

E.互联网企业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合法、正当地收集用户信息。

(3)根据材料二,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人信息被泄露并造成经济损失,你会提醒他采取哪些积极的方式进行维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颖悟,丞相完泽见之曰:“是儿貌秀伟,异日必令器也。”辟江浙行省照磨,擢检校。徽州民汪俊上变诬富人反,省臣遣克敬往验之。克敬察其言不实,中道为开陈福祸,俊后悔,将对簿,竟仰药以死。延祐四年,监四明倭人互市。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他变,克敬曰:“岂有军士还乡,而不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 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以官仓米减价粜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都中因得免。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官。郡中计口受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为舶货,拗蕃者例籍之。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罪督运者,勒其还直沽。克敬谓:“督运者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出于不得已,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元统中,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奏免之。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寄,假令万一有重于此者,亦将拘法坐视耶?”乃调兵往捕之。 视事五月,请老,年甫五十九。克敬历官所至,俱有声绩,明称名卿。著诗文、奏议,传于世。三年卒,年六十一。追封梁郡公,谥文肃。

(选自《新元史》,有删改)

【注】①拗蕃:违背货运规定。②天历之变:元代宫廷政变,泰定帝崩,燕帖木儿起兵于大都,复立文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日必令器也令:美好的
B.脱有衅,吾当坐脱:如果
C.行省欲罪其擅发发:打开
D.不果输,复漕而南还果:结果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B.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C.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D.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敬目光敏锐。任检校一职时,行省指派他去调查徽州人汪俊告发谋反一事,他很快察觉汪俊的状词不实,汪俊后悔,后来在要对簿公堂前服毒自杀。

B.王克敬心系百姓。担任绍兴路总官时,郡中计算人口强制征收盐,百姓们深受其苦,于是王克敬就上奏章,减免了百姓们要缴纳的盐额五千引。

C.王克敬体恤海商。行省要求他对货物收税和没收违背规定的货物,他认为商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于是据实向朝廷上报,商人们对他非常感激。

D.王克敬遇事果断。当岭海爆发叛乱时,朝廷调戍兵征讨,恰逢行省缺少军事官员,他无暇顾及汉人不得参与军政的旧例,调动士兵前去平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②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

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寄隐居士

谢逸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②玉唾:珍贵的书籍。③襄阳耆旧,泛指襄阳的隐士。④庞公: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曾入城市。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开篇便写出了先生因自己“薄禄相”而未被封侯,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山林,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味。

B.本诗第二联描绘精致,对仗谨严,特别是数词的选用,很具代表性,体现先生藏书之富、研学之久,突出其隐居生活的鲜明特征。

C.本诗第三联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

D.本诗结尾两句描述了襄阳隐士的节操志向,他们为了高尚的品节志向苦苦坚守,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E.本诗语言朴素,表达简妙,写先生隐居,又不拘泥,有联想,有拓展,表面上“寄隐居士”,其实,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心志。

(2)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三、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5分)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   ,   ”两句与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逍遥游》中写了人生应该达到的三种境界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贝多芬《第七交响乐》旋律优美庄重却处理得哀而不伤,在略带伤感的曲调中,低音的弦乐旋律部分随着音乐的前进不断积蓄着力量。

②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③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④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弹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⑤面对当前微信圈信息传播混乱和失实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信息发布者推波助澜、见风是雨的炒作力可谓登峰造极。

⑥在老张夫妇金婚酒宴上,好友老李说,五十年风风雨雨一起走过,感情始终如一,可谓白头如新。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④⑥

8.(3分)下列句子中表意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任何逾越法律界限之外的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B.叙利亚外交部14日发表声明说,叙政府强烈谴责美国、英国和法国对叙发动导弹袭击的做法,认为此举将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状况。

C.虽然教育不断改革,但教育领域仍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媒体指责教师师德沦丧敷衍教学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D.把海南建成自由贸易港,不仅是落实我国在整个新时期对外开放总体战略需要,也是海南省自身发展的需要。

9.(3分)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请假条:亲爱的老师,我身体偶染贵恙,不能参加今天的升旗仪式,特向您请假。

B.求职信:本人获悉贵公司欲招聘业务员,特写此求职信毛遂自荐,请速与我洽谈。

C.邀请函:我校戏剧社于本周五举办戏剧节汇报演出,诚邀各位嘉宾莅临指导为盼。

D.倡议书:在5•15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学生会倡议大家热爱家人,传递好家风。

