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季延中学2015年秋高二年期末考试历史科试卷

来源: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

来源: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3. 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

C.主张削弱君权  D.体现近代民权思想

4.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 殷商甲骨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卜辞可被视为原始形态的农事诗 B.说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强

C.卜辞反映出古代生产力低下 D.辞中文字与现代汉字非常接近

6.春秋战国时期,告子曾与某人辩论人性问题。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不分于东西也。”某人反驳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此人可能是

A.孟子 B.荀子 C.老子 D.孔子

7.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这反映出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 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④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纷呈。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贱;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请按次序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派别

A.儒、法、道、墨 B.法、儒、墨、道 C.墨、儒、道、法 D.法、墨、儒、道

9.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谈论神与人的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B.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C.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D.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10.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余观汉人词章,未有不精于小学者……自宋以后能文章者不通小学,国朝诸儒通小学者又不能文章。”文中“小学”指

A.儒家经典 B.唐诗宋词 C.少年儿童求学的第一阶段 D.训诂考据之学

11.2009年7月22 ,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12.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列为五教之目,并解释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已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钧声名取利禄而已。”以下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 重视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培养 B . 针对学生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标准

C. 要求学员做学问与做人并重 D. 反映南宋政府对封建道德的重视

1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与该思想最为相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14.宋代笔记《醉翁谈录》记载“柳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所至,(人)爱其有词名,能移商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人)多以金、物资给之。” 由此反映出宋代

A.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B.宋词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C.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

15.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16. 下图中教学形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A.经济水平 B.政治制度 C.思想认识  D.社会环境

17.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共同点是

①创作都专注人体②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③其作品题材大都来自《圣经》④都是作品能够发挥人体表现力的杰出美术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8.“在古代作家的著作中,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中世纪著作所没有的特性。他们发现一系列新的爱好,一种新的感情,一种涉及政治和公民问题的议论,一个没有落入宗教信仰框框的世界。…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新的“爱好”、“感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的享乐与幸福

C.“与自己相仿的精神”指的是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思想

D.“崇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19.宋代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①话本把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 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本” ③《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的发展 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写道,“《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点位于图中的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A.①  B.②  C.③  D.④

21.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家有许多共同主张,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其中伏尔泰与卢梭的某些主张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最主要表现在

A.是否提倡自由平等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是否反对君主制 D.是否反对私有财产

22.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度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23.有人说,“牛顿是接过了伽利略传过来的接力棒,并最终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巨大飞跃。”下列关于对牛顿的评价正确的
①牛顿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②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③牛顿力学的创立推动了启蒙运动 ④牛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来源: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25.下列对《战争与和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出现的种种问题

B.描写了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        C.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D.注重体现鲜明的民族风格    

26.一提到电影,人们就联想到美国的好莱坞。但事实上,美国并不是电影艺术的诞生地。2015年的电影120周年诞辰,届时如果在其“家乡”举办生日庆典,应该选择  

A.英国  B.印度 C.日本    D.法国

27.有一位画家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该画家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代主义 C.印象派 D.现实主义

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记载:“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国主若征税纳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则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若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大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充满新鲜感 B.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C.书中记载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D.书中的“乡绅大会”是英国的上议院

29.“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30.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学“制”、学“思想”的三个阶段。作为这三个阶段标志性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B.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1.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毛泽东在第三阶段的理论的贡献在于

A.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C.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D.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3. 1988年9月,一位当代中国政治家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据你判断,这位政治家是

A.周恩来 B.邓小平 C.刘少奇 D.毛泽东

34.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

清帝国不亡于洪、杨(秀清),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

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你认为文中的“主题”应该是

A.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重建汉族政权

B.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C.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使之与民族资产阶级一起革命

35.在文学欣赏课上,老师介绍到林纾的《妖梦》:一个人梦见去游阴曹,阴曹里一伙不法之徒把个阴曹地府闹得天翻地覆。 他在阴曹里看到一“白话学堂”,门外大书一联云:“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对此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认为正确的表述是

A.林纾所指的不法之徒是指袁世凯等北洋军阀

B.林纾认为欧阳修和韩愈的文学贡献不如曹雪芹及施耐庵

C.林纾的描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表现形式

D.林纾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6.1905年前后,孙中山提出对西方资本主义应“取那善果、避那恶果”。为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大政策

37. 1919 年11 月9 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文章有如下标题:“天之光歪斜”“科学家急切等待着日蚀观测的结果”“恒星不是在它们似乎应该所在的或被计算出来的位置上,但不必担心”。这些文章介绍的科学理论应该是

A.经典力学 B.狭义相对论 C.广义相对论 D.量子论

38.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3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40.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政府,他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1. 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2. 局部的中央集权制开始取代分封制
  3. 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4. 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二、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

41.(15分)儒学是不断吸收融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从北宋的周、张、二程,到南宋的朱子,再到明代的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虽然用心性修养的方式来证成圣人之道,在先秦儒学中就已存在,理学家也每每援引古籍旧说以为据,但如此集中、突出地用心性之学来体证、描述儒学义理,无疑是宋以后在佛、老刺激下的结果。理学在工夫论及心性本体论上,均与佛、老颇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自始便蒙受“阳儒阴佛”、“阳挤之而阴助之”之类的讥刺,甚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

——陈多旭《宋明理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材料三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尤其在公共场合);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

——维基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的内涵(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这一做法的政治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相比其他宗教相比突出特征。(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论证这一特征及其影响。(7分)(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200字以内。)

42.(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明朝的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他主张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首先想到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共同点反映的历史状况。(4分)

材料二 世界专利制度发展大事记

1623年英国制定了《垄断法》,规定专利权人在国内有权制造和使用该发明,专利权期限为14年以内等。
19世纪中期美、法、俄、德、日等国先后实行了专利制度。
1883年法国等11个国家发起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确定了各成员国在制定工业产权法(包括专利法)时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197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它的一个重要的宗旨就是促进专利的国际保护与国际合作。
1977年西欧成立欧洲专利局,负责欧洲地区的专利审批工作。非洲知识产权组织成立,该机构是非洲地区法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性组织。

来源:(2)阅读材料二,对专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利制度发展的背景因素。(4分)

材料三 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

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4)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3分)

43.(15分)改革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 “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 “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3分)

(2)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8分)

44.(15分)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校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分析其原因,

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CAD 6—10 AABDD 11—15 CACBB 16--20 DCCDC

21—25 CCCAC 26—30 DDABC 31--35 ABBDCC 36—40 CBADB

二、材料解析题

41.(1)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1分) 神化君权、限制君权(2分)

(2)吸收融合和批判驳斥(2分) 丰富儒学内容、维护儒学正统地位(2分)

(3)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1分)

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吸收阴阳五行学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从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2分)

宋明理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成为官方哲学(2分)

清末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现结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人们思想(2分)表述成文(1分)

42.(1)共同点:承认个人的权利;主张合理分配国家职权。(2分)

历史状况:政治上法国和中国都处于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经济上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分)

(2)分段及理由:

第一阶段:1883年以前,各国实行专利制度。(1分)

第二阶段:1883年以后,专利制度国际化和区域化。(1分)

背景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现代政体确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增强。(答对2点即可得2分)

(3)历史背景: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2分) 态度: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2分)

(4)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1分)但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2分)

43.(1)风气:从军或尚武。(1分) 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2分)

(2)说明: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等(4分)

(3)作用:推动了(秦国、北魏)封建制的确立或进程(加速了北魏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2分) 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五选三点得6分)

44.(1)向西方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6分)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

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9分)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