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17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17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2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  )

A.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          B.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C.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                       D.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25.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仅3次,聘(派手下卿大夫代为觐见天子)4次,朝见晋、楚等国国君却有32次,聘多达56次。这反映出(  )

A.新的礼乐秩序取代周礼                  B.诸侯国之间发展不平衡                 

C.晋、楚已成为春秋霸主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6.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  )

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                  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

27.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28.在古代雅典的城市酒神节上,除了献给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盛大游行、狂欢活动、酒神颂歌比赛等,还有在狄奥尼索斯剧场里举行的四种仪式:10位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来自提洛同盟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的展示。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

A.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逐渐形成      B.工商业的发展改变了城邦政体      

 C.早期人文精神起源于宗教活动      D.城邦政治渗透到宗教活动之中

29.《十二铜表法》第8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这表明古罗马的司法原则是(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严守契约规定                                   

C.严格等级与“同态复仇”              D.追求公正至上

30.法国史学家普罗夏松说: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欧洲人对巴黎的向往表明(  )

A.启蒙思想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B.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欧洲的觉醒       

C.巴黎公社成为工人运动的榜样      D.法国工业化模式成为欧洲蓝本

31.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  )

  1.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敌后战场在抗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D.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正面战场

32.“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今(甲午中日战争后)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故丁男亦得其佣值,红女愈广其营生,则机器之效又彰彰矣。”这最能说明(  )

A.民族工业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B.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情

C.工业文明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D.国人为了生计逐步接受西方工业文明

33.“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

A.学习西方技术                                  B.学习西方制度                                   

C.中体西用精神                                  D.全盘西化理论

34.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表明(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   

C.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35.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谈中斯大林再三问毛泽东:“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欢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泽东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其中“又好吃”是指(  )

A.中苏结盟共同对抗美国                  B.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团结                   

C.有利于新中国站稳脚跟                  D.双方互相提供经济援助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长江流域水患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唐代长江水灾平均18年一次,宋代平均5、6年一次,明清平均4年一次。长江流域水灾的形成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的影响。早在清代有识之士指出,长江流域水患是“因上游川陕滇黔等省开垦太多,无业游民到处伐山砍木,种植杂粮,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从长江流域洪灾规律来看,很大程度上与长江沿线经济日益发达,经济开发程度加强有密切的关系。

水灾是突发型灾害,来势猛,为害烈,常造成“坏民舍,溺居民,坏桥栈,伤禾稼,饿殍载道,流亡数万人”,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英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着企业的法则,“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观念十分盛行,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环境治理、贫民窟改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并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并且得到了逐步的解决。英国议会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议会对环境治理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观念的转变,迫使政府必须要遵循法律,实施治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如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

——摘自《现代英国经济史》

  1. 与唐宋时期相比,材料一中明清长江流域水患呈现什么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和危害?(15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因素有哪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特点?(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欧洲时期中国
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18~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17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比较材料中的中国和欧洲科技发展成就,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材料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新教育的创办同时也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废除科举制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使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其二,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其三,奖励学堂出身,给学堂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使科举废又不废,不废而废。

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1909年,全国有学堂58896所,学生1626720人。这个数目,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可观的。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举措。于是,在清末又出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和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这个数目也是惊人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9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摘编自[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紧张了。(4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泰勒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是怎样被破坏,又是怎样“保持”下去的。(11分)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以释众疑”。

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玄奘选择了北路,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老子《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6分)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9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24.【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可知,此时贵族政治走向瓦解,题中的大黄金时代应该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西周时期,故A项错误;题中这种变化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依靠知识和才能为官)正在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其政治背景是分封制度(世卿世禄制)走向了崩溃,故B项正确;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故C项错误;实现了“大一统”局面也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故D项错误。

25.【答案】B【解析】根据史实我们不难知道,春秋时期并没有出现取代周礼的新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由于诸侯间政治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周天子势力开始衰微而晋、楚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这也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故B项正确;并不能因为鲁国朝见、觐见晋国、楚国最多就判定这两国已成为春秋霸主,故C项错误;“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这表明的只是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的原因,而没有解释其频繁朝见晋国、楚国等国的原因,故D项错误。

26.【答案】A【解析】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A项正确;李贽认为人的私欲出自人的自然本性,并不是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故B项错误;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所谓人欲是指人不正当的欲望,李贽的思想(肯定人正当的私欲)并不是对程朱理学的人欲观的颠覆,故C项错误;李贽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的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私欲的合理性,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并不是批判大公无私的思想,故D项错误。

27.【答案】B【解析】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时候,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之口,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在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

28.【答案】D【解析】古代雅典没有宗教,因而没有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故A项错误;古代雅典工商业的发展维持并巩固着城邦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举行的四种仪式与人文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四种仪式中“10位将军祭酒仪式”体现了雅典政治中的十将军委员会,“宣布荣誉公民名单”体现了民主政治特点,“来自提洛同盟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的展示”体现雅典城邦对外作战频繁的特点,综合起来说明雅典城邦政治渗透到宗教活动中,故D项正确。

29.【答案】C【解析】材料中《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表明古罗马的司法原则是“同态复仇”,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表明罗马法作为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严格规定等级秩序,材料中并未涉及私有财产,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表明严守契约规定的原则,故B项错误;严格等级与“同态复仇”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对于自由人和奴隶不同规定表明罗马法存在不平等,追求公正至上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0.【答案】A【解析】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高潮,对整个欧洲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故A项正确;促进欧洲觉醒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法国大革命,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只是工人运动的榜样,而材料中则是“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故C项错误;欧洲工业化蓝本是英国模式而非法国模式,故D项错误。