五、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11分)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图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标志。①   ,包裹着它的是密密麻麻的碳纤维。图标提醒人们:人类正被热碳所笼罩,也就是说②   。它呼吁我们达成共识,③   。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二).docx

11.(5分)下面语段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同类型的逻辑错误,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逻辑错误。

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微笑沟通着人们的情感,所谓“一笑泯恩仇”就是说微笑能化解人们之间的恩与仇。微笑,因为体现的都是亲切友善的情感,所以往往比言语更真实、更富魅力。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可以说,只有有微笑的人生才能趋于幸福,只有有微笑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①不合事理(否定失当):人们之间的“恩”,不应该被化解;

②   :   ;

③   :   。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美团收购摩拜单车,摩拜创始人令许多创业者津津乐道。其中最具话题性的是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看看“别人的成功”,再看看“你的平凡”,是不是有种被同龄人打倒在地、被抛弃了的挫败感?

而韩寒在微博上写文抨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成功……”

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同龄人焦虑”似乎已成为我们的标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明确观点并阐述理由;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①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②事实上,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③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

④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⑤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关系。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正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的价值”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在各方面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以此改进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掠夺性农业。

C.乡村生活,也可以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缔造与大自然一样慢的生活节奏。

D.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永恒,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应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一段先从反面指出以工业文明视角看待乡村的偏颇,再正面提出观点,自然而令人信服。

B.第三段先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了比较,之后指出了目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C.第四段承接第三段,举例论证了若违背有机循环的文化理念会使乡村出现生态灾难的观点。

D.第五段引用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警告”,旨在说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也会影响乡村文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如果我们不再只用规模效益的指标衡量乡村,那么或许会发现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B.一旦乡村具有的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丧失,那么刻板的都市生活就丧失了它的精神后花园。

C.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所以常常把城市存在的问题也复制到乡村。

D.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在乡村复制城市,或用城市替代乡村。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在各方面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错误,原文第二段为“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B.“以此改进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掠夺性农业”错误,原文第二段为“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C.“也可以超脱”错误,原文第二段为“相对超脱。”

(2)C.“使乡村出现生态灾难的观点”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没有此论断。

(3)B.“一旦乡村具有的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丧失,那么刻板的都市生活就”表述绝对化。

答案:

(1)D

(2)C

(3)B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2.(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镇陶心

杨安鸿

①路过铜川王益区时,听说附近有个村落因“陶炉陈列”得名,且是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耀州瓷曾伴随驼铃走向世界,不看看,我觉得是一种遗憾。站在塬顶远眺,入镇一条小路,忽下忽上、忽左忽右,路一边住人家,路那一边,平平的房顶,高高的烟囱。窑上叠窑,人家上有人家,是古镇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当时叫我极惊诧的,却是古镇的颜色。

②夏日的陈炉,不缺郁郁蓊蓊的绿色。可我感觉,有红地毯铺在地上,有红绸缎舞在塬上,有红灯笼挂在眼前,甚至有審火蔓延脚边。这里砌窑的红砖,长、宽、高都比别处要大,这让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的愿景,更加显眼更加强烈。然而,加重和放大红色的,却是肥嘟嘟,像极了腰鼓、水桶的一种物件。懂行人说,那叫匣钵。有人家用它砌成四面院墙,圆鼓鼓叠加红彤彤,宛若好客的笑脸四处绽放。也有人家用来装饰了门楣和窗棂,小日子看着热乎乎、暖烘烘的。最多见的,是填上泥土作了花盆,里面的红辣椒、绿蒜苗迫不及待要调剂人们生活似的疯长。

③瓷器抟泥成型,转轮就制,亦如幼苗破土。宿命的陶冶和烈火的考验面前,是匣钵父兄样将瓷器揽进怀里,悉心庇护,同甘共苦,成全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成就一份流光溢彩的美,也成长了一抹引人注目的赤子朱色。红,是烈火真金的红,是磊落胸怀的红,是劳苦功高的红,也是鞠躬尽瘁的红。我为匣钵在陈炉的当红肃然起敬。我感动陈炉人知恩图报、不离不弃的善良。

