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2019年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

2019年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

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

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

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

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

2.(4分)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

A.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4分)《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上述材料反映宋代(  )

A.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B.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

C.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

D.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

4.(4分)如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人口(万人)耕地(万顷)耕地负荷(人/顷)米价(千文/石)
1724533.680.06.70.575
17531651.483.119.91.012
17843283.289.836.61.412
18204799.295.050.52.432

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  )

A.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衣业劳动

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

5.(4分)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

A.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6.(4分)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7.(4分)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

A.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

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

8.(4分)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

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三大改造成就初现

9.(4分)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  )

A.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

B.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C.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10.(4分)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  )

A.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D.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11.(4分)1933年6月,美国俄美关系委员会曾在美国报界就承认苏联问题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139家报纸中有718家即63%明确表示赞成苏联;有306家即26.9%表示反对。到1933年10月,赞成苏联的报纸已有1000多家。这一调查结果体现了(  )

A.美国人对苏联政治生活的向往

B.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罗斯福新政超越意识形态束缚

D.美苏联合反法西斯迫在眉睫

12.(4分)2000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 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  )

A.经济全球化深入到亚非拉国家地区

B.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C.原有经济秩序受政治格局变化冲击

D.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

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 中世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次长时期的世界范围的大变革,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李植枬《整体世界历史初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5.(15分)材料:清末,传统的中华法系走向崩溃,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由此开始了艰难、复杂的转型过程。引发这场法律改革的事件便是发生在1895~1910年的清末维新运动和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改刑部为负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同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1910年,颁布《法院编制法》,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影响。

四、[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材料:1942年10月9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了斯大林格勒西北部工业区“德军包围线”的消息,毛译东对此迅速予以反应并于10月12日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作为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发表。文中说:“自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全部渡过顿河河曲,全面地开始攻击斯大林格勒,九月十五日德军一部打入该城西北部工业区,至十月九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德军包国线为止,共计进行了四十八天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这一战终于胜利了。”“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在以后两年七个月的时间里被展现出来:1942年11月19日起,苏联红军从斯大林格勒南北两侧转入全面反攻,到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全歼被包围的德军;1944年6月6 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辞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完成对德军的包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王永明《国际关系研究中解读信息的光辉典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做出上述判断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五、[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材料 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称:“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到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境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之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洋务运动是中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一次伟大回应。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这动的领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曾参与多个条约的签订,如l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和《中法新约》、1895年《马关条约》、1896年《胶澳租借条约》和《中俄密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901年《辛丑条约》等,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摘编自于灵《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对外主张之得失研究》

请回答: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成为“中兴名臣”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的理解。


2019年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

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

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

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

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

【考点】33:儒家思想的形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

【解答】“《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表明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故A正确;

写作经验的丰富、社会变革、不同学派相互诘难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2.(4分)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

A.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考点】1P: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唐朝御史台的职权。解题的关键是对“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可以看出唐朝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故A项正确。

御史台是中央的监察官员,监察的是中央官员,因此加强的是君主专制,故BD两项错误。

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唐朝御史台的职权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分)《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上述材料反映宋代(  )

A.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B.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

C.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

D.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

【考点】2N:宋朝的商业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朝商业发展,使得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4.(4分)如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人口(万人)耕地(万顷)耕地负荷(人/顷)米价(千文/石)
1724533.680.06.70.575
17531651.483.119.91.012
17843283.289.836.61.412
18204799.295.050.52.432

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  )

A.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衣业劳动

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91:鸦片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需要掌握鸦片战争前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724﹣1820年米价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会使得米价下降,而不是上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是这一时期米价上升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前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4分)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

A.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考点】9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以此确定所处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进一步理解其出行的目的,依托材料和选项加以回答。

【解答】由材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可知,税则修改,提高关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才是其出行的主要目的,究其原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财政问题日益严重,故C项正确。

ABD均与材料无关,应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4分)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考点】P7: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

【解答】“1911年11月3日”已经爆发了辛亥革命,结合材料由“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到“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表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B正确;

维新变法是在1898年,故A错误;

民主共和、南北议和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意义仍然重大,他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是中国封建与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

7.(4分)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

A.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

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

【考点】9S:抗日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931年”。

【解答】A项不符合史实;

B项时间是1937年;

C项不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材料“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此争论主要是针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的政策,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8.(4分)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

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三大改造成就初现

【考点】G3:一五计划.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明确“一五”期间所指时间界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期间是指1953年﹣1957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由于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才出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而物价上涨不断的状况,故A项正确;

新中国刚刚建立,民生商品供应不足,故B项错误;

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三大改造是1956年底完成的,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五计划,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9.(4分)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  )

A.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

B.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C.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考点】4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特征,要求学生结合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和罗马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来对比分析。

【解答】A.罗马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并不能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只能缓和矛盾。

B.雅典在新征服地区,掠夺财富,但不授予当地人公民权,这导致了当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削弱了雅典社会统治的基础。

C.雅典没有扩大公民权而向其他地区征收财物,最容易激起被征收地区人民的不满不利于雅典统治的稳定。

D.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拥有公民权的,范围不断的扩大,而不是公民的权利扩大。

故选:B。

【点评】雅典全盛有公民约30万,外邦人和奴隶占一半。成年男性外邦人不能称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是指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没有一定财产,不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雅典本地人成年男性仍不算公民。由此可见,雅典公民权范围非常狭窄。

10.(4分)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  )

A.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D.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考点】O1: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需要掌握国王人事权力被削弱。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以法律形式规定皇家官员当选议员的资格,说明国王人事权力被削弱,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议会至上原则,故B项错误。

