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历史

上海市嘉定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上海市嘉定区

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要了解和研究下图中①处的古代历史,可以凭借的重要文献是

上海市嘉定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A.《吉尔伽美什》B.《汉穆拉比法典》

C.《摩诃婆罗多》D.《十二铜表法》

2.某帝国文化是剑的文化,它强调理性、功利和实用,因此制度和法律在该帝国表现得很充分。该帝国最可能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3.“睿智的哲学、激情的戏剧、严谨的史学……”当古希腊文化迎来鼎盛的时候,与之同时期的是

A.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B.佛教已经在印度创立

C.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并称霸欧洲 D.伊斯兰世界日益壮大

4.欧洲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一种个人的联合、上下级之间靠个人之间的效忠与保护维系着的关系”,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A.专制 B.民主 C. 土地 D.等级

5.“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这里的“城市运动”主要指

A.市民阶层的产生和自治斗争 B.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海外殖民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教权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6.分清历史史实、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义。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1. 黄帝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
  2. 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3. 姜寨遗址居民过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理想生活
  4. 作为原始先民集体记忆的神话传说史料价值很高

7.基于材料得出恰当的结论,体现了历史学的求真意识。下列由材料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最严密的是

材料结论
A《礼记·礼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B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
C《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
D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

8.下列选项中,属于商鞅变法后果与影响的有

①秦国的边陲已有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 ②秦国的儒士盈庭 ③秦国已出现阶层的流动 ④秦国的农民勤于耕种,战士勇猛作战

  1. 上海市嘉定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①②③
  2. ②③④
  3. ①③④
  4. ①②③④

9.利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计策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这场起义爆发在右图中的何处

A.①

B.②

C.③

D.④

10.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其根本目的是

A.推行儒家思想 B.施恩于诸侯王

C.促进地方自治 D.加强中央集权

11.唐“开元”年间,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人民之间的友谊。以上叙述中,错误的是

A..时间 B.地点 C.人物 D.影响

12.下列措施中体现中国君主专制趋于极端的是

  1. 内外朝制 B. 三省六部制 C. 文官体制 D. 内阁制

13.以下对明末清初“早期西学东渐”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方殖民的组成部分 B.异质文化的碰撞

C.得到士大夫广泛认同 D.近代转型的象征

14.“中国人还担心,(如果拒绝美法的要求)法国人和美国人将为那些通商特权去感激英

国人而不感激中国人。……中国决定同意美国和法国的签约要求。”这一现象当发生在

A.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候 D.华盛顿会议时期

15.有一机构,“并请另给公所,以便办公,兼备与各国接见。……一切均仿军机处办理,以专责成。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一机构是

A.礼部 B.宣政院 C.总理衙门 D.外务部

16.“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以宣扬时人这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报刊杂志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东方杂志》

17.标志东亚变局和朝贡体系解体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下列这些词语中,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是

A.瓜分狂潮 B.“预备仿行宪政”

C.皇族内阁 D.不平等条约体系

19.如果要给《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这一课设计子目录,其中②处应该是

中国的土地革命
与抗日救亡运动
①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③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北伐战争 C.改订新约运动 D.卢沟桥事变

上海市嘉定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20. 左图历史档案可用于研究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1.马克思曾指出:“在英国,特别是弗兰德毛纺织工场手工业的繁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对这件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件事”指

A.奴隶贸易 B.海外殖民 C.圈地运动 D.工业革命

上海市嘉定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22.近代西方,一场否定教权主义和普世主义、追求个人“信仰得救”和人类精神自由的信仰革新运动发源于

A.①

B.②

C.③

D.④

23.“当政府侵犯人民权利时, 全体人民以及人民的每一部分,最神圣和最不可少的义务就是起义。”这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24.从1562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卖黑奴至美洲,到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兴盛了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衰亡的根本原因是

A.人权意识 B.国家竞争 C.工业革命 D.黑奴斗争

25.有研究者从“中产阶级社会”、“世俗化社会”和“妇女问题”三个角度来探讨英国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该历史时期当是

A.13世纪 B.15世纪 C.17世纪 D.19世纪

26.“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句话评价的近代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上海市嘉定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27.造成左图表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早期殖民和重商主义

B.奴隶贸易和重商主义

C.自由贸易和商品输出

D.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上海市嘉定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28.右图是德国某一历史时期发行的体现当时政府意志的明信片,该历史时期当是

A.普法战争时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D.冷战时期

29.有学者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为“焦虑的时代”。导致“焦虑”的原因有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②法西斯势力的崛起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1941年3月,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向“对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该授权来自

A.《租借法案》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这段材料说明该时期

A.分封制解体 B.秦孝公时期秦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C.礼乐制崩溃 D.当时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

32.梁启超在1903年版的《新民丛报》中说道:“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1808-1881,欧洲知名政治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以下最能体现梁启超观点的是

A.用药要谨慎,既能治病又能致病

B.伯伦知理的学说不足以拯救中国

C.启蒙思想的借鉴要谨防适得其反

D.伯伦知理和卢梭的学说正好相反

上海市嘉定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33.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著名壁画《雅典学院》绘于1508-1511年间,描绘了分列不同地位的希腊主要哲学家。对该作品时代含义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A.再现古希腊文化繁荣景象

B.敬仰哲学家们的创新精神

C.体现对雅典民主制的追怀

D.向往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

34.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和英国革命发生时间相同

B.法英两国是双元革命主要载体

C.法英两国革命非凡的世界意义

D.法英两国革命的相互影响关系

35.美国1787年《合众国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人数和直接税税额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根据材料,以下对该宪法认识最正确的是

A.重视各州权力平衡 B.兼具历史进步性与时代局限性

C.存在种族歧视倾向 D.体现了对人权平等的制度保障

二、非选择题(75分)