④有一院落,祖孙二人在家,奶奶在窑洞前摘韭菜,八九岁的孙子趴在炕上,面前摆了书本,眼睛瞅着电视。三个游客屋里屋外一番参观,提出要为老人照相。也许,对生活的满足无需额外形式的展示,也许,孙子刚放下书包等着吃饭呢,老人笑而不语,连连摆手。他们诚恳又急切,说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感慨黄土文化的厚重,想把典雅烂漫的陶瓷艺术、质朴纯真的窑洞文化,也想把好客热情的陈炉人一并摄录下来,带给学生……我敢肯定,绝不是这番话,而是他们面上的神色,让她放下手上的菜,忙着整理毫不凌乱的头发。谁知,孙子隔墙能看见一样,大声提醒“我饿得很,你快做饭嘛”。这一幕令我想起,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朋友的茶水喝干了,找景区的商店续杯开水,连着被几家拒绝,遂感叹人心不古。我当时倒理解店主们的为难,现在也理解这率真的小家伙:每天面对无数的人,每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足足有十来分钟,老人像个群众演员,拘谨而听从指挥,孙子则用高一声低一声“别照了”“快做饭”的叫唤,表达要回到正常生活轨道的期盼。我不知道,日后这些美术老师会不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当时伴随快门欢快响起的,还有一遍一遍轻言细语的安慰,有一声一声在炕头不断制造的“抗议”。同学们!包括了画面之外的声音与互动,才是这一帧民俗图画的完整内容。

⑤陈炉几乎家家烧瓷器售瓷器,却少见拼命推销和围堵兜售,店主似乎都有更重要的事做。我准备新买一把茶壶,掌柜的蹲在街边,举着护眼面罩,电焊一扇橱窗。我挑选好,他报完价扭头接着干。我是习惯讨价还价的,他再不回头,瓮声瓮气传出一句“我没多要你的”。我们吃饭的隔壁,是同一老板娘经营的瓷器门面。吃饭的人多,隔壁很难照顾,有人问价,她斜身从侧门扫一眼,有人还价,她大喊“没有多要你的”,然后,咯咯直笑,仿佛对还不成价表达歉意。不专门看管,多是盈手可握的玩意儿,不怕顺手牵羊?她像听说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怎么可能”,咯咯又笑。

⑥镇上有家供游客体验做陶的陶吧。一个小女孩在拉坯轮前体验。随着木轮的旋转,泥胎在手中帽子样长高。手随泥走,泥随手变,每个变化都引起小姑娘一声尖叫。小姑娘不时地停下,满是泥的小手背在身后,嘴吸吮着妈妈手里的饮料。她旁边的那个五十多岁的工人,却一下也没有停止手上的动作,浇水,翻搅,再稀释,再翻搅,瞅时机,将泥送到小姑娘手边。汗水打湿的鬓角和胳膊,随着动作闪闪发亮……最后,工人将小姑娘的“作品”用微波炉加热定型,以便小姑娘带回家去。这样真好!共同的劳动成果被凝聚固定了,汗水和热情有了见证的载体。我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在家中某个地方,这件稚嫩的作品,突然闯入她的眼帘,小姑娘,或者,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她,一下回忆起这个夏天,回忆起古镇陈炉的这一幕,意识到,留在“作品”里的,其实是古镇人的陶心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描写“古镇的红色”,既是陈炉的窑砖、匣钵构成的基本色调,又烘托出古镇人的形象特征。

B.作者通过以小见大来表达情感,如通过老奶奶答应照相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对质朴人情的赞美之情。

C.作者写掌柜专注电焊,瓮声瓮气对待买瓷器的顾客这一内容,目的是为了突出古镇人的粗犷豪爽的性格。

D.文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细腻;在叙事过程中细节传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作者为什么在第四段讲述“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的经历?

(3)结合全文,概括并分析古镇人的“陶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清洁作用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掌柜专注电焊,瓮声瓮气对待买瓷器的顾客”表现的是古镇“少见拼命推销和围堵兜售”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清洁作用的基本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述“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的经历,是表示小孩的一种抗议,具体原因可以从第④段“每天面对无数的人,每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可以得知,展现出的是文本的核心主旨,表达出人性善良的本质。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基本能力。要求概括“古镇人的‘陶心’表现”,注意摘取文中的重点句子“我感动陈炉人知恩图报、不离不弃的善良”“这让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的愿景,更加显眼更加强烈”“每天面对无数的人,每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这样真好!共同的劳动成果被凝聚固定了,汗水和热情有了见证的载体”概括作答。

