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未考先知历史

未 考 先 知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一、高考信息归集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今后高考将重点考查4项内容。且今后一段时间这些内容会成为高考内容的改革重点和教育者们关切的“敏感点”,也是未来高中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具体如下: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

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和文科综合等科目更具优势。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

历史科可以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考查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法律在世界各国的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通过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对我国宪法的认同感,实现对青少年热爱宪法、保护宪法、自觉遵循宪法的法治教育作用。

3.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4.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

在命题中……文科试题也要考查创新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试题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并且多角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

二、高考考情报告

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完善考查途径,提升考核效果

(1)强调基础知识考查

(2)注重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

(3)增强试题探究性和开放性

5.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凸显高考选拔功能

6.落实新课标、新大纲精神,引导中学历史教学

三、高考命题预测

1.试卷总体特点

(1)加大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说明历史问题、解释历史现象的考查力度;考查再认再现低层次能力的试题不会出现,需要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的试题比重会较大。

(2)试题的背景材料日益生活化,对时间、阶段性概念的考查明显增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必做部分均兼顾中古史、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等三部分的协调;第41题突出概括比较能力的考查,第42题突出开放性,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选修1、4的试题均为课标考纲外的内容,突出对能力的考查。

例1:2018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文综·N(七),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末的修律虽然有“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的良好愿望,但最终“多继受外国法,于本国固有法源,未甚措意”,甚至有些规定“与社会情形悬隔天壤,适用极感困难”。加之历史原因,其实际作用甚微。辛亥革命中人民被允诺的自由和权利,其广泛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却隐含着革命的激进主义与现实的保守主义的巨大矛盾,临时约法就像一张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中国的百姓拿不到自由和权利的“现金”。相反,西化制度与传统思想脱序,社会在变态中畸型发展,弥漫着严重的危机。而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形式上体系合理、内容完备,但价值取向上却是向传统的复归,存在着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二律背反。回顾中国近代社会的法制移植,总体上讲,是失败之路。

——摘编自栾爽《近代中国法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材料二 英国从建立君主立宪制到完全确立代议制民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但直到1711年法律仍规定下院议员非常高的财产资格。直到1867年第二次选举改革,选民的人数较前几乎增加了一倍,城市产业工人取得了很大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占了上风。而美国到19世纪30年代,绝大多数州都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选举权几乎被授予全体白人。虽然还不能说是“不管社会地位高低,人人都有这项权利”,但可以说已接近于此。所以说,美国代议制民主实际上比英法等其他欧洲国家实行得更早,也更彻底。美国人建立共和代议制民主之际,正是欧洲拿破仑倒台、“合法君主”复辟之时。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一种“美国宪法热’,设计法国宪法草案的孔多塞还将美国1787宪法全文译出,并逐条作了注释。

——摘编自周琪《美国对西方近代民主制的贡献—代议制民主》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近代中国与美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形成的民主法制所产生的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美国民主法制进程一败一成、一慢一快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西民主法制发展中得出的认识。(14分)

【答案】略

【说明】本题以近代中西方民主法制建设实践对比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情境设置、问题视角的选取都很好的照应了时代特点,考查体现出浓厚的历史学科特色。

2.选择题特点

(1)高考历史12道选择题全部以社会现实、现象、现状为命题情境,突出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没有纯粹的概念辨析题和理论解析题。历史学习在从历史“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程中给人以“历史智慧”,这就要求在学习中重视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从而学会“解释历史”。如2017年全国1卷第27题考查明代玉制饮食器皿限制被放宽现象的解释;第32题考查考生对希腊神话中诸神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原因的理解;等等。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及“历史智慧”,值得探究。

例2:全国大联考2018届高三第七次大联考·文综试卷,24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一书总共不过35000字,“仁”字出现了150次。这说明孟子

A.有意规范贵族行为 B.代表下层民众利益

C.思想蕴含人文精神 D.揭示了人性的本源

【答案】略

【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本题以孟子关于“仁”的解释及以其对“仁”的重视情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的训练,可增强考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对学科素养(如史学理论素养)的考查由单纯考查转变为综合考查,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

例3:全国大联考2018届高三第八次大联考·文综试卷,25

记述出处
“至(建武)十六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反,攻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春二月,交趾女征侧起兵攻太守苏定。逐之,自立为王。……太守苏定为政贪暴,杀其夫,及与妹征举兵攻陷州治”《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光武帝年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当时交趾郡隶属于东汉管辖 B.二征姐妹割据反叛势力强大

C.当地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D.女性在社会上威望相对较高

【答案】略

【说明】这类试题突出对历史叙述进行审慎辨析,以更接近历史的真实。这类试题对于引导我们注重史学方法的传授和不同概念的辨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以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间的联系为突出特点,全部为复式考查形式,隐性考查重大历史问题在现实中的反映,且基本采用复式考查形式。

例4:2018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文科综合卷·N(九),27

明清时期,一些拥有大量土地并雇人耕种的经营式农场主日益转化成以出租小块土地为主的租佃地主,很多雇工也转化成为了佃农。材料现象

A.反映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B.有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