36孔子与时代(12分)

27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
30岁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36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9岁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8岁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68岁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敛从其薄。”
69岁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问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孔子人生际遇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37中世纪的价值观(10分)

中世纪人的职责是永远待在上帝把他安置的地方。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上,中世纪的人必须服从他的上级,如果他是教士就要服从高级教士,如果他是个俗人就要服从国王、领主、城市长老和团体的领导。在思想和心理层面,他要对各种权威表示忠诚。然而,13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中世纪人拒绝承认上层等级和权威的不可挑战。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当领主滥用权力或忽略自己的职责时,斗争采取了附庸反抗领主的方式。最终,农奴的解放对应着给城镇居民发放特许状或者给他们自由。这些是超越一切的自由——是真正特许的自由。

——雅克·勒·高夫《中世纪的价值观》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人的价值观产生并变化的原因。(8分)

38.走出秦制(14分)

有人认为,中国历史说穿了就是一头一尾的“走入秦制”和“走出秦制”的巨变。请你以“挑战与应战”为主题,叙述1840年至20世纪初年中华民族“走出秦制”的这一历程。

39.欧洲近代社会的开端(14分)

欧洲的近代社会固然可以从“地理大发现”作为极具历史象征意义的开端,但是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外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则是从18世纪开始。

—— 陈乐明《欧洲文明扩张史》

问题:

(1)“历史象征意义的开端”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

(2)你是否赞同“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外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则是从18世纪开始”,说明你的理由?(6分)

40一个乡绅的日记(25分)

山西太原县赤桥村的乡绅刘大鹏,出生于1857年,1894中举,此后三次入京参加会试未中。为求生计,从1886年起,刘大鹏在山西太谷县一富商家塾中担任塾师,前后近二十年。1905年,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905年10月15日)”

“……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1905年10月17日)”

“凡守孔孟之道不为新学蛊惑而迁移者,时人皆目之为顽固党也。顽谓梗顽不化,固谓固而不通,党谓若辈众多不能舍旧从新,世道变迁至于如此,良可浩叹。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1905年11月2日)”

“近来读书一事人皆视之甚轻,凡有子弟者亦不慎择贤师而从之,所从之师不贤而亦不改从,即欲子弟之克底于成,夫岂能之乎?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1906年3月15日)”

“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藉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米为炊者。嗟乎!士为四民之首,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生当此时,将如之何?出门遇友,无一不有世道之忧,而号为维新者,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旧制变更如此,其要天下之治,不日可望,诸君何必忧心殷殷乎?’”(1906年3月19日)”

……

问题:

(1)概括指出该篇日记诞生的时代背景。(4分)

(2)归纳刘大鹏反对“废除科举”的理由。(6分)

(3)你如何看待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15分)


2015学年嘉定区高三历史第一次练习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7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BCBCABDCADADBAC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ACBCCCDDCDCDBDA

31-35每小题3分,共15分。采用差异评分法,具体见下表】

分值3132333435
3分项DCDCB
1分项ACADABBDAC
0分项BBCAD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孔子与时代(12分)

总观点:孔子一生是时代(春秋战国动荡与转型)的缩影。(2分)

时代: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材料:“秦穆公何以称霸”,“晋铸刑鼎”);转型(材料:“季康子欲行“田赋”)(4分)

孔子人生际遇:(1)动荡与转型下,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士的崛起,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弟子弥众,成为著名教育家(材料:“孔子开办私人学校”;“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3分)。 (2)动荡与转型下,孔子恪守礼制(材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不符合春秋战国动荡与转型下新型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统一国家的现实需求,导致“有心从政,然不被用”的政治悲剧。(3分)

37.中世纪的价值观(10分)

(1)从服从权威到崇尚自由。(2分)

(2)产生原因:政治-封建等级制形成了上下级之间等级关系;经济-庄园经济使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社会-基督教神学控制精神世界。变化原因:经济-13世纪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政治-等级君主制逐渐取代封建等级制,市民阶层开始参与争取;社会-近代大学的兴起,冲破教会精神束缚。(史实6分,视角2分,共8分)

38.走出秦制(14分)

“秦制”的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2分)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的首次激烈碰撞,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西方的炮火下,权威开始受到挑战。(3分)

19世纪60年代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发展近代工业,设立总理衙门,创办近代教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基础开始动摇。(3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瓜分危机、门户开放、八国侵华半殖民地秩序完全确立)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将探索上升到制度层面(阶段),先后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为目的,以限制君主和扩大民权为武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存在的合法性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君主专制也在这一时期被废除。(3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后爆发,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立。民主与科学的西方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陆续传入中国,传统思想受到剧烈冲击,国民意识不断觉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本失去了存在的土壤。(3分)

39.欧洲近代社会的开端(14分)

(1)经济:地理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地理大发现在王室支持下进行,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思想:地理大发现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视野的开阔,从而冲击教会的精神统治。对外: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任三个角度,8分)

(2)赞同。思维方式:启蒙精神的影响下,科学、理性取代神学和专制思想(2分)。社会外观: 政治视角-18世纪,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向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继英国革命之后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2分)经济视角-工业革命促使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2分)(如答不同意或部分同意,可视史论结合情况酌情给分)

40一个乡绅的日记(25分)

(1)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的全球扩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带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等。(2分)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民族自救运动(统治阶层的清末新政、革命党人创建同盟会等);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等。(2分)

(2)断绝读书人生路;阻碍传统文化发展;影响人心和社会稳定。(6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4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2分)。本小题共15分。

观点参考:

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教育、思想近代化的急剧步伐和给传统社会阶层带来的阵痛和裂变;也反映了以儒学科考谋生的传统士人在科举被废、教育近代化大潮面前的失落迷茫困顿和保守的心态。

已有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