答案:

(1)C

(2)①借这件事表达对小孩的理解,小孩“抗议”的原因是“每一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②深化主旨,老人在这种情况下仍接受了请求很不容易,借以凸显表现了陈炉人的善良。

(3)①生活中的陶心是古镇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希望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希望生活红红火火。②待人的陶心是古镇人对待游客的质朴善良:如听从游客指挥的老奶奶,“没有多要你的”的店主。(古镇人对匣钵的知恩图报、不离不弃)。③工作的陶心是古镇人对工作的认真不敷衍:如淘吧中不停劳作的工人。

【点评】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天,最懂我们的似乎是互联网。电商了解你的消费需求,专车清楚你每天的行踪,移动支付掌握你财产变动……个体的身体、位置、通信、征信、交易等各类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

网络消费时代,个人信息在“裸奔”,安全风险日益凸显。360发布的《2017年手机安全风险报告》印证了这一点:仅第一季度,360安全卫士就拦截了24亿条垃圾短信,其中1.82亿条是诈骗短信,绝大多数伪装成电商和银行通知,容易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我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管理权分散在不同部门,工信、工商、公安等都能管,但都管得不彻底。

企业也责无旁贷。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加大投入,购买技术服务,打上技术“补丁”,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内鬼”的出现。

个人也应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快递单、收据等重要信息不要乱扔;下载软件要认真阅读隐私条款;在社会网站上尽量不暴露个人信息;分级设置密码;平时多和父母朋友沟通,减少他们被骗的几率。

个人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等损失,如何维权?此类案件因金额小、数量多,公众想要挽回损失,确实比较困难。但不能选择忍气吞声,应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

(节选自2018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触目惊心。

《报告》披露:超过七成的人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

《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

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占60%)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占56%)而选择了沉默。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调研者中有高达44%的比例选择了因维权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维权证据而无奈放弃。最为消极的是“维权成功也没有好处”选项,也有14%的选择比例。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二).docx

图1:个人信息泄露隐患行为调查之手机硬件方向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二).docx

图2:个人信息泄露隐患行为调查之手机号码方向

(摘编自2017年3月6日中国青年网《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1)下列关于我国个人信息泄露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图1、图2显示,66%的人群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约27%的人群零防范。

B.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比较关注,但对维权途径所知较少,对维权效果信心不足。

C.现阶段我国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现状存在普遍焦虑,日常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

D.《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维权程序复杂或出于经济考虑而放弃维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CE 

A.材料一分别从时代、企业、政府、个人四个角度揭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阐述真实、客观。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重点阐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难题和维权方法,对互联网用户有较大指导意义。

C.《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调查样本量大,调查角度丰富,数据详实,有很强的说服力。

D.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很多,往往防不胜防,个人信息泄漏后人们必然受到广告骚扰、营销骚扰或诈骗。

E.互联网企业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合法、正当地收集用户信息。

(3)根据材料二,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人信息被泄露并造成经济损失,你会提醒他采取哪些积极的方式进行维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考点】4A:一般实用类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

【解答】(1)D.“因维权程序复杂或出于经济考虑而放弃维权”错,原文材料二为“因不知如何维权(占60%)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占56%)而选择了沉默”。

(2)A.“企业、政府”错,应是“政府、企业”;B.“都重点阐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难题和维权方法”错,材料一重点阐述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材料二重点阐述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之高及维权的方法;D.“必然受到广告骚扰、营销骚扰或诈骗”表述绝对化。

(3)材料一“但不能选择忍气吞声,应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材料二“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维权证据而无奈放弃”,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具体的答案。

答案:

(1)D

(2)C、E

(3)①尽快举报、投诉、报警等;②了解相关法律和维权程序;③搜集、固化相关证据。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颖悟,丞相完泽见之曰:“是儿貌秀伟,异日必令器也。”辟江浙行省照磨,擢检校。徽州民汪俊上变诬富人反,省臣遣克敬往验之。克敬察其言不实,中道为开陈福祸,俊后悔,将对簿,竟仰药以死。延祐四年,监四明倭人互市。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他变,克敬曰:“岂有军士还乡,而不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 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以官仓米减价粜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都中因得免。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官。郡中计口受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为舶货,拗蕃者例籍之。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罪督运者,勒其还直沽。克敬谓:“督运者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出于不得已,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元统中,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奏免之。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寄,假令万一有重于此者,亦将拘法坐视耶?”乃调兵往捕之。 视事五月,请老,年甫五十九。克敬历官所至,俱有声绩,明称名卿。著诗文、奏议,传于世。三年卒,年六十一。追封梁郡公,谥文肃。