C.适应了劳动力不足的现实   D.不利于农业社会化发展

【答案】略

【说明】本题以明清时期土地政策的调整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从而加深对当时小块土地经营方式影响的认识。本题照应了当前农村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这一时代背景;暗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历史的反思,意在激活考生的历史意识,学会思考现实问题。

(4)直接引用史料设置情境入题已不占主流,多以间接引用并加以整理的材料为主,题干更精练,信息更丰富。

3.非选择题特点

(1)两道必做题,将突出中国史的比重。第41题将以中西政治史的比较考查为特征,体现时代性。第42题可能以经济、文化史方面素材为情境,考查对历史观点、事件或现象的描述、阐释的能力,体现和融合对价值观的考查。

例5:全国“百万联考”2018届高三11月一轮中期调研考试,25(18-09-38C)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做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社会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的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下诏:“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的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

材料二 到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也就是欧洲的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基督教的兴起,赦免被作为“神权”与“王权”的象征。尤其是在十二世纪,基督教中爱、罪、救赎的经典教义,直接影响到教会法对异端问题的处理,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理性的神权赦免制度,即上帝因为博爱,有权赦免那些有罪之人。而正是这种神权赦免为世俗间的王权赦免奠定了理论基础。“君权神授”是封建社会中君主权力合法化的典型思想及理论,君主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行者,其一切权力都被认为是上帝授予的,其中就包括了赦免权,因此,君主有位于法律之上的宽恕他人的权力,即赦免一个被法律判罪之人的权力。也就是说,君主在代为行使上帝所有的赦免权。

——《特赦鉴照政治智慧》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功能。(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赦免制度与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异同。(5分)

【答案】略

【说明】本题以中国古代与西方中世纪的赦免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上能力。

(2)选做题考查形式仍会以“一材两问”形式出现。在素材选择上,预计2018年选修1、4均会偏重中国史,选修3也往往选取以与中国相关的战争史素材为切入点进行考查。

例6:全国大联考2018届高三第四次大联考·文综试卷,46

材料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大陆由于连续 3 年遭受自然灾害以及“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失误,苏联“老大哥”的背信弃义和中印边境冲突,使国民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蒋介石仿佛看到了“光复大陆”的星星之火。美国总统约翰逊执政后,蒋介石借助越南战争,向美国施压,要求约翰逊政府对“中华民国的未来”表示支持。但美国极力想避免与中国在越南战场上公开交战。尽管如此,蒋介石仍继续向白宫施压,1965年,他派蒋经国前往美国,提出了美蒋协同反攻大陆的计划——GT-5号计划。1966年1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台大使馆”发出电报,以书面形式拒绝了蒋介石反攻西南五省的GT-5号计划。

——摘编自张治宇《蒋介石反攻大陆的GT-5号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制定GT-5号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GT-5号计划的结果及影响。

【答案】略

【说明】本题以蒋介石制定GT-5号计划为切入点,突出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提炼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4.考点预测

(1)命题的重要知识点

古代:宗法制的内涵与影响、官僚制度的变迁、选官制度的完善、农业与商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近代: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侧重美、德两国)、两次工业革命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近代中国革命探索与民主实践、十四年抗战、孙中山的思想。

现代:20世纪三大现代化模式、“冷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外交理念、民生工程 、党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理论。

热点与周年:“中共十九大重大决策”“‘一带一路’建设”“乡村建设”“长江经济发展战略”“朝鲜半岛局势”“英国脱欧”等,“《共产党宣言》”“光荣革命”“《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十月革命”“冷战”等。

例7:湖南省2018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1(18-10-92C)

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簠以享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防止

答案:B

【说明】宗法血缘制度一直是高考的常考考点。本题以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为切入点,考查西周时期社会政治的特点。

例8:2018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文科综合卷(一),30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蒋百里依据其在日本的见闻,写成了《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书。他在该书结尾处这样写道:“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这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

A.民族团结抗战的期盼 B.日军全面侵华的警示

C.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D.化解中日危机的智慧

【答案】略

【说明】民族抗战是新课标高考的常考点。本题以蒋百里将军言论为切入点,表现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誓死不屈的气概!

(2)关注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例9:全国大联考2018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文综试卷,42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40~50年代中外历史主要事件简表。

时间中国外国
20世纪40年代对日总反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全面内战爆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成立经互会。
美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制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先后提出、北约成立。
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签订。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城斯坦福科研工业区(硅谷)在美国成立。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召开。
华约成立。

——据《世界历史大事年表》等整理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略

【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以20世纪40~50年代中外历史主要事件为命题的切入点,材料以表格形式呈现,选材更加丰富平实;试题突出了问题意识,该题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试题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10:全国“百万联考”2018届高三1月一轮诊断性考试,25(18-11-119C)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民本思想影响下,历代王朝都设有官方储备粮食的机构,对需要救济的人实行一定配给,当发生重大灾害时,官方会开仓赈济。根据学者邓云特的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

材料二 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作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作了适当的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实行社会保障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那些原则(15分)

【答案】略

【说明】本题以中国古代和民主革命时期中共苏区的社会保障政策为切入点,隐性考查的时事热点,关注民生,实现中国梦是当今时事热点。该题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方面。

欢迎访问“”——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