3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1940年8月26日,地点华北,可知卫立煌称赞的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该电文本身不能表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故A项错误;同时也不能证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B项错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表明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故C项正确;电文中并没有提到正面战场,故D项错误。

32.【答案】C【解析】材料中“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说明当时的国人对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心存疑虑,人们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甲午中日战争后,“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故丁男亦得其佣值,红女愈广其营生,……”表明随着近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题目中并没有提到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情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最主要意思,故B项错误;工业文明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最主要含义,故C项正确;国人为了生计逐步接受西方工业文明也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最主要含义,故D项错误。

33.【答案】B【解析】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仅是表象,“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学习西方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

34.【答案】D【解析】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和程度失当,故B项错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这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对市场经济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故D项正确。

35.【答案】C【解析】材料中1949年,毛泽东访苏与斯大林会谈,毛泽东认为双方应该签订协议,所谓又好吃应该指的是经济方面,苏联能够给予中国以经济援助,帮助中国恢复经济,中苏结盟共同对抗美国是双方在政治、外交方面合作的表现,属于好看的范畴,故A项错误;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属于也属于政治方面合作的影响,属于好看的范畴,故B项错误;接受苏联的经济援助,对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新中国站稳脚跟,故C项正确;苏联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新中国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需要苏联对新中国提供经济援助,而不是相互提供,故D项错误。

40.【答案】(1)趋势:水灾频率越来越高。(2分)

原因: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长江流域为经济重心所在,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政治腐败,水利失修;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8分)

危害:破坏农业生产;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出现大量流民,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5分,任答三点即可得5分,如只答“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给2分)

(2)因素:工业革命展开;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无尽索取自然资源观念。(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特点: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运用立法手段治理环境;政府观念与职能转变(6分)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唐代长江水灾平均18年一次,宋代平均5、6年一次,明清平均4年一次”得出水灾频率越来越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的影响”得出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上游川陕滇黔等省开垦太多”、“很大程度上与长江沿线经济日益发达,经济开发程度加强有密切的关系”得出长江流域为经济重心所在,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结合所学可从人地矛盾、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以及水利失修等方面分析;第三小问危害,根据材料一,由“伤禾稼”得出破坏农业生产,由“坏民舍”、“坏桥栈”得出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由“溺居民”“饿殍载道”得出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由“流亡数万人”得出出现大量流民,结合所学可知大量流民的出现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2)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二,由“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得出工业革命展开,由“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着企业的法则”得出企业盲目追求利润,由“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得出无尽索取自然资源观念;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由“环境治理、贫民窟改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并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得出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由“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得出运用立法手段治理环境,由“府从指导思想上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得出政府观念与职能转变。

41.【答案】从地位看,10~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欧洲,15世纪后开始落后于欧洲。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发展缓慢、专制统治的阻碍、科举制下人们不注重科技等。欧洲后来居上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等。(6分)

从特点看,中国重经验,西方重实验;中国重实用,西方重理论(规律);中国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等。(6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需要结合图表信息进行分析,示意图可从中西科技地位的角度分析,简表可从中西科技特征的角度分析概括,提取两项信息即可。

45.【答案】(1)特点:通过制度建设(学制)形成比较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对旧制度(科举制)推行渐进式改革;教育改革遵循“先立后破”原则。(6分)

(2)意义:推动清末教育体制的近代转型;渐进式的变革方式减少了社会的剧烈动荡;培养了大量的新政人才;促成了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造就了大批革命志士,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9分)

【解析】(1)根据“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得出通过制度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根据“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等得出对旧制度推行渐进式改革;根据先建立新的学制再废除科举制,得出遵循“先立后破”原则。

(2)根据“清末教育体制转型”得出推动清末教育体制的近代转型;根据“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得出培养了大量的新政人才;根据“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等得出渐变改革的方式有利于减少社会的剧烈动荡;根据“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得出促成了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造就了大批革命志士,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46.【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最大限度地惩罚了德国,也埋下了德国与协约国矛盾激化的隐患。(4分)

(2)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争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稳定欧洲现状。(2分)

破坏: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德意法西斯相互勾结在欧洲扩张;德意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英、法、苏等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纵容态度,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6分)

保持:英国坚持反法西斯战争;英、美、苏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击、消灭了法西斯势力。(3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最大限度地惩罚了德国,埋下了德国与协约国矛盾激化的隐患。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可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争夺欧洲,根据“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可概括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稳定欧洲现状;第二小问破坏和保持,根据所学知识,破坏(从二战爆发的原因,德国与英法对待《凡尔赛和约》的不同态度与做法角度分析):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德意法西斯相互勾结在欧洲扩张,德意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英、法、苏等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纵容态度,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保持(维护欧洲稳定秩序):英国坚持反法西斯战争,英、美、苏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击、消灭了法西斯势力。

47.【答案】(1)原因:唐初佛教盛行,印度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唐初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延续;玄奘不畏艰险、探求真理的精神。(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留下研究唐朝与西域、中亚、南亚地区交往的重要史料;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9分,每点3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根据“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得出唐初佛教盛行,印度是佛教文化的中心;根据“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得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延续;根据“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得出玄奘不畏艰险、探求真理的精神;结合所学可知唐初实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2)根据“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得出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根据“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老子《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得出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根据“《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得出留下研究唐朝与西域、中亚、南亚地区交往的重要史料;根据“《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得出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