(选自《新元史》,有删改)

【注】①拗蕃:违背货运规定。②天历之变:元代宫廷政变,泰定帝崩,燕帖木儿起兵于大都,复立文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异日必令器也令:美好的
B.脱有衅,吾当坐脱:如果
C.行省欲罪其擅发发:打开
D.不果输,复漕而南还果:结果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B.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C.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D.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王克敬目光敏锐。任检校一职时,行省指派他去调查徽州人汪俊告发谋反一事,他很快察觉汪俊的状词不实,汪俊后悔,后来在要对簿公堂前服毒自杀。

B.王克敬心系百姓。担任绍兴路总官时,郡中计算人口强制征收盐,百姓们深受其苦,于是王克敬就上奏章,减免了百姓们要缴纳的盐额五千引。

C.王克敬体恤海商。行省要求他对货物收税和没收违背规定的货物,他认为商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于是据实向朝廷上报,商人们对他非常感激。

D.王克敬遇事果断。当岭海爆发叛乱时,朝廷调戍兵征讨,恰逢行省缺少军事官员,他无暇顾及汉人不得参与军政的旧例,调动士兵前去平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②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虚词、结构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D.“果”翻译为“成为事实,实现”,引申为“完成”,句子翻译: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

(2)分析此句,“大姓”指“大户人家”,“松江”表示地点,“松江大姓”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B选项;“贫且行乞”的主语是“子孙”,故“子孙”前应断开,排除AD选项,选C选项;

正确断句: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句子翻译为: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大米,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

(3)“减免了百姓们要缴纳的盐额五千引”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原文只是说王克敬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但最终有没有减免文中没有具体告知。

(4)①有军士陷于倭者:定语后置句,应是“有陷于倭军士”;至是:到这、到这时;诉于克敬:介宾短语后置句,应是“于克敬诉”;句子翻译为:有一个身陷日本的士兵,到这时跟从日本商人(从日本)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

②比:等、等到;罪:译为怪罪、归罪;顾:难道,反而;句子翻译为:鄱阳距离省治(省会、省府)有上千里之远,等到行省发布命令,老百姓就快要饿死了,他做了仁爱之事我们却怪罪他,自己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我们自己反而不感到惭愧吗)?

答案:

(1)D

(2)C

(3)B

(4)①有一个身陷日本的士兵,到这时跟从日本商人(从日本)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

②鄱阳距离省治(省会、省府)有上千里之远,等到行省发布命令,老百姓就快要饿死了,他做了仁爱之事我们却怪罪他,自己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我们自己反而不感到惭愧吗)?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从小就聪明,丞相完泽见到他后说:“这孩子相貌秀丽俊伟,将来必有出息。”后来被朝廷征召担任江浙行省照磨,又升任检校。徽州百姓汪俊上书诬陷富人造反,省臣派王克敬去查验真相。克敬察觉他言不符实,路上向他阐明祸福,汪俊后悔,将对簿公堂时,竟服毒药而死。延祐四年,监察四明的日本人互市。之前,监察者害怕外夷的情况难测,必定严格派兵自保,克敬全去除了这些措施,用恩意抚慰日本人,日本人都服从接受管理。有一个身陷日本的士兵,到这时跟从日本商人(从日本)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事情会有变故,克敬说:“难道有士兵还乡,却不接纳吗?如果出了意外,我愿承担责任。”事情传到朝廷,朝廷嘉奖了他。鄱阳一带闹饥荒,总管王都中把官仓的米减价卖给百姓,行省想治他擅自开仓卖米之罪。克敬说:“鄱阳距离省府有上千里之远,等到行省发布命令,老百姓就快要饿死了,他做了仁爱之事我们却怪罪他,自己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都中因此得以免罪。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下令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规定的人照例要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王克敬将这些情况详细呈报给皇上,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 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请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元统年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大米,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随自己的意思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他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此事的损害。”上奏朝廷请求免除这项粮额。岭海一带的瑶族暗中发动,朝廷调戍兵去讨伐,正逢提调军马官缺少,旧例,汉人不得参与军政,众人不知该怎么办。克敬大声说:“行省掌管某方面的权力,假使万一有比这更重要的情况,难道也要受法令所限,坐视不管吗?”就调兵去抓捕。 任职五月,请求退休养老,年刚五十九。克敬做官所至之处,都有美好的声望和政绩,被称赞为名卿。著有诗文、奏议,流传于世。三年后挂了,年六十一。朝廷追封他为梁郡公,谥号文肃。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寄隐居士

