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备考>语文>文言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是一篇不朽的名篇,风萧萧兮易水寒,刺客荆轲背负燕国太子之命踏上了刺杀秦王的不归路,荆轲虽然失败,但他的精神依然鼓励着我们。下面是由高考必中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荆轲刺秦王,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荆轲刺秦王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通假字

高中语文知识点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高中语文知识点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回来

高中语文知识点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害怕

高中语文知识点4、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环绕,绕

高中语文知识点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突然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知识点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高中语文知识点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高中语文知识点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

高中语文知识点4、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高中语文知识点5、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高中语文知识点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特殊句式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3、使毕使于前   介宾后置句

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宾后置句

5、见燕使者咸阳宫  省略句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知识点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高中语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高中语文知识点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明确: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高中语文知识点4.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明确: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高中语文知识点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明确: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