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试题>生物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1. 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不属于种群内个体特征统计值的是(  )

A.出生率B.年龄结构C.性比率D.种群密度

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

B.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一定将增长

C.动物的出生率与性成熟的早晚无关

D.种群性比率的改变不能降低出生率

3.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4.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机环境中的碳都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B.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的形式流动

C.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

5.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状况是(  )

A.群落演替比较活跃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C.食物链和食物网比较复杂

D.消费者的能量多于生产者的能量

6.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敏捷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初生演替D.次生演替

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会改变群落的空间结构

B.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皆为森林阶段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

D.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

C.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来&源:

9.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A.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

C.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10.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11.如图所示的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  )

A.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B.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C.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D.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12.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种群数量和密度B.鹿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1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

A.50只B.200只C.400只D.100只

14.下列措施中属于控制有害动物生物防治的是(  )

A.施加农药杀死害虫

B.释放性外激素干扰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出生率

C.直接打捞湖水中蓝藻,减轻水华危害

D.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吸引蛾幼虫的天敌

15.稻田里,农民要拔掉稗草;人工鱼塘里,养殖工人要定期清除肉食性鱼类.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

A.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增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C.通过人为方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D.科学规划,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16.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幼鱼与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17.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18.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14152540
草本2827263034
灌木0341219
乔木0001423
总计2830305676

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

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孔雀开屏和蜜蜂舞蹈都属于动物行为信息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是单向的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

20.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21.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A.图甲中,B位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B.图甲中2、3、4、5过程是呼吸作用,只有D代表消费者

C.在图乙的食物链中,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图乙中③和④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2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下列正确的是(  )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A.图中b=h+c+d+e+f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100%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3.如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8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性波动

B.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

C.b点时北极旅鼠的次级生产量仍可能大于零

D.a点到b点过程中,北极旅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24.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A.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25.1986年,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英国重新引入在我国已经灭绝的麋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麋鹿在接下来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198719881989199019911992
出生率/%17.927.329.622.724.930.2
存活数/只4454667896122

A.1988年麋鹿种群的死亡率约为4.5%

B.保护区进行麋鹿野生放归,有助于提高麋鹿的遗传多样性

C.1987年到1992年麋鹿的性别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D.麋鹿引入保护区后,总群数量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天敌少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2分)如图1是研究人员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草原一野兔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图2为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表明,该种野兔在5﹣10年间因为环境阻力导致λ值在下降,该种野兔在5﹣10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是  ,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  

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性.

(2)图2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鹰处于第  营养级,假设鹰从每种食物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g,至少需要消耗植食性动物  g.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27.(8分)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  (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  (填字母),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将蚕沙 (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3)若D1代表蚕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B1表示  .

28.(10分)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1)图乙中某植食性昆虫属于图甲中  (填字母)的一部分,图甲中成分d的生态作用主要是  .

(2)图甲中,b→a过程的碳流动形式是  ,d→c的途径通过  进行.

(3)图乙中t1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  ,P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类型是  .

(4)假如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  ,原因是  .

29.(10分)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如果种群呈a曲线增长,说明种群处在  的环境中,称为  曲线增长.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的特性.

(2)如果种群呈b曲线增长,说明该种群处在  的环境中,称为  曲线增长,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  、  、  和  .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30.(10分)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某植食性动物迁人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丙表示该草原引人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 员根据调查了[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的X值变化曲线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1)图甲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次级消费者的依次是  、  、(填字母).

(2)在该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假如某动物摄人体内的能量为n,该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该动物同化的能量为  .若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400kJ,则次级消费者最多可得到能量  .

(3)图甲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图乙中,在第t1年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植食性动物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植食性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只.

(5)丙图中d﹣e年,野兔种群数量(增加、下降或不变),种群呈“J”型增长时间段为  .


参考答案

1-25:DABCC BACBC DBBBA CBCBB CCDBC

26. (1)增加 次生演替

(2)恢复力稳定性

(3)竞争和捕食 三和第四 875

27. (1)A B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A1+B1+C1+D1大于 一

(3)未利用

28. (1)d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含碳的有机物 细胞呼吸

(3)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增长型 

(4)较低 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29. (1)食物和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J”型 过度繁殖能力

(2)食物和空间有限“S”型 生存斗争中不适者被淘汰的个体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30. (1)信息传递 E D

(2)64%n 16 kJ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600

(5)下降 a~b

已有0人点赞