谢逸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②玉唾:珍贵的书籍。③襄阳耆旧,泛指襄阳的隐士。④庞公: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曾入城市。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A.本诗开篇便写出了先生因自己“薄禄相”而未被封侯,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山林,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味。

B.本诗第二联描绘精致,对仗谨严,特别是数词的选用,很具代表性,体现先生藏书之富、研学之久,突出其隐居生活的鲜明特征。

C.本诗第三联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

D.本诗结尾两句描述了襄阳隐士的节操志向,他们为了高尚的品节志向苦苦坚守,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E.本诗语言朴素,表达简妙,写先生隐居,又不拘泥,有联想,有拓展,表面上“寄隐居士”,其实,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心志。

(2)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手法等,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2)考查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1)A.“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错,先生甘于寂寞,“些许不得志”与文无据。D.“描述了襄阳隐士的节操志向,他们为了高尚的品节志向苦苦坚守,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错,是说如果拿襄阳耆旧来相比,那么先生是真正的隐士。他的德行,可以和汉末的庞德公比美。

(2)分析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概括。从“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看,写了先生读书之多,勘校时间之长,长达三十年,表现其潜心治学,刻苦勤奋;从“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看,四海之内青眼相看的人少,所以先生心甘情愿隐居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直到白头年老;从“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看,作者拿襄阳耆旧来相比,那么先生是真正的隐士。他的德行,可以和汉末的庞德公比美,

进一步赞美先生的风格和节操,赞美其不慕名利,坚守节操,做一个真正的隐士。

答案:(1)A、D。

(2)(1)潜心治学,勤奋不辍。先生每天在幽居诵读诗书,亲手勘校达三十年之久。(2)甘于孤寂,坚贞不移。四海知交很少垂青先生,知音极少,但他甘愿高卧山林,任己头白,保持高洁。(3)不慕名利,心志恒定。作者把先生比况成庞德公,说他不会像某些襄阳高士一样表面苦守气节,实则借此沽名钓誉,要入世求得显达,而会一直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坚守节操,做一个不慕名利、心志恒定的真正隐士。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隐居士》,表达了诗人对高人逸士的敬佩心情,也寄寓了诗人自己甘心隐居林下的心志。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诗篇一开头即表明先生风操甚高,不慕荣利。先生自以为本无封侯的骨相,所以无志于封侯,也不羡慕封侯。先生以高隐明志,在选择住所方面,但求于林塘幽静处结个茅庵,即已满足,不艳羡住在朱楼翠馆,自婴尘网。

第二联:“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写先生藏书之富和读书之勤。“几千卷”,极言藏书之多,且皆为珍贵的玉唾书。玉唾,即玉书。据《拾遗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后世因称玉书为精贵之书。“三十秋”,极言时间之长。孔子晚年,喜读《易经》,曾经留下韦编三绝的故事。“韦”,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筋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后世因以“韦编”代表书籍。先生手校经籍达三十年之久,可见治学的辛勤。

诗的第五六两句:“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表明先生在四海之内虽然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多汲汲于功名富贵,和先生气味不同。以先生之高格,在这些人当中,谁也没有为先生所垂青,也不配先生给以青眼。先生高卧茅庵之中,甘与鸥鹭为盟、与田父野老为友,此时已经头发白了。“高卧”:旧喻隐居之士,高枕安闲而卧,不预世事。如陶渊明高卧北窗之下自谓是羲皇上人;谢安曾高卧东山,天下想望其风采;都是例子。这两句着重说明先生尽管知交很多,但知音极少。所以甘愿高卧东山,任他头白。

结尾两句:“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进一步赞美先生的风格和节操。如果拿襄阳耆旧来相比,那么先生是真正的隐士。他的德行,可以和汉末的庞德公比美。别人借隐居之名,以猎取名望,为延誉出山作准备,先生却独如庞公,清操自励,始终不入州门。先生的风格高尚,于此昭然可见。

