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广东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下)高二级期中考试

历 史

命题:高二备课组 审定:高二备课组 校对:高二备课组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每题2分,共48分)

1.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是指: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弹头远距离精确命中目标

D.我国的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2.我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银河-I”型计算机诞生 ④ 培育出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③②①④

3.20世纪50年代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涌现出来的文艺作品不包括:

A.杨沫的《青春之歌》 B.郭沫若的《蔡文姬》

C.电影《五朵金花》 D.电影《北国江南》

4.“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5.“卡门有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她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也

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这是观众对歌剧《卡门》的评价,这部歌剧的创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6.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材料中“他们”的代表作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泉》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格尔尼卡》

7.近代世界史上,某书出版后,引起宗教势力恐慌,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组织集会大

造声势,提出“拯救心灵”,并联合30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

宣言反对本书的出版,这本书应该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论法的精神》

C.《共产党宣言》 D.《物种起源》

8.“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9.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户籍制

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

10.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

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11.《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1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来&源:

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

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13.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

种新现象反映了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14.宋代制定了文官执政的制度,军队不参与政治,军队的元帅亦由文官担任。宋代实行这

一制度的目的是

A.限制武将滥用职权 B.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C.保障军事决策正确 D.避免军人干政局面的出现

15.“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

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

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16.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

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来&源:

17.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写道“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

鸿都门学之类。……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科举所试之物,

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A.德主才辅的人才观逐渐形成 B.科举从学术研究转为选才手段

C.选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选官考试内容日趋经世致用化

18.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中指出:人类自

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其中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

的力量”,即古希腊城市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设计让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作者认为古希

腊城市设计:

A.缺乏自主创新的设计理念 B.受到了民主政治的影响

C.便利了公民商业贸易活动 D.体现了朴素的理性思想

19.“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

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这里“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20.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

支配民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②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 ③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

必正确 ④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

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

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国家权力的重心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22.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

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

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

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D.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23.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英国首相

A.是下议院中多数党的领袖 B.实际上是由英国国王选择产生

C.掌握着行政权和立法权 D.是英国国家元首

24.有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议会内阁制,以及由两个政党竞争执

政的两党制,成为以后出现的民主国家普遍效法的基本政治制度。可是从真正的民主意

义来考察,当时的英国还不能称为民主国家。”这么说的依据是当时英国

A.人民的选举权受到严格限制 B.国王依然有强大的政治权力

C.内阁向议会负责,缺乏实权 D.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2分)

二、每题26分(共52分)

25.(26分)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从建国以来每个时期的语文

课本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多年来社会发展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

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歌颂新

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

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

家几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

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

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

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

育的。

材料三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四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

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

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

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

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

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

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

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
    形成的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50年代后期的语文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变化原因。(6分)
  3. 通过材料三的两张图片可看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的思想有何进步?反映了中
    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4. 根据材料,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

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

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

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

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

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

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

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

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

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

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

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

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摘编自渖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

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9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11分)


高二(下)文科历史期中考参考答案

DBDDAB ADDCB ABCDC DBBCD CDAA

25.

  1. 特点: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向苏联学习。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
    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2. 变化:政治时文和工业建设文章大量取代原先的优秀文学作品。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3. 进步思想:环保意识增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变化: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综合发展。
  4. 增加经济、人文、励志类型的文学作品;

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

26.

1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

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

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6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任答一点,3分)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6分)

(3)原因:宰相专权的历史教训;皇权专制加强的需要。(2分,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