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政治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2014.11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共道大题,共6页。
2.卷面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3.试题答案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星空。这时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

感,一系列问题叩击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表明

①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④哲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需要智慧,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A.人类的大脑 B. 人类的意识

C. 人类的生理状况 D. 人类的实践活动

3.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

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进。回答4-6题。

4.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______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世界观和方法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科学的物质观 D. 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不同回答

③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④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再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10.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A.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B.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C.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11.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错误在于

  1. 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C.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肯定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①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②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③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④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右图体现的哲学道

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 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意识具有科学预见

14.通过人体感官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那青山绿水、姹紫嫣红,那浩渺烟波、重峦叠嶂……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解释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目的性 ②计划性 ③主动性 ④创造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 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 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B.认识是具有生动、具体和丰富特性

C. 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D.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16.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A.客观性 B.物质性 C.可知性 D.规律性

17.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物质运动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的是①水往低处流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8.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1. 分工协作 B. 勇于创新

C. 实事求是 D. 依靠群众

19.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表述,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1.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相互转化

20.“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C.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D.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

田径比赛中,4×100接力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在于能否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优势。第一棒,要求反应速度快、爆发力强;第二、三棒,要求奔跑速度快、耐力强;第四棒,要求心理素质好、冲刺能力强。回答22~23题。

22.只有将个人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才能够取得好成绩。这是因为

A.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B.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C.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 D.整体的功能是部分功能的总和

23.在四名队员组成不变的情况下,排列顺序的优化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这说明

A.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数量上的增减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D.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4.英国管理学家霍金森说:“哲学的任务在于它必须先于行动,倘若哲学家不能成为管理者,

那么,管理者就应成为哲学家。”这一观点强调了

A.管理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C.真理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哲学对管理实践有指导作用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进。回答25~26题。

25.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26.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人的哲学辩论,“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一评价强调了哲学是

A.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B.启迪人类智慧的综合科学

C.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

27.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这是

A.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8.钱文忠在《让汉字高兴一会儿》中写道:“囧,我很囧。这个字非常有意思,真的奇思妙想,它的本义是光明的……这个字早就退出历史舞台,没人用了。”古字新用,像当下“囧”字这样的奇思妙想

A.使得意识不再根植于物质世界 B.让意识天马行空,无可约束

C.仍没有打破物质决定意识的铁律 D.为人们实践再造了一个新的客观物质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回答29-30题。

29.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

①客观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C.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18分)

31.在人们选择前进目标和获得幸福感的关系上有三种状态:当目标唯一且难以达到时,幸福感往往很低,因为只有一条道路可通“罗马”;当目标不唯一且有多种选择时,幸福感会随之增加,因为有多条道路可通“罗马”;当目标切合实际且实现时,幸福感就会变为最大,因为走到哪里,那里就成为“罗马”。

三个“罗马”带来了三种“幸福感”,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4分)

32.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8分)

33.全球环境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当前,极端天气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常态挑战。主流观点认为,极端天气日渐频繁仅以自然界气候多变无法解释,很明显,人类活动所致的气候变化正在发挥作用。频繁的极端天气呼唤人类协同行动,选择更科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路径。

运用《生活与哲学》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应如何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6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3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 。

35.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36.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定理。到了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说明真理是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 、无限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7.有这样一种观点:聪明的人总是按照规律办事,领悟力较差的人爱凭自己的经验处理问题,愚蠢的人只是根据个人的需要行事。

从哲学的角度看,只凭个人愿望行事的人之所以不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共12分)

38.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需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话题引起诸多专家学者的热议,以下是某知名高校学者论坛中一专家学者的发言。

学者甲: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上看,京津冀三地密不可分,协同发展势在必然。要坚持区域统筹,完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地理位置、环境资源、产业基础以及交通状况等各个因素,最大限度发挥各个城市优势,最终实现1+1+1>3的效果。……

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针对“学者甲”的看法发表意见。

(注意联系材料,运用相应知识观点,多层次加以分析)。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014.1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二、问答题(共18分)

31. 选择前进目标,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坚持辩证的观点,防止思想僵化。

32. 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图是平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15 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地图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分)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三、简答题(每空2分,共20分)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四、论述题(共12分)

38.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要坚持联系观点,把握三地之间存在的内在有机联系,充分考虑地理位置、环境资源、产业基础以及交通状况等各个因素,促进三地协同发展。(4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我们要立足整体,搞好局部,坚持区域统筹,完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发挥各个城市优势,推动三地协同发展。(4分)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等特性。要运用综合思维方式看待三地的发展问题,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最终实现1+1+1>3的效果。(4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