全诗表意朴素,作者旨在歌颂真正的隐士,并以此自励。作者自己也终身未入仕途,可见其托意之所在。此诗全篇用拗体,颇为劲健,为黄庭坚所赞赏。

【点评】古诗鉴赏的技巧: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5分)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两句与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逍遥游》中写了人生应该达到的三种境界是: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字:遮)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重点字:己、名)

【点评】《逍遥游》中的名句辑录: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贝多芬《第七交响乐》旋律优美庄重却处理得哀而不伤,在略带伤感的曲调中,低音的弦乐旋律部分随着音乐的前进不断积蓄着力量。

②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③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④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弹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⑤面对当前微信圈信息传播混乱和失实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信息发布者推波助澜、见风是雨的炒作力可谓登峰造极。

⑥在老张夫妇金婚酒宴上,好友老李说,五十年风风雨雨一起走过,感情始终如一,可谓白头如新。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④⑥

【考点】18:成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

【解答】①哀而不伤: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这里形容音乐处理得当,使用正确;

②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这里是形容作画不是写文章,使用有误;

③纷至沓来:意思是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这里形容男女学生不断到来,使用正确;

④弹丸之地:指弹丸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狭小。这里是形容一个区,使用此成语显然不恰当;

⑤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这里形容那些乱发信息炒作的行为,使用正确;

⑥白头如新: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 一样。这里是说夫妇俩感情很好,始终如一,不是说彼此不了解,使用此成语有误;

故选:C。

【点评】成语辨析题的设错角度:

一、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二、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

三、轻重失度。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四、语义重复。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五、自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

六、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上极可能混淆。

七、不合对象。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随意搬用。

八、褒贬颠倒。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

九、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对方;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己方。如果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谦敬错位。

十、语法不通。各个成语的词性是不同的,所以其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词性把握不清,就会造成句子的语法错误。

十一、性别色彩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男性,或只能用于女性,或共用于两性。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误用。

十二、数量色彩 在表数量的成语中,有的只能用于多数,用在表单数的句子中就成了误用。

8.(3分)下列句子中表意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任何逾越法律界限之外的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B.叙利亚外交部14日发表声明说,叙政府强烈谴责美国、英国和法国对叙发动导弹袭击的做法,认为此举将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状况。

C.虽然教育不断改革,但教育领域仍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媒体指责教师师德沦丧敷衍教学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D.把海南建成自由贸易港,不仅是落实我国在整个新时期对外开放总体战略需要,也是海南省自身发展的需要。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解答】A.成分赘余,“逾越法律界限之外”中“逾越”与“之外”重复,去掉“之外”

B.正确。

C.缺少主语。关联词“虽然……但……因此”的滥用,导致主语的缺失。去掉“因此”。

D.语序颠倒。“落实我国在整个新时期对外开放总体战略需要”的意义比“海南省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应放在后句。

故选:B。

【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9.(3分)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请假条:亲爱的老师,我身体偶染贵恙,不能参加今天的升旗仪式,特向您请假。

B.求职信:本人获悉贵公司欲招聘业务员,特写此求职信毛遂自荐,请速与我洽谈。

C.邀请函:我校戏剧社于本周五举办戏剧节汇报演出,诚邀各位嘉宾莅临指导为盼。

D.倡议书:在5•15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学生会倡议大家热爱家人,传递好家风。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考查语言得体,要熟记谦辞敬辞,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解答】A.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不用于自己。

B.请速与我洽谈,命令语气,不符合求职信谦虚的要求。

C.缺少具体时间、地点。

D.明确倡议内容和意义,正确。

故选:D。

【点评】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五、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11分)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图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标志。① 图标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地球 ,包裹着它的是密密麻麻的碳纤维。图标提醒人们:人类正被热碳所笼罩,也就是说②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它呼吁我们达成共识,③ 携起手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二).docx

【考点】2B:补充句子;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注意字数的要求。

【解答】此题在解读给本哈根提后大会的标志。是从整体上来解读的,后面提到“包裹它的是密密麻麻的碳纤维”,这里“它”是指的这个圆形,也就是地球,所以第一空是在说这个图标的主题是地球,可填“图标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地球”;第二空前面说到“人类正被热碳所笼罩”,前面有“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此空是要对“人类正被热碳所笼罩”进一步进行解释,可填“全球气候正在变暖”;第三空应填呼吁的内容,可填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相关的表述。