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是在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考查对国王人事权力被削弱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4分)1933年6月,美国俄美关系委员会曾在美国报界就承认苏联问题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139家报纸中有718家即63%明确表示赞成苏联;有306家即26.9%表示反对。到1933年10月,赞成苏联的报纸已有1000多家。这一调查结果体现了(  )

A.美国人对苏联政治生活的向往

B.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罗斯福新政超越意识形态束缚

D.美苏联合反法西斯迫在眉睫

【考点】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需要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注意材料时间,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分析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赞成苏联的比例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而苏联此时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使得美国人民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说明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故B项正确。

A两是表面现象,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美苏联合反法西斯,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4分)2000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 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  )

A.经济全球化深入到亚非拉国家地区

B.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C.原有经济秩序受政治格局变化冲击

D.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

【考点】EG: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提出了 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起点。据此依据材料“,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 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可知C正确。

A项“深入”说法片面,排除。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 中世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考点】BA: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文化。考查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以及中世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需要掌握古代中国和欧洲教育的特点、原因以及影响,尤其注意中国理学的影响。

【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不同,对比材料一、二从办学目的、建造地址以及学生来源等方面比较即可。第二小问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积极影响是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故答案为:

(1)特点:内容丰富广泛;注重道德修养;课程内容的设置相对自由;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

原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上“重文轻武”政策;理学兴起;名师巨儒影响;印刷技术的发展。

(2)不同:办学目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圣贤之人。

建造地址:繁华都市;偏僻山林。

学生来源:欧洲各地;国内学子。

积极影响: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和欧洲教育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次长时期的世界范围的大变革,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李植枬《整体世界历史初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5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5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评价标准,需提取观点,加以论述即可。

【解答】“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表明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故答案为:

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论述: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英国在工业革命80年左右时间里,建立了强大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机器大生产空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点评】本题为难题,考查历史评价标准,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应当先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三、[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5.(15分)材料:清末,传统的中华法系走向崩溃,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由此开始了艰难、复杂的转型过程。引发这场法律改革的事件便是发生在1895~1910年的清末维新运动和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改刑部为负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同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1910年,颁布《法院编制法》,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影响。

【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由此开始了艰难、复杂的转型过程。引发这场法律改革的事件便是发生在1895~1910年的清末维新运动和预备立宪”、“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改刑部为负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1910年,颁布《法院编制法》,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等信息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影响是开启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近代司法制度的基础;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们的权利,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故答案为:

(1)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司法模式和司法体制;司法改革与政治改革紧密结合,改革艰难曲折;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注重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律师辩护制度;初步形成了近代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框架。

(2)影响:开启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近代司法制度的基础;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们的权利,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点评】本题考查对清末司法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材料:1942年10月9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了斯大林格勒西北部工业区“德军包围线”的消息,毛译东对此迅速予以反应并于10月12日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作为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发表。文中说:“自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全部渡过顿河河曲,全面地开始攻击斯大林格勒,九月十五日德军一部打入该城西北部工业区,至十月九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德军包国线为止,共计进行了四十八天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这一战终于胜利了。”“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在以后两年七个月的时间里被展现出来:1942年11月19日起,苏联红军从斯大林格勒南北两侧转入全面反攻,到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全歼被包围的德军;1944年6月6 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辞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完成对德军的包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王永明《国际关系研究中解读信息的光辉典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做出上述判断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考点】TT: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考查毛泽东对苏德战争做出判断的历史依据;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历史依据,依据材料“自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全部渡过顿河河曲,全面地开始攻击斯大林格勒,九月十五日德军一部打入该城西北部工业区,至十月九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德军包国线为止,共计进行了四十八天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这一战终于胜利了。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和时间,结合所学可知,依据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途岛海战爆发,太平洋战场的转折;苏德战场在整个二战中的重要地位;法西斯战争的非正义性等。

(2)本小问的贡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贡献是苏德战场牵制了大量德军,减轻了欧洲西线战场的压力,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苏联军民抗击外敌入侵的精神鼓舞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故答案为:

(1)依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途岛海战爆发,太平洋战场的转折;苏德战场在整个二战中的重要地位;法西斯战争的非正义性等。

(2)贡献:苏德战场牵制了大量德军,减轻了欧洲西线战场的压力,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苏联军民抗击外敌入侵的精神鼓舞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点评】本题考查对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材料 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称:“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到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境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之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洋务运动是中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一次伟大回应。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这动的领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曾参与多个条约的签订,如l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和《中法新约》、1895年《马关条约》、1896年《胶澳租借条约》和《中俄密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901年《辛丑条约》等,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摘编自于灵《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对外主张之得失研究》

请回答: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成为“中兴名臣”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的理解。

【考点】9X: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李鸿章成为“中兴名臣”的时代背景;对“‘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和李鸿章的事迹及其影响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时代背景,依据材料“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到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境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之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洋务运动是中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一次伟大回应”,结合所学可知,时代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洋务运动开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本小问的理解,结合李鸿章的事迹及其影响可知,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对推动晚清政府的外交现代化、维持中外相安的局面、保证自强运动的开展有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作为清政府的外交使者,李鸿章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损害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洋务运动开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理解:①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对推动晚清政府的外交现代化、维持中外相安的局面、保证自强运动的开展有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②作为清政府的外交使者,李鸿章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损害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对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和李鸿章的事迹及其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1 23:53:56;用户:tp;邮箱:lsgjgz137@xyh.com;学号:21474120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