故答案为:

①图标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地球②全球气候正在变暖③携起手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点评】结合语境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

11.(5分)下面语段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同类型的逻辑错误,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逻辑错误。

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微笑沟通着人们的情感,所谓“一笑泯恩仇”就是说微笑能化解人们之间的恩与仇。微笑,因为体现的都是亲切友善的情感,所以往往比言语更真实、更富魅力。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可以说,只有有微笑的人生才能趋于幸福,只有有微笑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①不合事理(否定失当):人们之间的“恩”,不应该被化解;

 以偏概全  微笑体现的不都是亲切友善的情感 

 表述绝对  不是只有有微笑的人生才能趋于幸福,也不是只有有微笑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考点】81:综合读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本题的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逻辑错误”,文段中“微笑,因为体现的都是亲切友善的情感”“只有有微笑的人生才能趋于幸福,只有有微笑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能够得到推断的结果,仿照例句的方式“不合事理(否定失当):人们之间的‘恩’,不应该被化解”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②以偏概全(或范围绝对),微笑体现的不都是亲切友善的情感;

③表述绝对,不是只有有微笑的人生才能趋于幸福,也不是只有有微笑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或改为:“有微笑”不是人生幸福、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点评】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弄清出题人的意图,然后根据题目中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所给第一句可以确定仿写句子的句式,然后考虑针对什么推断来反驳,最后确定自己所写内容。解答时一定要立足题目,认真审题,审出答题的角度和答题的模式,切不可脱离原题作答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美团收购摩拜单车,摩拜创始人令许多创业者津津乐道。其中最具话题性的是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看看“别人的成功”,再看看“你的平凡”,是不是有种被同龄人打倒在地、被抛弃了的挫败感?

而韩寒在微博上写文抨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成功……”

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同龄人焦虑”似乎已成为我们的标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明确观点并阐述理由;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先写摩拜创始人致富的故事,同时引用金句“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材料内容都强调人要有危机意识,要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提升自己,不能满足当下,要有奋进之心,要追求进步,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韩寒则反对将成功仅定义为财富。对“同龄人焦虑”可以认同是一种积极进取,追求上进的态度,也可以持反对态度,认为只是一种焦虑情绪。

参考立意:

前者可以立意为:人要有危机意识;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升自己;前进的脚步不能停下;人不能满足当下;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等。

如果是持反对态度,则可以立意为:对焦虑说不,成功的定义是多元的。写作时,可以结合现实列举生活中人们“焦虑”的现象,亮出观点;然后分析其危害和产生焦虑的原因,再分析如何对“焦虑”说不。

【解答】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极少数精英人士外,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平凡人,是极普通的小人物,岗位平凡,角色平凡,生活也平凡。

但是,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在工作中,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虽然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也要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而平庸则不然,是不思进取,敷衍塞责,碌碌无为,麻木不仁,如行尸走肉,醉生梦死,最终流于平淡而庸俗。平凡与平庸,只一字之差,半步之遥,稍有不慎,平凡便滑入平庸的泥潭,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相信每个人都不想平庸一生,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真的每个士兵都能当将军么?如果都当将军,谁来当士兵,总有人来做士兵吧!不正是有了那么多普通士兵的努力,才会使战斗取得胜利,才显示出将军的不平庸吗?但谁能说那些无名的士兵是平庸的。保尔说:当一个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是不平庸的,但谁能说和一起在战争中牺牲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无数战友是平庸的吗?

古往今来,不论官场还是职场,到处都充满了不断进取,勇于进取,比学赶帮超,说到底,还不是人人都不想平庸,都想出人头地,都想胜人一筹。可是,能够不平庸的会有多少人们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够做到淡定低调,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住内心的那份本真,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真正能做到“神马都是浮云”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平庸。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有他自身的价值,别低估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身处平凡,但应拒绝平庸!不是平凡为人带来平庸,而是人给平凡蒙上了平庸。要坚信“不是职业给人带来尊严,而是人给职业赋予尊严”。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在何种行业,也不论你身居何处,只要调整好工作态度,振奋精神,使自己生机勃勃。

每个人每天都是全新的,拥有拒绝平庸的心态,就会告别平淡与庸俗,迈向杰出与卓越。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8 22:00:57;用户:tp;邮箱:lsgjgz137@xyh.com;学号:21474120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